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主讲:电话:【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络的概念经
2、络的概念】【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经络(内)(外)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脏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络系统图经络系统图】【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
3、经三种。阳经包括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手三阴经十二经脉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奇经奇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
4、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八脉八脉任脉: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督脉: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冲脉: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带脉:带脉:起于季胁
5、,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阴跷脉、阳跷脉: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阳维脉: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
6、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经
7、别十二经别】【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十五络脉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任脉、督脉的别洛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
8、故均以络穴命名。由络穴分出后分上下两支,十五络脉一支向下走向与本经脉阴阳表里相合的经脉,而达四肢末端,加强了阴阳经脉表里相合的关系,另一支向上走在本经脉循行部位的浅层,可到达头面部,也可进入胸腹腔走在脏腑之间。任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脉之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后面腰背部而上行,直达足太阳经头项部;脾经之大络由络穴分出后散络于躯干部的侧面胁肋部。这样全身的浮络、孙络皆归属于十五络脉,将气血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既起到了网络周身、联系内外左右前后的作用,又可完成滋润荣养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大德中医】大仁
9、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
10、(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十二皮部又保护了十二经脉及其脉络,也保护了整个躯体深部各种器官和脏腑,随时把来自于体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体内,并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的功能起着卫外护内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里提的“阳者,卫外而为固”,就是这个含义。在这里卫气发挥重要作用。皮毛为肺所主,皮部的卫外护内作用是靠肺脏宣发的卫气来温养;皮部的宣散作用又协助了肺的吸清呼浊功能。某些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卫气失调,外邪袭扰皮毛,或又通
11、过络脉进而经脉,或最后深达六腑和五脏的结果。“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盛色变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素问皮部论篇)可见,皮部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屏障,是外邪入侵的突破孔,也是脏腑发病时由里及表反映证候的窗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六六 经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
12、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腧穴的概念腧穴的概念】【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腧穴经穴奇
13、穴阿是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经穴:经穴:经穴是指归属于经脉的腧穴,有具体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经穴是“脉气所发”及“络脉之渗灌”之处。故经穴可位于经脉线上,也可位于其络脉上而分布于经脉的侧旁,位于经脉侧旁的经穴可借经脉的络脉分支输达脉气。经过历代增减,现穴名数达361个。奇穴:奇穴:凡未归入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腧穴,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多为经验效穴,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阿是穴:阿是穴:又称
14、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即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腧穴腧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五腧穴五腧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
15、地心 原穴是脏腑的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腧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原穴原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脉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络穴络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
16、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郄穴郄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背俞穴背俞穴】【大德中医】
17、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募穴募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
18、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八会穴八会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
19、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因六腑居于腹部,与足经关系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其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其中,胃的合穴足三里,膀胱的合穴委中,胆的合穴阳陵泉,都在本经。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都在足三里的下方。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20、”,所以二合穴均在胃经上。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故其下合穴在膀胱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下合穴下合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经穴分类名。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针灸甲乙经。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故交叉穴的治疗作用较广,为临床所常选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脾经、肝经和神经的病证。交会穴的数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记载交会穴的文献较多,互有出入,所以交会穴的穴名和穴位数都有些差异。交会穴到底有多少个,至今无统计定
