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防治治原则原则教学目的v了解疾病的预防v熟悉治本治标,正治反治的内容.v掌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v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预防为主v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发生与发展。v素问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v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v养生,古称养生,古称“摄生摄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
2、意思。命的意思。一、未病先防v概念: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v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v(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v(二)防止病邪侵害(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养性调神 2.顺应自然3.体魄锻炼4.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5.药物预防:小金丹、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二)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防止病邪侵害是指平时要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水源和食物不受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虫兽伤、外伤是要在日常生活好工作中,留心防范。二、既病防变(一)早期诊治:病初即
3、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二)防止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 施护原则v施护原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正护法:(一)正治与正护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二)反治与反护法(二)反治与反护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治标与治本v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
4、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v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v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v就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v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等。(一)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 心脏病伴有感冒时,也要先治感冒。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将危机患者生命时,先止血。(二)缓则治本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或直接治疗原发病。如:阴虚发热、咳嗽患者,发热、咳嗽为其标,阴
5、虚为本采用滋阴治本法。(三)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俱急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一种方法。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v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等,均是扶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v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实证。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清热、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二)扶正祛邪的运用运用原则: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
6、用的先后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一)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已近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不同的证型,因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就有异。(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五、三因制宜五、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二)因地制宜(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如西北高地气寒少雨,病多燥寒,治疗宜辛润,慎用寒凉
7、之品;东南地区较低多雨,病多为温热或湿热,治疗宜清热化湿。(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1.年龄 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各异,治宜区别对待。如小儿发病则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治疗小儿疾病,药量宜轻,疗程多宜短,忌用峻剂。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治疗用药亦当有别。3.体质 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存在着差异,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面,患病之后,由于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病证就有寒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因而治法方药也应有所不同:偏阳盛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偏阴盛或阳虚之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体质偏弱者,则应采用补益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