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古诗文复习资料汇编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
2、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名著。二、主题:本文通过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词语积累: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隐,遮蔽。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到了。 襄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朝,早晨。 暮,傍晚。 其间,这中间。 虽,即使。 奔,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
3、指飞奔的马。 御风,驾着长风。 不以疾,没有这么远快。不以,不如。疾,快。 春冬之时,之,的,时,季节。 则,就。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良,甚,很。 晴初,天刚放晴。初,刚刚。 霜旦,下霜的早晨。旦,早晨。 肃,肃杀,凄寒。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 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绝,消失。 故,所以。四、文本探究。1、文章写三峡风光,为什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不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
4、”,故从山写起。先写山,既可以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也使得峻岭与急流相互映衬,更好地展现三峡的险峻壮奇。先写山后写水,体现了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写三峡之水,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作者主要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耸峭拔的特点;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三峡水的不同特点。3、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
5、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用一个字分析概括各个季节景物特征:夏季水的特征为“险”。江水暴涨,水流湍急,航道被阻断,呈现出险峻美;春冬季水的特征为“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充满生机与乐趣;秋季特征为“悲”。“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以“霜旦”“寒”“肃”渲染,给人凄凉之感。写猿鸣、渔歌,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此时人们身处此地的伤感。)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高峻、江面之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5、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素湍绿潭,回
6、清倒影”:运用色彩映衬、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幽秀美的图画。急流的雪白与潭水的碧绿相互映衬,都是素冷色调,给人以清冷幽静的感觉;以回清写湍流的动态,以倒影写潭水的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灵动秀美的体验。 6、“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表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峡窄的地形特点。 7、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8、文章在描写三峡春冬之景时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动静结合。“素湍”“回清”是动态,写出水的明净轻快,“绿
7、潭”“倒影”是静态,突出潭水的深沉宁静,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9、文章在描写三峡夏季和春冬之季的水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写夏水能漫上山陵、阻断水路,从正面写出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用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夏水湍急、水流迅疾的特点; 在写春冬之季三峡水的清幽美时,绿色的潭水、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等各种形态的水,正面表现出水清。而水中能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是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写秋景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抓住山野寂静、猿声哀婉、凄切的特点,表现秋景的凄清、萧瑟。 10、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
8、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季与秋季,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相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11、从文中找出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示例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示
9、例2,绝巘多生怪柏。怪柏把根扎在悬崖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示例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12、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并简要分析作用:示例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三峡的雄伟峻拔。 示例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示例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3、一山一水总关情,通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
10、起跳动。说说你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良多趣味”可以体现作者的心情。作者面对春冬之时山光水色的秀丽奇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赏、喜悦之情,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4、你如何欣赏这篇文章的美,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示例1,我喜欢文章的含蓄美。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季的奔放美,春冬之季的清幽美,秋季的凄婉美。特别是秋季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 示例2,我喜欢文章形色声情的描写。如文中描写春冬两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
11、“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趣”字,就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愉悦,“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由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15、结构特点: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严谨。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1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三峡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17、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想到哪首诗?想到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夏水湍急、水流迅疾的特点。18、“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运用夸张的修辞,侧面写出江流湍急、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19、描
12、述“清荣峻茂”画面: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清澈,鱼儿畅游。树木繁茂,自由生长,山高草盛,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20、“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绝巘多生怪柏”为静,“飞漱其间”为动,写仰视山峰所见,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图画。2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分别写出了水、树、山、草的特征,简洁概括,精当确切。“良多趣味”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春冬三峡美景由衷的赞叹之情,一个“趣”字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此时的愉悦之情。22、写作特色: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作用四字句,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整饬华
13、美、韵律和谐;还间有五、六、七言等,句式灵活多变,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二、语言简练,生动传神。文章语言简洁洗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含无穷韵味,如“素湍绿潭”中,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生动传神。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等。二、主题:本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
14、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三、字词积累:山川之美,之,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皆,都。 备,完备,齐备。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争相。 欲界,没有。四、文本探究: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景物:文中描写了山峰、溪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鱼等景物。 特征:这些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无穷生机。 这些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这些景物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时间由早到晚。作者选取这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
15、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2、文中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着”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中心,说明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美、谈美,总领全文,奠定了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基调。 4、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
16、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一是将友人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二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猿、鸟的鸣叫声穿越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蓬勃的生命气息。 7、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晓雾”“夕日”是静
17、景;“乱鸣”“竞跃”是动景。“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热烈欢悦的气氛;“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表现了热闹的气氛。通过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 好在哪里?“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悦的气氛;“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闹的气氛。 9、本文写景语言精练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此特点。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凝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
18、新。 10、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写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而后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1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美:四美:山水交映之美;色彩映衬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12、本文开头提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尾又举谢灵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内容上是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山水之奇绝,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更加紧密。 13、分析文章在句式、节
19、奏等方面的特点,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美感:A,文章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B,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C,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14、答谢中书书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陶弘景于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之意。15、作者是怎样描写动静结合的景物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1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谢中中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文章开头写道
2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17、答谢中书书与三峡在语言、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相同点: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点:语言方面,前者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后者将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结构上,前者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后者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
21、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同为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二、主题:本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