21、论。据以往的文献统计为108个。在头面部的有92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交会穴交会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
22、,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十二经脉的循行及腧穴十二经脉的循行及腧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任脉督脉【十二经脉的循行及腧穴十二经脉的循行及腧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手太阴手太阴肺经肺经】肺主气,司呼吸,其功能为调节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 输布和排泄,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
23、互为表里,肺气活动的特征是“宣发”和肃降主要体现在吸入外界的新鲜空气置入血中,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体表外合皮毛,起到防御外邪的卫气的作用,肺外合皮毛,皮肤需要肺经经气的宣发作为充养肺经的相关器官肺经的相关器官:鼻子,咽喉,皮肤,支气管,肺肺经的警告信号肺经的警告信号:肺经不畅时,人体就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来提示我们要对肺经进行保养1.经络症:怕风,容易出汗,容易伤风感冒,鼻塞,流涕,喉咙痛,及沿肺经所过部位的肿痛,麻痹,厥冷,异常感觉。2.脏腑症:肺经本身异常会出现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肺气衰弱不能行气布津温养皮毛,则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毛发脱落。3.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
24、出,气喘咳嗽痰多,支气管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4.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塞,咽干口淡,咳嗽嘶哑,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苍白【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手太阴手太阴肺经肺经】肺经的循环肺经的循环: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側前缘。凌晨35点,是肺经当值的时间肺经的主要穴位:肺经的主要穴位:中府-胸闷咳嗽中府收尺泽-肺热尺泽泻孔最-孔最治咳嗽最好列缺-颈项寻列缺太渊肺虚咳嗽太渊首选少商-少商喉咙第一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25、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许多人面上长暗疮,清理下大肠暗疮就能泻下去,因为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于脸牙齿鼻子头面五官有关。通大便也能退高烧,这一招叫釜底抽薪大肠经的相关器官:大肠经的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大肠经的警告信号:大肠经的警告信号:经络症,大肠经不畅,会出现因津液失调而导致牙疼,咽喉肿痛,流鼻血,流鼻涕,颈颊肿痛,暗疮及肩痛上肢疼痛等脏腑症:脏腑症:肠鸣腹疼,便秘,泄泻,脱肛等,大肠气绝则泄泻无度,大便失禁。亢进热症时症状: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疼,头疼,肩与前臂部疼痛,手指疼,体热,口干。衰弱寒症时症状:衰弱寒症时症状:便溏,腹泻,腹疼,晕眩,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26、【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大肠经的循环大肠经的循环:起于食指,桡侧指甲旁的商阳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及面前部,止于鼻旁的迎香穴,早上5-7点是大肠经的当值时候大肠经主要穴位大肠经主要穴位:合谷-合谷痛症第一穴治病四总穴决:头面合谷收合谷配内关,称为“四关穴”阳溪-腱鞘炎阳溪配合谷手三里-肩周炎首选三里曲池-大肠有热泻曲池肩髃-肩周痛,肩髃臂臑痛迎香-鼻炎鼻塞按迎香【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足阳明足阳明胃经胃经】胃和胃经的作用胃和胃经的作用:胃主受纳,
27、腐食,消化食物,司管理升清降浊,胃与脾互为表里,是脾脏转化气血的前提胃经的相关器官:胃经的相关器官:口腔,鼻,乳腺,膝,胃,胃经的警告信号:胃经的警告信号:经络症:经络症:本经从头走足,如有不畅,久积化火,容易发高烧,出汗,前头疼,喉咙疼,牙疼,下肢风湿关节疼等沿经络所过的疾病腑脏症:腑脏症:胃经功能下降,胃痛胃胀,易食难消,呕吐吞酸,肠鸣腹胀,胃气绝则胃口全无,不能饮食亢进热症时症:亢进热症时症: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衰弱寒症时症:衰弱寒症时症:餐后腹疼或腹泻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2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足阳明足阳明胃经胃经】胃经胃经的循环的循环: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旁四寸,在腹部行于脐旁两寸,下肢行外侧前沿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甲角旁的厉兑穴,循行时间为早79点。胃经胃经主要穴位主要穴位:四白养颜祛斑找四白颊车下牙痛颊车松下关上牙疼下关通缺盆咽喉肿痛拍缺盆天枢大便不好找天枢归来,气冲归来与气冲妇科一起通梁丘顽固胃疼取梁丘足三里若要人平安,三里经常按上巨墟大肠疾患专用穴下巨墟小肠疾患专用穴【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足太阴足太阴脾经脾经】脾主肌肉,司运化,其功能在于运化食
29、物的营养和协助肾运化人体水湿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具有益气统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肉的作用 脾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它是免疫细胞的活动中心,脾功能减弱就会使人体更易受到感染,为什么糖尿病往往死于并发证就是这个道理脾经的相关器官:脾经的相关器官:脾,胰,胃,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脾经的警告信号:脾经的警告信号:经络症:经络症:脾经不畅,容易湿重疲倦,全身困重,四肢无力,并沿经络所过大腿膝足趾肿胀麻痹,怕冷脏腑症:脏腑症:脾经功能下降,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嗳气,便溏,食难消化,脾气绝则肌肉松软,消瘦萎缩。亢进热症时症状: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
30、困难,失眠衰弱寒症时症状:衰弱寒症时症状:消化不良吗,胃胀气,排泄物囤积,上腹部疼痛,呕吐,肌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易损伤。【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足太阴足太阴脾经脾经】脾经的循行:脾经的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甲角旁的隐白穴:从足走胸,经足内侧内脚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任脉旁开四寸,胸部行于任脉旁六寸,止于腋下寸大包穴上午点是脾经当值的时候,此时拍打刺激脾经就是对脾最好的保养脾经主要穴位:脾经主要穴位:隐白隐白止血第一穴大白健脾化湿取太白公孙心胃气痛找公孙三阴交妇科首选三阴交地机糖尿关键按地机血海皮肤瘙痒找血海
31、大包身尽痛揉大包【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手少阴手少阴心经心经】心者君主之官,心烦心痛找心经!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代谢运行中的核心总部。心有如指挥调度,心承受能力强的人则心胸豁达乐观坚强,心承受能力弱的人,则容易心烦,心跳,心慌,失眠多梦。心经的相关器官:心经的相关器官:舌,脑,心脏心经的警告信号心经的警告信号经络症:经络症: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痴呆,并沿心经所过的手臂疼痛,麻痹,厥冷,血压不稳脏腑症:脏腑症:心烦,心悸,心翳,心闷,心痛,心气绝则头发不泽,人瘦面色晦暗亢进热症时症状:亢进热症时症状:运动过后心悸动,
