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口病的防制主要内容 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防控措施 需要关注的工作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 肠道病毒71型(71)A组柯萨奇病毒():16、4、5、7、9、10 B组柯萨奇病毒():2、5、13 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
2、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病原学: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流行病学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 A16型 1969年71在美国被首次
3、确认 此后71感染与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全球流行情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71流行 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 1994年英国发生由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全球流行情况 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
4、道本病 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1983年天津发生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71 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71 我国流行情况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我国流行情况 2000年
5、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性心肌炎死亡 2007年山东临沂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暴发 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仅山东省就报告了手足口病病例39606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上万例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患
6、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和诊断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
7、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标本分离到肠道病毒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
8、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目的: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 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 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
9、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实验室检测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 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 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个人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
10、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个人预防措施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托幼机
11、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医疗机构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医疗机构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