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87141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一、什么是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二、边塞诗派的特色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如:

2、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如:凉州词(王之涣)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尸、

3、立功沙塞的雄心。如:李白的塞下曲王翰的凉州词:三、边塞诗的分类1.边塞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颂战,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是反战,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一类是反映战况或戌边生存状态。2.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

4、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四、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

5、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高考语文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6、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析首联“自”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燕歌行(诗歌略)1、这首诗能分为几个层次2本诗包含哪些情感?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略)1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本诗,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所展现的画面。

7、4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艺术特色。四、兵车行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2、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送别场面?3诗歌从那几个方面写点行频的苦难的?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五、李白从军行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注释】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海上:大漠之上。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1.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六、耿湋陇西行陇西行耿湋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注释】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

9、塞诗的题材。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2.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七、祖咏望蓟门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释】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1.尾联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A.“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增加全诗的气势。客是诗人自称,游目纵观,不禁激情满怀。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C.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壮丽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充满阳刚之美。D.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八、吴兆骞夜行夜行吴兆骞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释】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

11、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12、九、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释】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1.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下列

13、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十、范仲淹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范仲淹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注释】紫塞:北方边境。黄枢:指门下省。

14、门下省在汉为黄门,位居枢要,故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中,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透露出写诗的背景。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万里”“十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出发,抒发感慨。C.诗歌运用了莼鲈之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凝炼蕴藉。D.诗人认为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一、东晋曹毗夜听捣衣与唐刘长卿月下听砧夜听捣衣 东晋曹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15、。月下听砧唐刘长卿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注释】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繁节:繁密的节奏。卢龙戍: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1.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3.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用景物烘托手法。“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

16、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 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2.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3.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二、1.分为四个层次,即出师,战败、被围,死斗。2.对皇帝好大喜功的谴责,对将领骄纵轻敌,荒淫失职的愤恨,对牺牲战

17、士的同情,对将军不体恤士兵的讽刺。3.对比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揭示了必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国的行为的极度批判之情4.本诗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三、1.一个 “吼”字道出风声之大,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2.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3.剽悍强劲的匈奴军队利用草马正

18、肥的时机发动了猛烈进攻,烟尘弥漫。唐军早有戒备,烽烟四起。报警的烽烟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飒爽英姿,沉着迎战,尽显 “汉家大将”的从容、果敢、镇定的风姿。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4.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诗人抓住了马毛上那凝而又化了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运用细节描写,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斗四、1.分为送别场面、征人控诉两个层次2.从视觉听觉动作三方面描写送别场面,表现千家万户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揭示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3.戍边无休止

19、家园尽荒芜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4.反常心理,写出由于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受到的伤害之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五、【答案】1.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人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解析】“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

20、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2.B【解析】B. “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意思是“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是描写战士们欢庆胜利的场景。【注释】玉门:指玉门关。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海上:瀚海,大漠之上。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铁关:指铁门关。【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

21、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赏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六、【答案】1.D【解析】D.“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错误。“积极进取”太绝对,因为作者在似乎有一种为国效力的愿望时,又同时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2.边患未息。边境敌人仍然没有被消灭,国家处于战事之中。环境艰苦。边地苦寒,积雪封路,人烟稀少,将士们艰苦难耐,胜利无望。朝政昏暗。用毕生未能封侯的李广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对边关将士赏罚不公。【解析】诗开首两句“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描绘了一幅边疆积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艰苦景象。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22、,将士们英勇奋战,但遗憾的是“封狐犹未剪”,战事依旧,胡虏未灭,“边将岂无羞”那些将士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惭。故诗人愁的是环境艰苦、边患未息。“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这两句又转为写景,极写广阔的边疆白草遍地,寒冬季节,阴云密布,给人以艰难困苦、不胜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战争还在进行。“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多年在边疆保卫了国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评朝廷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诗人愁的是朝政昏暗。七、【答案】1.(1)班超投笔从戎 终军向汉武帝请缨的典故。(2)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

