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管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肾炎 病变特点:主要累及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特点:主要累及肾小管和间质的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类型:类型:原发性:原发性:肾小球和血管无明显改变。肾小球和血管无明显改变。继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病变、累及肾脏肾小球病变、累及肾脏 的血管性疾病、多囊肾的血管性疾病、多囊肾 和糖尿病等。和糖尿病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 急急 性:肾间质水肿、嗜中性粒细性:肾间质水肿、嗜中性粒细 胞浸润、局灶性肾小管坏死。胞浸润、局灶性肾小管坏死。慢慢 性:慢性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性:慢性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 化、肾小管萎缩。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一、一、肾盂肾炎(肾
2、盂肾炎(pyelonephritis)病变特点:感染引起肾盂、肾间质和病变特点:感染引起肾盂、肾间质和 肾小管的炎性疾病肾小管的炎性疾病病因特点:急性:多由一种细菌感染病因特点:急性:多由一种细菌感染 引起引起 慢性:多种细菌膀胱慢性:多种细菌膀胱输输 尿 管 返 流尿 管 返 流尿路感染尿路感染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临床特点:发热、腰痛、脓尿、血尿、临床特点:发热、腰痛、脓尿、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尿痛)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 全和高血压,甚至尿毒症。全和高血压,甚至尿毒症。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途径:感染途
3、径:1.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血源性(下行性)感染: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随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随 血血肾肾栓塞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毛栓塞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细血管引起化脓性炎。引起化脓性炎。多为金葡菌引起。多为金葡菌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2.2.上行性感染:上行性感染:主要感染途径,下尿路感染(尿道主要感染途径,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时,细菌沿输尿管或炎、膀胱炎)时,细菌沿输尿管或周围淋巴管上行周围淋巴管上行肾盂、肾盏和肾肾盂、肾盏和肾间质、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引起病变。病原菌:引起病变。病原菌:60-80%60-80%为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为大肠杆菌、其
4、次为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肠杆菌、葡萄球菌菌、产气杆菌、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变可单侧也可双侧。等。病变可单侧也可双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感染过程:感染过程:1.1.细菌从尿道进入膀胱:细菌从尿道进入膀胱:主要原因是尿道粘膜损伤。主要原因是尿道粘膜损伤。插导尿管、膀胱镜检和逆行肾盂造影插导尿管、膀胱镜检和逆行肾盂造影 等使细菌从尿道进入膀胱。等使细菌从尿道进入膀胱。女性尿道短,缺乏前列腺分泌液的抗女性尿道短,缺乏前列腺分泌液的抗 菌作用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易发病。菌作用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易发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2.2.细菌细菌膀胱炎:膀胱炎:正常情况下,通过膀胱的排泄和分正常情况下,通过膀胱的排泄和
5、分 泌的有机酸和泌的有机酸和IgAIgA的抗菌作用可将进的抗菌作用可将进 入膀胱的病原菌清除。入膀胱的病原菌清除。尿路梗阻时,膀胱不能排空,细菌尿路梗阻时,膀胱不能排空,细菌 得以残留并繁殖得以残留并繁殖引起膀胱炎。引起膀胱炎。原因:前列腺肥大、肿瘤或结石等。原因:前列腺肥大、肿瘤或结石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83.3.细菌从膀胱进入输尿管、肾盂:细菌从膀胱进入输尿管、肾盂:主要原因是膀胱输尿管返流。主要原因是膀胱输尿管返流。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斜行穿过膀胱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斜行穿过膀胱 壁,形成单向的活瓣结构,可防止壁,形成单向的活瓣结构,可防止 膀胱充盈或内压增高时尿液返流到膀胱充盈或内压增高时
6、尿液返流到 输尿管。输尿管。肾小管间质性肾炎9引起膀胱输尿管返流原因:引起膀胱输尿管返流原因:儿童:儿童:先天性输尿管开口异常先天性输尿管开口异常 输尿管插入膀胱的部分缺输尿管插入膀胱的部分缺 失或变短。失或变短。成人:脊髓损伤出现膀胱驰缓。成人:脊髓损伤出现膀胱驰缓。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04.4.肾内返流:含菌的尿液通过肾乳头肾内返流:含菌的尿液通过肾乳头 和乳头孔和乳头孔进入肾实质。进入肾实质。发病:外因:(尿道粘膜损伤、尿路发病:外因:(尿道粘膜损伤、尿路 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内因:机体抵抗力内因:机体抵抗力(慢性消耗(慢性消耗 性疾病,长期用激素、免性疾病,长期用