22、的苦闷心情。三、字词积累:欲,打算。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四、文本探究: 1、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所展现的情景,简要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妙处:运用隐喻,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澄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影子比作交错纵横的藻、荇,全句不见一个“月”字,却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营造了一个清宁幽静的美妙境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2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贴切传神。用“积水空明”写月光清明澄澈,“藻荇交横”写月光下竹柏的影子,纵横交错,描绘出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除了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澄澈的积水,水中的藻荇是虚景,竹柏的影子是实景。“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
24、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4、从全文看,作者的“闲”是如何表现的?谈谈对“闲人”的理解?“闲”的表现: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闲人”既指作者和张怀民二人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含有自嘲之意;又指二人夜游赏月,悠闲自在,富有雅趣,颇有自许之意。 5、文中为什么没有写苏轼与张怀民两人的交谈内容或者相
25、见时的情形呢:从艺术手法上,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艺术再创造的空间;从内容上,是为了体现两人心意相通、无须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6、赏析“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 7、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作者“解衣欲睡”时,“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要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闲适从容。因此,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8、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
26、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9、文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是值得品味,结合文章内容赏析:“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10、“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
27、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念无与为乐者”一句的作用:“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感情显得摇曳起伏。“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12、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
28、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13、本文写景,景中有情,结合文章具体谈谈?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以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14、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这是作者的自宽自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
29、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15、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单位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种见真章。文章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与朱元思书一、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30、。二、主题: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一带见到的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三、 文本探究:1、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勾画出富春江山水的整体风貌。“风烟俱净”写出了天空的高爽明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因山的高耸和空气明净而形成的一种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3、如何理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含义:表层含义:这句话写出了江流
31、随山形而曲折变化,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深层含义:流露出作者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展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和旷达的情怀。4、富阳至桐庐间山水总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山异水”高度概括富春江山水的总特征,引出下文。5、“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描写,从静态的角度俯视江水的秀丽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静中有动,水中“游鱼”“细石”历历在目,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江水的清澈。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水的动态,把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
32、。(可以联想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8、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思想感情: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9、赏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水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10、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起了反复渲染
33、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对时见时不见的阳光的描写,表现出船随流水飘荡的动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11、本文结构:总分。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接着分写山之奇、水之异。先写水,再写山。1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治理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
34、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一)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主题: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在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首联“望”
35、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画面: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一片金黄;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显得萧瑟而又落寞。4.从“景”与“情”关系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炼字:“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秋色”“落晖”两个词充满了浓浓的秋意,蕴含着淡淡伤感。5.“牧人驱犊返,
36、猎马带禽归”:这两句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侧重于微观特写。“牧人”和“猎马”纷纷回家的温馨与诗人无家可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6.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两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静谧的秋景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7.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作用: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
37、和失意情绪;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头四望,身边竞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作用:用典,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抒发感情,收束全诗。9、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画面: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感情:首联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38、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情感,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崔颢,唐代诗人。主旨:本诗通过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岳阳楼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神
39、话传说开头有什么用意?增添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丰富诗歌的内容。从传说写到现实,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构成强烈的反差,明显地流露出诗人怅然若失之情。2.怎样理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诗是写黄鹤楼上空的白云景象。诗人将白云景象与黄鹤楼的传说相联系,构成令人联想的意境。同时,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感慨岁月易逝,抒发了孤寂惆怅之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4.诗歌中有
40、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6、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7.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以抒
41、情作结。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点明主旨。“烟波”写出了水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联为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以繁茂之景反衬凄凉之情,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10、黄鹤楼一诗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
42、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首联从神话传说起笔,再回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引人想远望天际寻觅,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1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黄鹤楼的? 一、幻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二、黄鹤楼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的景象。三、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四、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12.简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一、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
43、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二、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三、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四、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三)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抑郁、
44、孤寂的思想感情。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赏析首联的“单”:“单”为孤单之意。单车,即一辆车,言轻车简从。诗人作为皇帝任命的特派使员,“单车”出行,表面上是去慰问将士,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单”字也表现了诗人的形单影只,流露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激愤之情。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作者把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蓬草和北飞的大雁,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激愤之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
45、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天空中。5.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直”字,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状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显出人烟的稀少,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烽烟显得格外醒目;“长”字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杳无尽头的景象。这两句诗刻画了壮阔雄奇的塞外风光,也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抑郁激愤之情。6
46、.简述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诗人因被排挤出朝廷抑郁激愤,但看到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色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流露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态度。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壮阔雄奇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以及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8.从描绘景象的角度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壮观”二字的?景物描绘中选取的景象是壮观的。大漠是浩渺的,狼烟是劲拔的,黄河是辽阔的,落日是壮丽的,这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让人身临“壮观”之境。9.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
47、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直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1、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最后,它的色彩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2、二字的“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不会相互缠绕的特点,是“孤烟”,故在无风的季节,能够“直”冲云天;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3、二字的“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四)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出蜀到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