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811618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心理 主要内容v一、中医心理的基本含义v二、中医心理的发展历史v三、中医心理的理论基础v四、中医心理的基本原则v五、中医心理的基本技术v六、中医心理养生一、中医心理的基本含义v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v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是心神俱备、心神统一的整体。v中医心理学包含了中医心理学基础及心身疾病两大部分。v基本含义 中医心理治疗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治疗,主要是以“词”为基个手段,利用语言治疗疾病,解除病痛。言语开导便是典型的治法。广

2、义的心理治疗,泛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患者的心理而促进健康,达到治疗目的。v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v写于战国时代的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典医学理论著作。v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相续而不衰。二、中医心理的发展历史v内经奠定基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定。内经中的“

3、九气”、“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依据。对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v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v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

4、汤、桂枝加桂汤治之。v唐代的心理治疗 根据隋唐医事制度,太医署中均设有祝禁科,并设有咒禁博士、咒禁师等医疗官职。如果把祝禁科看成最早的原始蒙昧的心理治疗科,那么咒禁博士、咒禁师等可谓官方命名的最早的“心理治疗医生”。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v在宋代,中医的“情学说”达到了成熟与定型的阶段。南京陈无择公元1174年 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致病因素的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中的内因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对中医

5、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个重要的贡献。在对“七情”作了界定的基础上,陈无择指出了七情所致的各种病症,并认为七情过激可 以破坏脏腑正常的升降气化功能 导致疾病的发生。v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的学术思想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内容。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v1980年,中医心理学的概念才被正式

6、提出来。因此,相对于中医学悠久的历史而言,中医心理学还是一 门很年轻的学科。v1982年,成都中医 学院成立 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v1984年,福建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中医心理学专题讨论会。v1992年,中国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正式成立。首届全国性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于1985年召开,到1992年已举办了6届。v1996年5月,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三、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三者一体 相辅相成 脏合情志论脏合情志论人格体质论人格体质论心神感知论心神感知论v心神感知论v 祖国医学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感知活动都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

7、。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物的所处。目、耳、鼻、舌、身是机体五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别司视、听、嗅、味和体表痛温触压觉。v脏合情志论v中医继承古代哲学的情志理论,发展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学说。并将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归纳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而七情致病则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v人格体质论v祖国医学的气质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内经灵枢“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较为

8、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通天篇”根据个体阴阳气的多少将人格分为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等五大类。v附:五种体质人格v五类体质人格v1、阴阳和平型:安静自处,不好名利,寡欲无喜,顺应事物,适应变化,从容稳重,如诸葛亮v2、太阳型:好高骛远,意气用事,过于自信,易冲动,感情用事,不易控制,如猛张飞v3、少阳型:自尊心强,爱慕虚荣,活泼好动,好交际,好抛头露面,昂首挺胸,手常背于后,如程咬金v4、太阴型:表面谦虚,内心另有所谋,好得恶失,抑郁,面色阴沉,爱哭泣,如林黛玉。v5、少阴型:喜好小利,嫉妒心重,幸灾乐祸,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反应较迟缓,如蒋干.四、中医心理的基

9、本原则v中医心理治疗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和治病求本总原则为指导v1形神合一,形神兼治;中医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因此主张治病需形神兼治,尤重治神。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是一致的。v2既病防变,调神为先;调神之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药物调神和情志疗神。v3治病求本,无忽其神;治病求本就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意思。一般疾病有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内在的、起支配作用的部分,称作“本病”(如原发病、旧病):有在“本病”基础上,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诱发、病程相对较短、对本病有干扰作用的新病和继发病,以及“本病出现的暂时的反复病症;称作标病。v4因人制宜,辨神施治。v5标本缓急 1急则治其标 2

10、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v6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v7治末病 1未病先防 2已病防变五、中医心理的基本技术v(一)顺志从欲法v(二)言语开导法v(三)情志相胜法v(四)中医暗示法(一)顺志从欲法v所谓顺志从欲疗法,就是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患者心身的需要,从而达到驱除心理障碍的方法。v治疗原理:人类有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物质决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必要的生话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不仅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导致精神情志的病变。例1v临床应用:v明代学者李渔认为:医无定格,救得命活便是良医。医得病愈,便是良药,所以一物与一事均可以意为医。v其一,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好一物,僻之所在,

11、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故本性酷好之物、可以为药。v其二,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如穷人所需之财等,其人所需之物,可以当药。v其三,人心私爱,必有所钟。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例2v其四,欲得未得之物、是人皆有,如文士之于异书,武人之于宝剑等,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 v其五,凡人有生平向往、未经谋面者、如其惠然肯来,以此为药。其为效也更捷,故平时契慕之人,可医当药。v其六,平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例3v其七,人有偏好,即有偏恶。偏好者致之,所以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勿而去之,亦可为药。例4(二)言语开导法v所谓言语开导法治疗,也有称之为劝说开导治疗,有称之为祝说病由治疗等,其

