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城道中(其一)新城道中(其一)苏苏 轼轼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用幽默旷达的笔调,随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用
2、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词坛的“苏辛苏辛”豪放词派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很高。神宗熙宁六年(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东风知我欲山行,东风知我欲山行,吹
3、断檐间积雨声。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树头初日挂铜钲zhn。野桃含笑竹篱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西崦y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字音字音铜钲(铜钲(zhn)竹篱()竹篱(l)西崦(西崦(yn)饷(饷(xin)絮()絮(x)帽)帽 释词释词东风东风:春风。:春风。积雨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铜钲铜钲zhn: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4、在行军时敲打。新城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絮帽絮帽:丝绵帽子。:丝绵帽子。西崦西崦yn:山,西面山里。:山,西面山里。饷饷:给在田间劳: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动的人送饭。“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了檐间连绵雨声呢?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晴了。“东风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我”要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
5、为进山创造了条件,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使“我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积雨”声特别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吹断”了。了。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什么作用?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
6、情愉悦心情,抒,抒发了发了乐观豁达乐观豁达的的情怀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活泼的基调基调。第二、第三两联写景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1 1、第二联第二联岭上晴云披絮帽,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树头初日挂铜钲。写野外写野外远景远景,运用,运用比喻比喻手法,以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帽子
7、)”与与“挂铜钲(挂铜盘)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分别比喻“岭上晴云岭上晴云”与与“树头初日树头初日”。2 2、第三联、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写农写农家家近景近景,运用,运用拟人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在春风里翩翩起舞。3 3、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由远及近近的顺序
8、写的。的顺序写的。尾联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1.1.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2.2.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3.3.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厌恶俗务俗务、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情趣。的情趣。全文全文主要写景,景中含情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写作。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9、家和平的劳动生活。动生活。首联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诗人准备启程诗人准备启程 “东风东风”著上了人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我”观物,观物,“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皆著我之色彩”颔联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颈联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野桃含笑竹篱短,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10、。溪柳自摇沙水清。写活了写活了“野桃野桃”、“溪柳溪柳”,使山村自,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气氛。尾联尾联“西崦西崦yny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意境优美意境优美 充满生机的景色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的生动场面以及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交炽在一起,在一起,诗意盎然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
11、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山村风物画。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寓情于寓情于景景 新城道中(其二)新城道中(其二)苏轼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细雨足时茶户喜,
12、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耕。注:神宗熙宁六年(注:神宗熙宁六年(1073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耦耕,是指二人并耕。耦耕,是指二人并耕。结合全诗,分析结合全诗,分析“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钲”的妙处。(的妙处。(5 5分)分)1.“1.“散材散材”、“疲马疲马
13、”,都是作者自况,运用比喻的手法。(,都是作者自况,运用比喻的手法。(1 1分)分)2.“2.“散材散材”,指无用之才,此处为作者自喻。,指无用之才,此处为作者自喻。“搜林斧搜林斧”,比喻政敌,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2 2分)分)3.3.这两句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自己就像那这两句表明作者对政治斗争、对复杂的官场感到厌倦,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
14、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2 2分)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以赏析。(6 6分)分)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苏东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作者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立足,自请外调,表现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以及作者对自己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以及作者对自己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生活的惬意之情。(目前这样悠然自在生活的惬意之情。(3 3分)分)尾联,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尾联,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
15、同时也暗用了暗用了论语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想法。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想法。(3 3分)分)1.1.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2.2.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3.3.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
16、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4.4.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5.5.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6.6.不但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不但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而且还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而且还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7 7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8 8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陈年老酒”也如同也如同“紫貂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