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卫生局手足口病知区卫生局手足口病知识专题培训识专题培训 定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58月份为发病高峰。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柯萨
2、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一)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
3、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二)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三)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
4、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四)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二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
5、/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1、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它的潜伏期是38日 1、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2、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3、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4、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
6、、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5、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1、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2、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3、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4、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
7、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 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一)临床诊断病例 1、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2、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
8、肺水肿等(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1、口蹄疫疱疹性口炎: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
9、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发热、精神差。(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1.
10、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1、年龄小于3岁;2、持续高热不退;3、末梢循环不良;4、呼吸、心率明显增快;5、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8、高血压或低血压。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1控制颅内高压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三)心肺衰竭阶段 表现:1、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
11、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2、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6.1应用降颅压
12、药物;6.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6.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6.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 6.5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静注;6.6抑制胃酸分泌;6.7退热治疗;6.8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6.9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6.10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6.11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四)生命体征稳定期 1做好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2支持疗法和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药物;3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1、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2、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