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因而,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至于分离,侧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的一个相关问题。故而,本课有研究,有拓展。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研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这个环节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各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二是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第二部分,认识固体在水中
2、的溶解现象。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层次:通过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搅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同时注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第三部分,考虑到前两部分的实验活动较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时间,所以这个扩展活动,安排为作业由学生课外完成。二、 学情分析儿童对自然现象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对于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还有小组的合作探究的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冲动,引导学生有序的完成探究活动。这个阶段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探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探究习惯和规范。三、 学习目标1、 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
3、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四、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五、 教学准备水槽、水、方糖、盐、苹果、蜡、常见固体,表格、课件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固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把固体放入水中,认识一下固体更多的性质。(二)探究活动1、同学们你们带来什么物品了?小组内互相展示所带的物品。2、预测把固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想一想、举手回答。3、把桌子上的物品放入水中,谁沉?谁浮?谁可能浮?谁可
4、能沉?观察,想:小组交流。【意图解析】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利用学生们的前概念进行猜想预测,调动学生探究的动力。初步养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附:实验活动记录表沉浮预测实际预测实际苹果蜡一片一个一段整根溶解不溶解预测实际预测实际4、实验(一)把桌子上的物品放入水中5、想一想,应该怎样做实验(提出实验要求)观察,想:小组交流,并记好记录。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6、记录的结果加以对照,两次结果有什么不同?(实物投影展示) 沉 浮(板书)7、预测把一片苹果和一个苹果、一段蜡烛和整根蜡烛放入水中谁会浮?谁会沉?【意图解析】先让学生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情况,接着引导学
5、生动手操作,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从中明白有时我们的预测并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来证明。8、实验(二) 把一片苹果和一个苹果放入水中9、小组讨论汇报:如果物体在水里能浮的,无论体积有多大、质量有多重它会浮的,如果物体在水里会沉的,无论它的体积有多小、质量有多轻,它都会沉的。出示记录表格,加以对照,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10、老师归纳。【意图分析】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预测、验证。由扶到放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准备实验活动的材料时要精心挑选固体,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交流中
6、表现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合理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11、实验(三)把盐和沙子放入水中 。先预测结果后实验。溶解和不溶解(板书)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观察现象,汇报结果。12、课件播放,说一说每幅图什么意思?除了这些以外谁还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有时候又需要固体与水分离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意图分析】盐水蒸发分离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个环节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教学延伸、课外拓展13、播放录像(硝酸钾结晶分离的实验)14、引导学生利用食盐结晶的性质制作一个晶莹彩色的树枝的方法15、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七、板书设计把固体放入水里会浮 会沉溶解 不溶解混合 分离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