32、兴奋口干,处在有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小指疼衰弱寒症时症状:衰弱寒症时症状:胸口沉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肩与前臂疼痛,四肢节重,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的晕眩【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手少阴手少阴心经心经】心经的循环:心经的循环:起于腋窝下的极泉穴,从胸走手,沿上肢内侧后缘,下行肘窝内侧,抵达于手掌后进入手掌内侧后缘至小指末端止于小指桡侧指甲旁少冲穴心经的主要穴位:心经的主要穴位:极泉穴心脏急救找极泉少海心烦失眠找少海神门镇静安神取神门少冲心脏顽疾柔少冲【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
33、腧穴【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小肠受盛之官,吸收不好找小肠经小肠和小肠经的作用:小肠和小肠经的作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经的相关器官:小肠经的相关器官:耳,腮腺,扁桃腺,牙,眼,小肠小肠的警告信号:小肠的警告信号:经络症:经络症:耳聋,目黄,口疮,咽痛,下颌和颈部肿痛,以及沿经脉所过的手臂疼痛脏腑症:脏腑症:绕脐而痛,心闷心烦,头顶痛坠,腰脊痛引,睾丸疝气,小便赤涩,尿闭,尿血,小肠气绝则自汗不止亢进热症时症状:亢进热症时症状: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之臂外后兼疼痛衰弱症状时症:衰弱症状时症: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足怕冷,身体虚弱症【大德中
34、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小肠经的循行:小肠经的循行:起于小指甲尺侧甲角旁一分少泽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经肘内两骨之间,上绕肩胛经面颊止于耳屏前方的听宫穴小肠经主要穴位:小肠经主要穴位:少泽乳汁不通少泽穴后溪颈椎腰痛后溪取养老美容祛斑好天宗肩膀酸痛找天宗听宫耳鸣耳聋按听宫【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
35、(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足少阴足少阴肾经肾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膀胱者洲都之官,颈肩腰背膀胱经:膀胱与肾一起主管人的一切骨关节问题,水湿不能通过肾的气化和膀胱的排泄,停留在骨关节之间,日久湿毒就容易所谓的风湿关节疼人体五脏六腑的“后门”背愉穴都在背部膀胱经上开窍,故此它于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和治疗都有重大的关系膀胱和膀胱经的作用膀胱和膀胱经的作用
36、:太阳膀胱经是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寒伤阳,热伤阴,防感冒发热有畏寒怕风多是着凉引起的风寒入侵太阳膀胱经感冒了,如果感冒发热不怕寒只怕热,则多是风热,伤了太阴肺经了。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喜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较熟悉在后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膀胱经都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相当于脏腑的后面,可以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与膀胱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膀胱经治疗的范围及其广泛,背部刮痧,其主要就是刮膀胱经,当背部膀胱经一怕寒,感冒病毒就来了,首先入侵膀胱经,马上症见伤风,流鼻水,怕风,然后严重时会转入肺经,故此民间一有风寒不适马上刮背捏莎就好的很快,就是这个道理。膀胱
37、经的相关器官:膀胱经的相关器官:头,鼻,眼,脑,脊椎关节,膀胱膀胱经的警告信号:膀胱经的警告信号:经络症本经虚寒则容易怕风怕冷,流鼻涕,喷嚏,并沿经脉循行所经过的项,背,腰,小腿疼痛及运动障碍。脏腑症:脏腑症:小便不利,遗尿,尿浊,尿血,膀胱气绝则遗尿,目反直视,(三白眼)。亢进热症时症状:尿频,泌尿生殖器疾病,前列腺炎,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膀胱经的循行:膀胱经的循行: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行于头项,后项背部,在背部分为两行下行,第一行行于距督脉寸,第二行行于距督脉
38、三寸至下肢,行下肢后侧正中线,自外踝后至足外侧,止于足小趾外侧甲角旁的至阴穴膀胱经的主要穴位:膀胱经的主要穴位:睛明穴视力模糊找睛明肺俞肺病哮喘找肺俞心俞心动胸翳心俞知肝俞清肝明目泻肝俞脾俞不思饮食找脾俞胃俞胃痛胃胀用胃俞肾俞腰肌劳损找肾俞大肠俞风湿腰痛大肠俞八髎痛经神效擦八髎委中腰背下肢委中求承筋容易抽筋拍承筋飞扬行走无力靠飞扬申脉伸展筋脉找申脉至阴急性腰痛找至阴【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
39、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部拘挛疼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悸,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本经主治本经主治“脉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手厥阴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
40、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本经主治本经主治“
41、气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手少阳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脉循行: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
42、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口苦,目眩,疟疾等。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足少阳足少阳胆经胆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循行路线: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
43、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主治: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病、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足厥阴足厥阴肝经肝经】【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
44、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聋耳鸣;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象。督脉主司生殖,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亦为虚象。主治: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
45、位进行治疗。【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督脉】【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经络腧穴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主治:主治: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任脉任脉】【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阴阳五行Thank you!【大德中医】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谢谢观看!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