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2872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浙江高考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 (附答案)(附答案)(2018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子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论语述述而)而)子曰: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已!”(论语(论语泰伯)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1.1.第一则材料中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的含义是什么?(2 2分)分)【答案】【

2、答案】“梦见周公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4分)分)【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骄”“”“吝吝”则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众也不足称道。(2017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

3、答1212题。(题。(6 6分)分)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弗如也。”(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论语述而)述而)1.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四科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子贡属于,子贡属

4、于_。(。(2 2分)分)【答案】德行【答案】德行 言语言语2.2.一说一说“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中的“与与”为连词,可断为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吾与女弗如也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4分)分)【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用舍行藏”的修养

5、,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2016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1212题。(题。(5 5分)分)墨子墨子节用: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

6、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得”。1.1.从这段文字看,从这段文字看,“节用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的含义是。(不超过6 6个字)(个字)(1 1分)分)【答案】去无用之费【答案】去无用之费2.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为政”思想。(思想。(4 4分)分)【答案】【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7、。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孔子家语卷六(孔子家语卷六执窖第二十五执窖第二十五 )1.1.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2 2分)分)2 2简要分析材料中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衔勒”和和“捶策捶策”的内涵及关系。的内涵及关系。(

8、4 4分)分)_【答案】【答案】1.1.崇德重法崇德重法2 2“衔勒衔勒”喻指德法,喻指德法,“捶策捶策”喻指刑罚。没有喻指刑罚。没有德政和法治而专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家必然会德政和法治而专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家必然会灭亡;德政与法治应并行不悖。灭亡;德政与法治应并行不悖。【译文】【译文】不善于治理民众的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制,专用刑不善于治理民众的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制,专用刑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勒口和缰绳,而专用棍棒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勒口和缰绳,而专用棍棒和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驾驭马没有勒口和缰绳,和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驾驭马没有勒口和缰绳,而用棍

9、棒和马鞭,马必然会受伤,车必然会毁坏。没有而用棍棒和马鞭,马必然会受伤,车必然会毁坏。没有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家必然会灭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家必然会灭亡。亡。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子曰: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多,亦奚以为?”(论语(论语子路)子路)太宰问于子贡曰: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子贡曰:“固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

10、曰: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论语子罕)子罕)1.1.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2 2分)分)_2 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所持的态度。(所持的态度。(4 4分)分)_【答案】【答案】1.1.学以致用学以致用2 2孔子不赞成太宰的看法,他认为太宰并不了解自己,他不知孔子不赞成太宰的看法,他认为太宰并不了解自己,他不知道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

11、年少家贫,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道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么用呢?”太宰问子贡说: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

12、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孔子听到后说: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以

13、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为乐,非也!”(墨子(墨子非乐)非乐)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

14、而述,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子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论语秦伯)秦伯)1 1从墨子从墨子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_;从史记;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看,孔子孔子世家的记载看,孔子弘扬音乐的目的是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2 2分)分)2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同态度。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同态度。(4 4分)分)【答案】【答案】1 1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

15、万民之利。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以备王道。以备王道。2 2墨子没有否定音乐,只是强调文学艺术要和国家墨子没有否定音乐,只是强调文学艺术要和国家的政治、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墨子的的政治、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墨子的“非乐非乐”,是以是否,是以是否“利人利人”为标准的,这一观点符为标准的,这一观点符合墨家合墨家“兼爱兼爱”宗旨,具有现实意义的。宗旨,具有现实意义的。孔子强调礼乐并举的作用。礼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孔子强调礼乐并举的作用。礼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能使上下有别,贵贱有等;规范,能使上下有别,贵贱有等;“乐乐”的功能是的功能是“和同和同”人心,

16、在人心,在“礼礼”的等级秩序之对立关系中起的等级秩序之对立关系中起到调节和同的作用。孔子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到调节和同的作用。孔子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还赋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手段,而且还赋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材料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材料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17、;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荀子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荀子)材料二: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材料二: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墨子)墨子)【注】修然,整饬、一丝不苟的样子。菑,通【注】修然,整饬、一丝不苟的样子。菑,通“灾灾”,害。,害。1.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发人深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发人深思。思。(2(2分分)2.2.根据材料一、二,概