23、,建立功勋。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情。2.B【解析】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中“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错误,依据第二句诗“笳鼓喧喧汉将营”意思是“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说明军营士气高昂。【注释】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

24、带。危旌:高扬的旗帜。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危旌:高扬的旗帜。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译文】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25、。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赏析】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

26、,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

27、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

28、,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

29、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八、【答案】1.D【解析】D项,“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尾联是回忆,“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都是虚写。2.运用苏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乡;“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没被命运击倒;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解析】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二句运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表明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二句表明诗人此时深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的精神品质;“忽忆吴趋歌吹地

30、,杨花楼阁玉骢骄”突出江南的繁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九、【答案】1.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不同点: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解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而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阙“延晋祚,

31、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认为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2.C【解析】C项,“

32、意境相同”错误。“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是风声鹤唳的意思,突出战争给人的创伤,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鹤”突出的是历史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故不同。【注释】(1)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限:界。这句说,千里长江,雪浪翻滚,风起云涌,一望无际,但南北界限分明。逾:越。人谋:指大臣的谋略。索虏:南北朝时,南朝骂北朝人为索虏。吞噬:吞食。这几句说,长江的天险难以越过,而大臣的谋略又能制止强敌,北方的秦王苻坚难道能够倂吞东晋吗?阿坚:即秦王苻坚。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倏忽:极快的意思。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采取了积极抗敌的战略措施。颐:面颊。颐指:形容指挥进退皆如人意。八千戈甲

33、:指晋军前锋都督谢玄等将领带精兵八千,争渡淝水,击杀秦兵。蛇豕: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残害者,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注:”言吴贪害如蛇豕。“弭:弓末梢,用骨头做的,用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鞭弭:指驾车前进。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是交战的意思。晋公子重耳答楚成王时,说过:“左执鞭弭“和”以与君周旋“的话。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麾动:这里指战旗招展。北军:秦兵。这句说,坐谈之间,北方秦国苻坚的军队顺风倒下,很快被打败。鸣鹤:即风声鹤唳。秦国军队大败后逃跑,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路上听到风声和鹤叫的声音也以为是晋兵追来。见晋书谢安传。王师:东晋的军队。晋祚:东晋

34、的皇位。烝民:众多的百姓。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险允,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使周室中兴。这句说,周宣王使周室中兴的美事,并不是专有的,东晋谢安等以弱势战胜强秦,使晋朝转危为安,也是值得赞美的。【赏析】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据传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观望

35、长江时,曾感叹地说:“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他两次伐吴,都未成功,长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复中原之志,就应利用天险,加强设防,固守长江,以遏强虏。当然,天险难逾,并不等于绝对不可逾。三国时东吴孙皓,仅凭天险御敌,终于招致“一片降幡出石头”。所以李纲强调天险难逾,还必须加上“人谋克壮”,天险可凭,而又不可仅凭天险,重在人谋。有天险可凭,又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敌人的蔑称。这里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这段描写兼论述为下文写晋师以少胜多提供了依据。下文很自然地转入到对淝水之战的记述。苻坚率百万之众“倏

36、忽长驱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长驱,言其势猛。这句极言秦兵强大,乃为后面秦兵失败作反衬。欲抑先扬,以突出晋军胜利其意义重大。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37、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即指挥如意。晋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确为历史奇迹,故换头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等以“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戈甲,代指军队;蛇豕,封豕长蛇之简称。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封豕长蛇,比喻强大的贪暴残害者。此借指苻坚。“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弭,弓之末梢,用骨质制成,用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

38、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军北伐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

39、,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十、【答案】1.D【解析】D.“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错。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的意思是:应该笑的是,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又有什么补益呢?只有他们才能独自安坐,静心养息,安于隐居。2.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颔联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声扬塞外,朝廷多年筹谋期望,表达了对战事的重视与期盼。以松柏、云龙自比,表明自己心志坚毅,也自信坚守正义,会得道多助。尾联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

40、,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解析】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前句写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后句用张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该典故说的是晋人张翰因为怀念故乡美食辞官回家的事,诗人用此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颔联,“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名和声望传扬到塞外,多年以来,老百姓把期望寄托在朝廷的筹谋上,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期盼与重视。颈联,“定应松柏心

