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节细菌与外界环境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章细菌概述章细菌概述细菌概述就是就细菌共性的地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细菌概述就是就细菌共性的地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性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染的类型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细菌细菌的致的致病因素病因素毒毒力力侵入途径: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途径要合适侵入数量:侵入数量:
2、数量要足够数量要足够侵袭侵袭力力毒素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特异性毒害作用内毒素: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非特异性毒害作用表面表面结构结构侵袭侵袭性酶性酶菌毛、黏附素: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粘附(吸附)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破坏组织促扩散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的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细菌的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度。致病能力强的病原菌称为强毒株,致病能力弱的病原菌称为弱毒株。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细菌的致病因素(一)侵袭力:(一)侵
3、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侵袭力由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侵袭力由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侵袭侵袭力力表面表面结构结构侵袭侵袭性酶性酶(协助抗(协助抗吞噬或吞噬或扩散)扩散)黏附素:黏附素:粘附(吸附)粘附(吸附)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破坏组织促扩散表面结构: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
4、力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菌体结构。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保护细菌使其繁殖。,保护细菌使其繁殖。菌毛(类)菌毛(类):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
5、苍子苍子”的的“毛刺毛刺”一样,一样,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侵袭性酶: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发挥侵袭力。可以帮助细菌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的胞外酶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大类。两大类。毒毒力力
6、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特异性毒害作用内毒素: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非特异性毒害作用外毒素: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毒代谢产物。外毒素特点:外毒素特点:毒性强,毒性强,1mg1mg肉毒毒素可毒死肉毒毒素可毒死2 2亿只小白鼠。亿只小白鼠。20g/20g/只只 2 2亿只亿只=400=400万公斤万公斤;400;400万公斤万公斤/80/80公斤公斤/人人=5=5万人万人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大多是大多是蛋白质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
7、蛋白酶等破坏。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主要是主要是G+G+菌产生菌产生,某些,某些G-G-菌液可产生。菌液可产生。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毒素(可用于治疗)。(可用于治疗)。经经0.3-0.4%0.3-0.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可用于预防接种)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2 2、内毒素、内毒素概念:是概念:是G 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
8、 A),只有当菌),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内毒素特点:内毒素特点:毒性较弱毒性较弱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有:。主要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与休克,DICDIC化学成分是化学成分是脂多糖脂多糖(简称(简称LPSLPS),耐热,),耐热,故不易被热、故不易被热、蛋白酶等破坏。蛋白酶等破坏。主要是主要是G-G-菌产生。菌产生。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内毒
9、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能制成类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菌量:引起疾病所需的菌量取决于细菌本身毒力的强弱和机体抵抗力的大小。例如:毒力较强的鼠疫杆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个体中,在途径合适的情况下,几个就可以引起鼠疫。而毒力较弱的沙门氏菌,需要摄入数亿个才能引起宿主急性胃肠炎。细菌的侵入数量细菌的侵入数量 侵入门户:很多病原菌只能由一定门户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组织器官定位繁殖才能引起疾病。例如:破伤风杆菌毒力较强,但它只有在侵入缺氧的深部伤口才能致病。而你把它摸在皮肤上、把它吃下去、把它吸进去,都不致病。又如志贺菌需
10、经侵入肠道才能引起痢疾。有些菌有多种侵入门户,如结核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个门户侵入引起感染。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毒力强弱、侵入途径是否适宜以及侵入数量是否有着密切关系。致病性致病性=毒力毒力侵入数量侵入数量侵入途径侵入途径=1=1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细菌细菌的致的致病性病性毒力:毒力:要足够的强要足够的强侵入途径: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途径要合适侵入数量: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数量要足够细菌细菌的致的致病因素病因素毒毒力力侵入途径: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途径要合适侵
11、入数量: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数量要足够侵袭侵袭力力毒素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特异性毒害作用内毒素: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非特异性毒害作用表面表面结构结构侵袭侵袭性酶性酶菌毛、黏附素: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粘附(吸附)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抗吞噬、抗消化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破坏组织促扩散 细菌的致病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概念感染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侵入的病菌与机