18、括荀子和墨子观点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荀子和墨子观点的不同之处。(4 4分)分)【答案】【答案】1 1修身(养性)修身(养性)2 2荀子主张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培植善荀子主张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培植善性。墨子主张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性。墨子主张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天下。天下。跟踪演练跟踪演练强化提升强化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曾子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

19、行之者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子曰:“其其恕恕乎!,。乎!,。”(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大学)1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 2分)分)2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絜矩之道絜矩之道”的内核。(的内核。(4 4分)分)【答案】【答案】1

20、.1.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2.2.絜矩之道即恕道,强调为人处世要仁爱宽厚,将心比心,从絜矩之道即恕道,强调为人处世要仁爱宽厚,将心比心,从否定性方面推己及人。否定性方面推己及人。这种恕道以自身的体认为衡量尺度,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恕道以自身的体认为衡量尺度,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形成社会公德的基石,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与归宿。是形成社会公德的基石,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与归宿。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21、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告子上)子上)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制礼义

22、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论)1 1根据以上论述可知,根据以上论述可知,_是持是持“性善论性善论”的。(填人名)的。(填人名)2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 4分)分)【答案】【答案】1.1.孟子孟子2.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

23、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尽心上)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

24、之良知,即所谓知,即所谓“天理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王阳明传习录)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王阳明传习录)1.1.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孟子和王阳明观点。(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孟子和王阳明观点。(2 2分)分)孟子:孟子:_。王阳明:。王阳明:_。2.2.根据引文有关根据引文有关“良知良知”论述,谈谈你对孟子和王阳明观点的论述,谈谈你对孟子和王阳明观点的理解。(理解。(4 4分)分)【答案

25、】【答案】1.1.天赋良知天赋良知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2.2.孟子认为孟子认为“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人所具有的天赋道德观是人所具有的天赋道德观念,亲亲、敬长、仁爱的观念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念,亲亲、敬长、仁爱的观念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孟子观点,认为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孟子观点,认为“良知良知”就是天就是天理,致理,致“良知良知”于事事物物,是于事事物物,是“致知致知”,是,是“行行”;事事物物得其理,为事事物物得其理,为“格物格物”,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子曰:子

26、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论语八八佾佾)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论语语八佾八佾)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旧器者举毁

27、,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王制第王制第九)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离当代的君王。1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 2分)分)2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礼礼”与荀子的与荀子的“礼礼”有哪些不有哪些不同之处。(同之处。(4 4分)分)【答案】【答案】1.1.有严格等级,不能僭越;提倡复古。

28、有严格等级,不能僭越;提倡复古。2 2孔子提倡周代的礼制,并希望在当代恢复周代的孔子提倡周代的礼制,并希望在当代恢复周代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荀子强调复古不能过远,应根据当代君王的需要制荀子强调复古不能过远,应根据当代君王的需要制定礼制。定礼制。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材料一材料一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语微子)微子)材料二材料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29、者殆而!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论语微子微子)1 1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材料二中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说话,接舆为什么“趋而辟趋而辟之之”?(?(2 2分)分)_2 2孔子主张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而材料一中,孔子选择逃避,离开鲁国。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离开鲁国。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 4分)分)_【答案】【答案】1 1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

30、回。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多说无益,怕孔子劝说。多说无益,怕孔子劝说。2 2不矛盾。材料二体现的不矛盾。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当精神。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这也符合孔子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思想。端的中庸之道思想。六、阅读

31、下面的材料,完成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一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既庶矣,又何加焉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教之。之。”(论语(论语为政)为政)二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三三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

32、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韩非子肆于为非。(韩非子六反)六反)1 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2 2分)分)2 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4(4分分)【答案】【答案】1 1庶

33、民,富民,教民。庶民,富民,教民。2 2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先奠定,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序和谐。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矣。

34、(论语子路)子路)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韩非子二柄)二柄)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论)1 1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名”分别是指分别是指_和和_。(。(2 2分)分)2 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解。(4 4分)分)【答案】【答案】1.1.(定)名分(定)名分 名称名称2 2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

35、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足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足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合言论就罚。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材料一:子曰:材料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子曰:“饭

