1、总总 论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v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v 五十二病方 v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v 黄帝内经 v 伤寒杂病论 v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v 肘后备急方 v 刘涓子鬼遗方 v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v 千金方 v 外台秘要 v五、宋(金)元时期v 特点:方剂学的全面发展。v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v 伤寒明理论 v 小儿药证直诀 v 各医家流派,医学大家的贡献。v六、明清时期v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规范,整理。v 普济方v 医方考 v 医方集解 v 汤头歌诀 v七、近、现代时期v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v 1
2、、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v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v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v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v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v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v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v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v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v治则: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v治法:v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v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v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v 如:六
3、经治法体系v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v 三焦治法体系v 脏腑治法体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以药成方以药成”与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必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体现治法”。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v以法统方包括:v 以法组方v 以法遣方v 以法类方v 以法释方第三节 常用治法v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
4、出八法之思路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寒寒 温温 热热 清清 虚虚 补补 单一治法单一治法(七法)(七法)汗汗 +实实 泻泻 吐吐 消消 和(复合治法)和(复合治法)下下八法八法v八法学习要求:八法学习要求:v 1、定义、定义v 2、适应病证、适应病证v 3、常用分类、常用分类v 4、使用注意、使用注意汗 法v1、定义:v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v 如感冒;v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v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v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v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v3、常用分类:v
5、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v分类依据v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v4 4、使用注意:、使用注意:v(1 1)辨清病邪的性质。)辨清病邪的性质。v(2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中病即止,慎勿过量。v(3 3)兼顾兼挟病证。)兼顾兼挟病证。v(4 4)不宜久煎。)不宜久煎。吐法v1、定义:v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证特点:v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v3、使用注意:v(1)吐后调养脾胃。v(2)止吐方法:v A:冷稀饭、冷开水。v B:姜汁。v C:麝香一二厘。下 法v1、定义:v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
6、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证:v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v3、分类:v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v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v4、使用注意:v(1)辨清病情之属性。v(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和法v1、定义:v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v“和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v “和为圣度和为圣度”(内经)(内经)v “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道德经)(道德经)v和法
7、包括“和解”、“调和”两类。v“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v“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v 戴天章广温疫论v和法常用分类:v 和解少阳v 调和肝脾v 调和肠胃温 法v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症:v 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v寒邪之来源及治法:寒邪之来源及治法:v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外来之寒,温必兼散;v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内生之寒,温必兼补。v3、分类:v 温中祛寒v 回阳救逆v 温经散寒v4、使用注意:v(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v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
8、”(柯韵伯)v(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清法v1、定义:v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 实热 热证 虚热经热:郁热:热毒:热结:散漫之热蓄聚之热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3、常用分类v清气分热v清营凉血v清热解毒v清脏腑热v清虚热v4、使用注意:v(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v(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消 法v1、定义:v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证:v
9、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v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v3、常用分类:v4、使用注意:v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v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补 法v1、定义:v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v2、适应病证:v (1)虚证。v (2)正虚感邪。v3、分类:v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v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v4、使用注意:v(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v(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v八法运用要求:v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v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v一、七方说。v
10、二、病证分类法。v三、祖方(主方)分类法。v四、功用(治法)分类法。v五、综合分类法。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v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v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v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v配:组织、搭配。v伍:队伍、序列。v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v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v1、配伍环境。v2、用量特点。v3、炮制方法。
11、v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v这就要求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断熟悉并把握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以及运用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v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v二、产生协同作用。二、产生协同作用。v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v四、扩大治疗范围。四、扩大治疗范围。v五、控
12、制药物的毒副作用。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利用异性毒力“相制”。(2)药量的控制(3)炮制减毒(4)佐制药的配伍(5)反佐药的配伍(6)煎药方法的要求(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8)道地药材的强调(9)剂型的限定(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v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v“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v“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v素问至真要大论v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v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v金李东
13、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v“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v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v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v臣药:v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v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v使药:v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v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经:羌活
14、、藁本 太阴经:苍术阳明经:白芷、葛根 少阴经:细辛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芎、青皮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君、臣、佐、使运用须知:v1、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v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v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v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v “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v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
15、重要环节:v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v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v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v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v一、药味加减的变化v 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v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v 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v二、药量增减的变化v 药量增减变化的作用:v 1、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v 2、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
16、。v如: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v 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v三、剂型更换的变化v如:v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v如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v如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v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v如: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v 枳术汤变为枳术丸v注意: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第五章 剂型汤剂,“汤者荡也”。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v散剂,“散者散也”。v 分内服外用两类。v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v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v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v丸剂,“丸者缓也丸者缓也”。v优点: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v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