41、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诗人以“松柏”“云龙”自比,用“心无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表明自己心志坚毅,用“道不孤”表明诗人相信只要坚守正义,就会得道多助。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十一、【答案】1.C【解析】C.“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错误。根据诗文“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可知,第一首诗是冬夜,不是秋夜,也不是朦胧而是皎洁。2.正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

42、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增强画面感。【解析】“声声捣秋月”中,“秋月”是方位地点,理解为“在秋月下”,作为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句首或谓语前。此处却把“声声”放在最前,强调了捣衣声的响亮与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的深刻,有一种震撼力。其次,“捣秋月”又营造出一种错觉,明明是在月光下捣衣,诗人却写成“捣秋月”,捣衣是思念,秋月也是思念,两相交织,更突出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描写出秋月笼罩的夜空之景,显得高远空阔,思念绵绵不尽。3.答案示例: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

43、点放在捣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相结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解析】夜听捣衣中,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的行动,“佳人理衣衿”“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写佳人捣衣的举动,“悼彼幽滞心”,写感受佳人内心的孤寂愁苦;“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一句,则从佳人捣衣的声音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因此而有所感怀,不止是声音,更是心境、遭遇。月下听砧中,根据“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可见,作者描写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思念出征之人的家家户户捣衣声,从而让人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别伤感之情,让人为之动容。“未得

44、寄征人,愁霜复愁露”,写出捣衣辛勤,还未寄给征人,思妇心中愁苦不堪,流露出对于“征戍”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主题在于“征戍”,而不仅仅限于捣衣之声。【赏析】东晋曹毗夜听捣衣古代妇女将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或已缝制好的衣物,平铺在砧石上捶平,这就叫捣衣。诗文作品中写捣衣,一般都是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丈夫、为他们准备御寒衣服。“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衾。”这里的“御”和“理”意思都是治理。“纨素”,精细的白绢。这两句是说,天气寒冷起来了,“佳人”在捶治纨素、缝制衣被。“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清且永”,清寒而漫长。“堂阴”,堂屋的阴影处。这地方大概上半夜月亮照不到,此时照到了,可见夜已很深了。这两句说

45、,佳人缝制衣服直到深夜。“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纤手”,指女子柔弱的手。“杵”,木棒。杵前着一“朗”字、砧前着一“鸣”字,是表示杵砧相击,时发出清亮的响声。这两句是写捣衣的动作。“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繁节”,繁密的节奏。“回飙”,回转的风。“微吟”,低声的叹息。上面由“寒兴”、“冬夜”一步步写到捣衣,这里落实到“夜听”、听捣衣的声响了。从“流繁节”可推想佳人捣衣动作的快速,想早点制好寒衣;从“洒微吟”可推想出佳人的心思,她在想念远方的亲人。下面是写听后的感想了。“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往运”,时光的流驶。“幽滞”,幽郁而不能振作。这两句意思是,看着时光过得这样快,我非常同情

46、她那无偶的悲痛。所谓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作为一个女子的痛苦莫过于此了。“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二物”就是上面说的时之速、心之滞。这两句说,就是这两种情况使我深为感动,哪里仅仅是捣衣的声音呢。这一方面说明了他对佳人的处境非常同情,由捣衣联想到她的命运,可谓体贴至深。同时从这反复强调的话语里,分明可以看出捣衣声也引动了作者关于自己处境的反思,“往运速”、“幽滞心”也就是寄予了他的蹉跎之感。真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听者、叹者由于人生遭际的某种相似而产生共鸣了。写捣衣情景的作品,前有班婕妤的捣素赋,诗以这篇为较早。这首诗侧重从听觉上写捣衣,感想中又掺入“士不遇”的意思,捣衣者本身的表现还不突出。后来谢惠连的捣衣描写妇人心情就较细致真切了,而作品的主题也纯是表现妇人了。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英语 > 高考专区 > 历年真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2023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专题复习(知识讲解+专项练习).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