36、疏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云。”(论语)(论语)材料二:宋时,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不仅认为材料二:宋时,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不仅认为“人心私欲,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还提出,还提出“学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的治学观点。的治学观点。1 1阅读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和朱熹的义利观。(阅读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和朱熹的义利观。(2 2分)分)2 2择一种义利观,结合

37、现实作简要评析。(择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作简要评析。(4 4分)分)【答案】【答案】1.1.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朱熹:重义轻利或存天理灭人欲。朱熹:重义轻利或存天理灭人欲。2.2.示例:我赞同孔子的看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示例:我赞同孔子的看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

38、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是有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

39、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荀子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荀子正论)正论)1 1什么是义荣?请用原文词句回答。(什么是义荣?请用原文词句回答。(2 2分)分)2 2联系材料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荣誉观。(联系材料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荣誉观。(4 4分)分)【答案】【答案】1 1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2 2材料中荀子把荣誉分为材料中荀子把荣誉分为“义荣义荣”和和“势荣势荣”,“义荣义荣”是靠是靠自身言行修养获得的荣誉,自身言行修养获得的荣誉,“势荣势

40、荣”是靠外在功名利禄获得的荣是靠外在功名利禄获得的荣誉。我赞同誉。我赞同“义荣义荣”,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品德修养,增长智,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品德修养,增长智慧和才干。(或:慧和才干。(或:“义荣义荣”与与“势荣势荣”并不矛盾,既要加强修养,并不矛盾,既要加强修养,又要追求事功,更好地服务社会。)又要追求事功,更好地服务社会。)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推而放诸东海而准,

41、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礼记祭义祭义)子夏问孝。子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论语为政为政)1 1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段文字的熟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段文字的熟语:语:_。(2(2分分)2.“2.“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子,止于孝”,礼记,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段文字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女的根本,请结合第段文字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4(4分分)【答案】【

42、答案】1 1放诸四海而皆准放诸四海而皆准(答答“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亦可)2 2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之情。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

43、,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能,以交相利也。”(墨子(墨子节葬)节葬)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淮南子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淮南子汜论训)汜论训)1 1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_,孔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孔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_。(2(2分分)2 2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

44、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 4分)分)【答案】【答案】1 1节丧薄葬节丧薄葬 久丧厚葬久丧厚葬2 2孔子提倡周礼,久丧厚葬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的重孔子提倡周礼,久丧厚葬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根本出发点是维护阶级要体现,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根本出发点是维护阶级统治。墨子以平民出身,认为久丧厚葬是一种奢侈浪费,不利于统治。墨子以平民出身,认为久丧厚葬是一种奢侈浪费,不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一一子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以行之哉?”(论语(论语为政)为政)二二 子贡问曰: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子曰:“行己有耻,使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曰:“敢问其次。敢问其次。”曰:曰:“宗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曰:“敢问其次。敢问其次。”曰:曰:“言必信,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曰:“今之从政者今之从政者何如?何如?”子曰: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

46、论语子子路路)三三 孟子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孟子离娄下)离娄下)注:輗(注:輗(nn):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yu):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斗筲():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斗筲(shosho)之人:筲,竹器,)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_和和_。(。(2 2分)分)2 2三则材料对三则材料对“信信”的表达

47、是否矛盾?结合选段,简要说明你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对儒“信信”的理解。的理解。(4(4分分)【答案】【答案】1 1有孝悌之行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2 2不矛盾。不矛盾。“信信”即讲信用,是儒学核心观念之一。即讲信用,是儒学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强调的是“信信”对人的重对人的重要性。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要性。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信”,儒家认为,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

48、固执己见的小人了。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焉。(选自老子第六十章)第六十章)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韩(韩非子非子

49、解老)解老)1 1概括两段文字中概括两段文字中“烹小鲜烹小鲜”与与“治大国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之间的共同点。(2 2分)分)2 2韩非子是如何来理解韩非子是如何来理解“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的?(4(4分分)【答案】【答案】1 1无为、不扰民。无为、不扰民。2 2老子的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清静无为主张的形象化的表述,是清静无为主张的形象化的表述,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提下各自相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统治者不朝令夕改,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统

50、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2题。(题。(6 6分)分)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论语诲人不诲人不倦)倦)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此谓何器也?”对曰: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此盖为宥座之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