12、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感染与传染的关系:感染 感染:条件致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本个体疾病的过程传染:病菌由某个体经一定途径到达另一个体引起疾病的过程(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传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外源性感染源(传染源)主要有:病人(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的动物2、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引起此类感染的病菌多是条件致病菌。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引起传染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传染途径(侵入门户)(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传染:病菌由某个体经一定途径到达另一个体
13、引起疾病的过程。传染源主要有:病人(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的动物。1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病菌由传染源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等,将含有病原菌的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结核、白喉、百日咳等。2 2,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病菌由传染源吐泻物随饮食散播,被易感者饮食入而感染。如伤寒、痢疾、霍乱、甲肝、脊灰、蠕虫病等。3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皮肤粘膜创伤感染:病菌由伤口而感染。如破伤风、金葡菌等。4 4,接触感染:,接触感染:病菌经由染源接触并随物品散播,经皮肤黏膜接触而感染。如淋病、梅毒、艾滋、滴虫、尖锐湿疣、布病、炭疽等。5 5,节肢动物感染:,节
14、肢动物感染:病菌由传染源经吸血昆虫或医源性注射器方式散播而感染。如鼠疫、疟疾、乙脑等。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结局一是机体免疫力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使传染告终,机体获得痊愈,并遗留有或强或弱、或长或短的免疫力。二是病原菌战胜机体的免疫力,毒害机体,以至造成长期病症,甚至死亡。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取决于机体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机体免疫力较强时,病菌仅当侵入病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机体免疫力较强时,病菌
15、仅引起轻度病理损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引起轻度病理损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感染。隐性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能抵御同种细菌的再感染。隐性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能抵御同种细菌的再感染。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2 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指侵入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时指侵入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时,病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以致使机体组织,病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以致使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严重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细胞受到严重损害,生理功能紊乱
16、,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性感染症状,称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再传染给他人,则称之为再传染给他人,则称之为传染病。传染病。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显性感染类型显性感染类型:根据感染起病的急缓分:根据感染起病的急缓分: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局部感染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显性感染类型显性感染类型: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 局
17、部感染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 局部传染局部传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繁殖,产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局部病理损害的过程。如疖、痈、局部生毒性产物,引起局部病理损害的过程。如疖、痈、局部化脓等。化脓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热、头痛)。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显性感染类型显性感染类型: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根据感染波及范围分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全身感染:指病菌及毒素向全身扩散和蔓延,并出现全指病菌及毒素向全身扩散和蔓延,并出现全身临床症
18、状者,称全身传染。身临床症状者,称全身传染。全身症状一般都有发热、头痛、精神意识障碍等表现。全身症状一般都有发热、头痛、精神意识障碍等表现。全身性感染的常见几种病理表现全身性感染的常见几种病理表现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并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并不在血液中繁不在血液中繁殖殖,只能短暂经过,但能传至机体的其它部,只能短暂经过,但能传至机体的其它部位。如伤寒病初期。位。如伤寒病初期。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病菌只在入侵的局部生长繁殖,病菌只在入侵的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不进入血液,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引起特
19、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等。败血症:病原菌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造成机体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化脓性链球菌引机体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起的败血症。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化脓菌发生败血症时,细菌化脓菌发生败血症时,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经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或组织或组织,引起,引起化脓性全身病变的传染化脓性全身病变的传染。如金葡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如金葡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全身性感染的几种常见病理表现全身性感染的几种常见病理表现3、带菌状态:带菌状态:在显性或隐性感染痊愈后
20、,病菌未立即消在显性或隐性感染痊愈后,病菌未立即消失,与机体免疫力处于失,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相对平衡状态,仍在体内继续,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者,称为带菌状态。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者,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机体称处于带菌状态的机体称带菌者带菌者。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节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简答题 1.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2.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