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选题1.下列句中,加【】的词用本字的一句是()。A棄甲曳【兵】而走。B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C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D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答案】A【解析】B 是“慨”的异体字;C 是“伺”的通假字;D 是“惕”的借字。【考点】古书的用字2.下列句中有双宾语的一句是()。A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B吾日三省吾身。C欲潔其身,而亂大倫。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A【解析】A 项中“献之厉王”中的“献”是动词,后面“之”指代和氏璧,近宾语厉王。B 项中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我反省。C 项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他的身体洁净。D 项是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
2、为动词,不聪明。【考点】動詞、形容詞、名詞動詞3.下列各组字,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A管館B牟眸C郤隙D畔叛【答案】B【解析】A 是通假字关系;C 是异体字关系;D 是通假字关系。【考点】古书的用字4 下列句中,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反欲鬬兩主,觀禍敗。B我醉,汝道苦我,何故?C舉以敗國,將何賀焉?D荆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答案】B【解析】B 選項“苦”為名詞作狀語,意為“使苦”。故选 B.【考点】動詞、形容詞、名詞名詞5.【题干】下列句中,劃橫線部分是複合詞的一句是()。【选项】A.所以遣將守關著,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B.於是焉何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C.是社稷之臣也,何
3、以伐为?D.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答案】C【解析】A 是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的组合是一个双音节短语,B 是联绵词,D 是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词的组合是双音节短语。【考点】古代汉语词的构成6.【题干】下列句中,“走”的意思跟“走馬觀花”中“走”的意思不同的是()。【选项】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B.兔走觸株,折頸而死C.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D.上無逸飛,下無遺走【答案】D【解析】ABC 都是“跑”的意思,跟题干意思一样,D 是兽类的意思。【考点】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7.【题干】以下句子有名詞使動用法的是()。【选项】A.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B.一狼洞其中C.然後卑事夫差,
4、宦士三百人於吳D.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答案】C【解析】A 第一个“北”和第二个“南”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B 中的“洞”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 中的“宦”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士成为宫中服役的小臣;D“雪”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下雪的意思。【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8.【题干】以下句子不屬於代詞複指前置賓語的是()。【选项】A.夫晉何厭之有?B.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C.將虢是滅,何愛於虞?D.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答案】D【解析】A“之”代指“何厌”,B“之”代指“异、由与求”(问别人的事;问由与求的事),C“是”代指“虢”,D 是代词宾语前置。【考点】语序和省略9.【题干】引用一段熟
5、悉的詩文,以這段詩文中與該字音近的字來注音的方式是()。【选项】A.讀若B.讀如C.反切D.讀破【答案】B【解析】读如:引用一段熟悉的诗文,以这段诗文中与该字音近的字来注音。如:湛丹秫三月而炽之。郑玄注:湛读如“渐车帷裳”之渐。【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10【题干】下列句中的“即”與“若即若離”中的“即”的意思一致的是()。【选项】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D.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答案】B【解析】题干是接近的意思,B 的意思也是接近;A 是登上的意思;C 是假如的意思;D 是即使的意思。【考点】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1
6、1.【题干】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用引申義的一句是()。【选项】A.升彼虛矣,以望楚矣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C.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答案】B【解析】B 用的是引申义道理规律的意思;A 用的是本义大丘的意思;C 用的是本义言语真实的意思;D 用的是本义伸展。【考点】多义词和词义引申12.【题干】以下句子中不包含形容詞意動用法的是()。【选项】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宣子說,乃輕幣D.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答案】C【解析】A“贱”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贱;B“美”认为美;C“轻”是使动用法;D“贵、贱”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考点】动词、形
7、容词、名词13.【题干】下列句子不屬於被動句的一句是()。【选项】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C.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於請室D.巫嫗弟子是女子也【答案】D【解析】AB 属于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C 属于“于”在被动句中引进处所。【考点】被动句和被动句表示方法14【题干】以下句子中“與”不是介詞的是()。【选项】A.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B.父與夫孰親?C.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D.軍安與項伯有故?【答案】C【解析】C 是连词。B 引进比较的对象,跟相比。【考点】介词15.【题干】“恥”和“辱”兩詞的不同之處在於()。【选项】A.形状情态不同:“耻”强调他人受辱,“
8、辱”强调自己受辱B.感情色彩不同:“耻”带有褒义色彩,“辱”是中性色彩C.组合功能差异:“耻”意义是单向的,“辱”的意义是双向的D.侧重点不同:“耻”强调他人受辱,“辱”强调自己受辱【答案】C【解析】组合功能的差异。辱:意义是双向的,可以表示侮辱他人,又可以表示自己受辱。耻:意义是单向的,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考点】词义关系16.【题干】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句是()。【选项】A.古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困乏)B.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四通八達的道路)C.孽矣,無此事也。(製造災禍)D.文人並飾,諸侯亂禍。(修饰)【答案】A【解析】A 是“败”的意思。【
9、考点】名词、动词、形容词17.【题干】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使用本字本義的一句是()。【选项】A.手裁舉,則又超而躍B.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C.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D.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答案】C【解析】A 选项是“才”的通假字,B 是“馈”的通假字,C 用的是本义女性的意思,D 是“汝”的通假字。【考点】古书的用字18.【题干】下列各組全是短語的是()。【选项】A.然而若夫雖然B.且夫今夫斟酌C.謹慎和睦參差D.敗績拾遺俊傑【答案】A【解析】B 短语、短语、复合词,C 复合词、复合词、联绵词,D 全是复合词。拾遗比喻轻而易举。【考点】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9.【题干】以下句子屬於代詞
10、複指前置賓語的是()【选项】A.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B.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C.父母唯其疾之憂D.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答案】C【解析】ABD 只是代词宾语前置,B“其”复指“父母”。【考点】语序与省略20.【题干】以下語氣詞“也”,表示對因果關係、結果的確認的是()。【选项】A.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B.勝也何敢言事?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D.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答案】A【解析】A 表示确信不疑;BD 起提顿作用,使全句的语气变得舒缓;C 起到舒缓语气、提起下文的作用。【考点】语气词二、古文背诵题21【题干】是故學然後知不足,()。【答案】教然後知困