12、基本含义是以“言语”为中介、以“词”作为手段进行的心理治疗,借言语的积极影响而取得疗效。v治疗原理:人们的行为受信念、兴趣、态度等认知因素所支配,所以要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行为,就必须先引导其认知的改变。例5v临床应用:灵枢师传v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之所在及其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念度。v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v三是“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患者如何进行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休措施。v四是“开之以其所苦”,即解除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克服内心的苦闷、娱乐、忧

13、虑和紧张。v 总之,认知引导式心理治疗就是要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针对患者不同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耐心细致,从而起到改变患者精神及躯体状况的目的。v祝由疗法:v我国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也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v“祝由”疗法,就是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患者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为“移精变气”。v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并且善于运用言语技巧,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移易精神、变化脏气”,改变患者的情性、调动机体正气,从而战胜疾病。v祝由疗法的主

14、要适应范围:v一般是由于疑神猜鬼、妄识幻想、惊恐、迷惑、情志不遂、深情爱恶等所致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患,或某某些轻微小疾,通过解除思想负担,转移情志,调动神气即可治愈的病证。祝由疗法如向被实验证明并无实际治疗效果的所谓“安慰剂”一样、由于患者深信,才能取得一定疗效。(三)情志相胜法v情志相胜法: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刺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v主要理论依据:人有七情,分属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v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v五脏:心、肝、脾、肺、肾v五行相胜相克:肝木志为怒,脾土志为思,肾水志为恐,心火志为喜,肺

15、金志为悲,它们依次相胜相克,如环无端,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v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土悲金怒木恐水喜火表1 情志五行归类表v临床应用:v(1)怒胜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触之 例6主要依据:盖脾处中州而属土,喜健运而恶郁结,思则气结;崎伯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性质或作用,怒属肝木,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所结之气,此怒胜思之道理。治疗范围:思虑过度而气结、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情志

16、病变,以及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等躯体性病理改变。v(2)思胜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例7v(3)恐(惊)胜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或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 例8 主要依据:素问举痈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因而运用使患者惊慌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忧虑症由于惊则气乱,使气四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某些强迫症患者,亦常于惊惧、羞畏之时,出于分散了注意力、而于无意中解除了其强迫症状。v(4)喜胜悲(忧)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例9主要依据:内于“愁忧料,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思则气结”,而“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篇),所以说

17、喜可胜忧。设法使患者精神喜悦,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v(5)悲胜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 例10主要依据:悲哀一般属于阴性的消极心理,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以平息愤怒,忘却思虑,因而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经曰:怒则气上,肺金在志为悲,“悲则气消”,故当其气逆之时,以此消气之悲应对,维持心理平衡。v(6)激情刺激法 例11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某种强烈刺激,利用患者应激时产生剧烈的心身变化,而调理脏腑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治病方法,叫激情刺激治疗。阳性疾病用阴性情绪刺激,阴性疾病用阳性情绪刺激。(

18、四)中医暗示疗法v暗示在心理学中指不经逻辑分析判断,自觉地接受他人影响的心理过程。v暗示疗法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v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v常用的暗示疗法:假借针药疗心病、释疑治疗、谎骗治疗。如:“望梅止渴”、“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等都是在语言的暗示下产生生理反应的典型例子。v暗示之目的:是通过阐述医学科学道理来释疑、解惑,即解除患者对事物的误解、疑惑,从而清除患者的病态心理和

19、躯体障碍。心存疑惑,是患者较普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性格抑郁、沉默寡言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例12v临床应用:例13六、中医心理养生v 四位一体择时调神择时调神清静养神清静养神调神畅气调神畅气节欲保精节欲保精v清静养神 是指保持安宁的心境,保养充足的神气,从而维持心身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名家刘河间也曾论述“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应该注意的是,清静养神并非无欲无心,无理想、无抱负、无作为的懒惰心理,只是一种神情专注、淡于功利,排除杂念的平和心态.v择时调神 按照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来调节人的心理神态,从而达到神调体健的目的。素问四气调节器

20、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与一年四时变化节律相类似,一日昼夜变化也表现为“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夜半为冬”。中医心理学认为,个体顺应四时之律,即可保持神明体健,若违背四时之律,则可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v节欲保精 指节制性欲,休养肾精,以存元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精是化气生神的基础,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物质。一个人肾精充盛,则气旺神清体健,反之若肾精亏损,则气衰神疲体倦。性欲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但过于纵欲常常是导致肾精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年少近色,多夭”,“过则为灾”。因此,节欲保精维持心身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v调神畅气 是指协调七情、防止偏激,从而保障气机条达疏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激,则可扰乱气机,损伤脏腑,若能协调七情,气机条达,则能应对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调神畅气必须“自讼、自克、自悟、自解”,也就是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解嘲,自我克制,自我疏导。参考资料v心理治疗学崔光成 邱鸿钟 2003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v中医心理学 杜文东 2006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v中医心理学基础 董湘玉 李琳 2003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v祖国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王极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心理解析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