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黄继光导学案设计课题黄继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役、屡”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受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受黄继光的光辉形象,理解其精神,注意对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2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课前准备1.搜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制作相关课件。(教师)2搜集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用时:3分钟)1.课件出示黄继光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黄继光的印象。2板书课题,齐读
2、课题:黄继光。3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交流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1.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黄继光的印象。2齐读课题。3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1.结合预习汇报黄继光给自己的印象,初步检查预习情况,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2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资料要鼓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二、品读课文,内化感知(用时:27分钟)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自学提示:(1)自学生字新词。(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3)找出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写写感受。2汇报交流问题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1)指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2)教师相机指导。3汇报交流问题二:找出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写写感受。(1)指生朗读第一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现句子: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导学: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指生朗读第二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现句子: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导学:这段文字抓住了黄继光的哪些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是黄继光,此时此刻
4、会怎么想?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指生朗读第三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现句子: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导学:从“匍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什么?引读句子: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指导学生品悟“站”。(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阅读自学提示,并按要求自学。(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交流识记。(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成四个部分。(3)再读课文,找出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写写感受。2在教师指
5、导下汇报交流问题一。(1)汇报,互相补充。(2)明确答案: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黄继光向营参谋长请战;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黄继光所在的营攻占了597.9高地。3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问题二。(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朗读句子并交流。多名学生朗读句子后汇报。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朗读句子并交流。抓住对黄继光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交流理解这句话。在教师指导下融情想象。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中能够表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句子并畅谈感受。学生朗读句子并交流。交流“匍匐
6、”的意思并畅谈感受。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学生品悟“站”,畅谈感受。(4)齐读。1.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新词。如,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役”;借助字谜识记“屡”;用识记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摧、膛”;用造句的方法理解“屡次”。2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3.通过导读第一部分中的重点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屡次”和“压”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4通过导读第二部分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感知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5指导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匍匐”,反复诵读这句话。知道好的词语是需要慢慢“嚼”出来的。6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继光为了取得战斗胜利,舍身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壮举。三、交流故事,加深感悟(用时:7分钟)1.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英雄故事。2畅谈感受。3引导学生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故事,并畅谈感受。1.汇报自己搜集的英雄故事。2在教师指导下畅谈感受。3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故事,并畅谈感受。指导学生学会用简练的语言讲故事。四、全课小结,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1.教师小结。2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谈收获。1.在教师小结中回顾课文。2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养成回顾收获、内化积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