11、【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22【题干】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答案】四十而不惑【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23.【题干】鯤之大,();化而為鳥,其名為鵬。【答案】不知其幾千里也【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24.【题干】其政悶悶,();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答案】其民淳淳【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25.【题干】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答案】而在蕭牆之內也【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26.【题干】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答案】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三、释词题27.【题干】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也。蒙:【答案】欺骗【解析】義: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义行。【考点】动词、
12、形容词、名词(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意义或用法。(5 分)28.【题干】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答案】介词,凭借,介绍凭借的方式或工具。【考点】介词29.【题干】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往而酤,而狗迓而齒之。或:【答案】无定代词,有人,作主语。【考点】代词30.【题干】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雖:【答案】连词,即使,表示让步。【考点】连词31.【题干】吾知所過矣,將改之。過:【答案】过错【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32【题干】子公與子家謀先。謀:【答案】商议【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33.【题干】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侈:【答案
13、】奢侈,过分【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34.【题干】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始:【答案】刚刚【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35.【题干】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複:【答案】因袭【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36.【题干】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取:【答案】攻击【考点】动词、形容词、名词四、简答题37.指出下列句中加【】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分化字关系还是通假字关系,并说明辨别这两种字际关系的依据。(1)魯宣公卒,【赴】(訃)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2)王使榮叔來【錫】(賜)桓公命。【答案】“赴”“訃”是分化字关系;“錫”“賜”是通假字关系。两者的辨别:(1)读音相同或相近,一个字分担
14、了另一个字多个意义职能的一个,二者为分化字关系。(2)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使用中可以通用的字为通假字关系。【考点】古书的用字38.结合下列例句,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2)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3)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爲湯武笑矣。(4)禰衡被魏武謫爲鼓吏。【答案】(1)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见於”式。(2)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3)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4)“被”字句。【考点】被动句39.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分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1)失時不雨,民且狼顧。相如持其璧睨柱,
15、欲以擊柱。(2)父命呼,唯而不諾。【答案】(1)顾:回头看;睨:斜着看。差异类型:性状情态不同。(2)唯:答应,用于答应地位、辈分高的人;诺:答应,用于答应地位、辈分相同或低于自己的人。差异类型:情感色彩不同(或适用对象不同)。【考点】詞義關係同義詞五、古文翻译题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
16、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40.【题干】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答案】都邑的人没有谁敢发表言论了,在道路上用目光示意。【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1.【题干】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答案】我能消除言论,(他们)才不敢发表言论了。【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2.【题干】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答案】
17、因此治水的人用疏导的方法使水畅通,治理国家的人表彰百姓让百姓评论政事得失。【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3.【题干】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答案】然后君王斟酌取舍,凭借这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情理。【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4.【题干】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答案】凡是人民认为好的就加以推行,认为坏的就加以防范,这样才能使人民财源旺盛、衣食富足。【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5.【题干】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答案】如果堵住百姓们的嘴,会有多少人赞同呢?【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六、古文标点题46.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下面的文言短文。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爲書
18、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斯爲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棺载轀涼車中故幸宦者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獨胡亥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答案】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軍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獨胡亥、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七、古文阅读题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
19、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弑靈公。書曰:“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47.【题干】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6 分)(1)見:(2)食:(3)憚:(4)譖:(5)武:(6)達:【答案】(1)被召见(2)使吃,动词使动用法(3)害怕,不忍心(4)诬陷(5)勇武,果敢(6)实现【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8.【题干】将下列句子翻译成
20、现代汉语。(4 分)(1)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2)子公與子家謀先。【答案】(1)公子宋发怒了,用手指在鼎里蘸了一下,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2)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动手。【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49.【题干】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在句中的词义、词性与用法。(4 分)(1)公問之,子家以告(2)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答案】(1)把,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2)别的,代词,代指事情曾经发生过的时间。【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50.【题干】請用自己的話簡要說明為什麼史書記載的是“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6 分)【答案】郑公子归生背上了弑君的罪名,是因为公子宋没有吃到鼋,怒而染指于鼎,于是郑灵公想杀掉公子宋,公子宋便跟郑公子商议弑君并以此诬陷郑公子,最终郑公子没有及时制止公子宋而是跟从了他弑君。郑公子有仁爱之心但是不够勇武,最后还是背上了弑君的罪名【考点】古代文献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