7、激素、免 疫抑制剂)疫抑制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4(一)急性肾盂肾炎(一)急性肾盂肾炎 (acute pyelonephritis)病变特点:常由细菌上行感染病变特点:常由细菌上行感染肾盂肾盂 和肾间质的急性化脓和肾间质的急性化脓性炎。性炎。好发年龄:小儿、妊娠妇女和老人好发年龄:小儿、妊娠妇女和老人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5病变:病变:1.1.肉眼:肉眼:肾体积增大充血、表面见多肾体积增大充血、表面见多 数散在大小不等脓肿,周围充血带。数散在大小不等脓肿,周围充血带。切面肾盂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切面肾盂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表面脓性渗
8、出物髓质见黄白色条纹,表面脓性渗出物髓质见黄白色条纹,且伸向皮质融合成小脓肿。病变可且伸向皮质融合成小脓肿。病变可 弥漫分布,也可局限于某一区域。弥漫分布,也可局限于某一区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62.2.光镜:肾盂及肾间质急性化脓性炎光镜:肾盂及肾间质急性化脓性炎 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上行感染:首先累及肾盂,肾盂粘膜上行感染:首先累及肾盂,肾盂粘膜 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 细胞浸润炎症扩散至肾小细胞浸润炎症扩散至肾小 管及间质,形成大小不等管及间质,形成大小不等 脓肿及肾小管坏死,肾小脓肿及肾小管坏死,肾小 球一般很少受累。球一般很少受累。肾小
9、管间质性肾炎17血源感染:首先累及肾小球或肾小管血源感染:首先累及肾小球或肾小管 周围间质,形周围间质,形成多发性散成多发性散 在脓肿,以后在脓肿,以后蔓延至肾小蔓延至肾小 管、肾盂。管、肾盂。后期:慢性炎细胞后期:慢性炎细胞,间质纤维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盂肾盏肾小管萎缩,肾盂肾盏变形。变形。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8并发症:并发症:1.1.急性坏死性乳头炎急性坏死性乳头炎(肾乳头坏死,(肾乳头坏死,papillary necrosis)常见于糖尿病或伴有严重尿路阻塞常见于糖尿病或伴有严重尿路阻塞 的病人。的病人。病变特征:肾锥体乳头侧病变特征:肾锥体乳头侧2/32/3区域贫区域贫 血性梗
10、死。血性梗死。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92.2.肾盂积脓(肾盂积脓(pyonephrosis)高位尿路阻塞时,脓性渗出物不能高位尿路阻塞时,脓性渗出物不能 排出排出积脓积脓3.3.肾周围脓肿(肾周围脓肿(perinephric abscess):):肾内脓肿穿破肾包膜肾内脓肿穿破肾包膜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0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5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6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1.1.发热,白细胞增多发热,白细胞增多 2.2.腰痛腰痛3.3.脓尿、菌尿、蛋白尿、脓尿、菌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尿、管型尿 4.4.尿路刺激症状
11、尿路刺激症状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7结局:抗菌素治疗结局:抗菌素治疗痊愈痊愈 复发复发慢性慢性 病情重病情重败血症败血症 肾乳头坏死肾乳头坏死急性肾衰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8(二)慢性肾盂肾炎(二)慢性肾盂肾炎 (chronic pyelonephritis)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炎症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炎症类型:类型: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梗阻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梗阻 返流性肾病或伴有返流的慢性肾盂返流性肾病或伴有返流的慢性肾盂 肾炎:膀胱输尿管返流、肾内返肾炎:膀胱输尿管返流、肾内返流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29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0病变特点:病变特点:慢性肾小管炎、间质纤维化、瘢痕慢性肾小管炎、间质
12、纤维化、瘢痕 形成。形成。部分肾小管扩张,内有胶样管型,部分肾小管扩张,内有胶样管型,似甲状腺滤泡。似甲状腺滤泡。早期肾小球囊周围纤维化,晚期肾早期肾小球囊周围纤维化,晚期肾 小球硬化小球硬化 肾脏变小,出现不规则瘢痕,不对肾脏变小,出现不规则瘢痕,不对 称称-土豆肾。土豆肾。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5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6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多尿、夜尿多尿、夜尿:肾小管改变明显:肾小管改变明显尿尿 浓缩功能下降而致浓缩功能下降而致 高血压高血压:肾组织纤维化和小血管硬:肾组织纤维化和小血管硬 化化肾缺血肾缺血肾素
13、分泌增加而致肾素分泌增加而致 氮质血症、尿毒症氮质血症、尿毒症:晚期肾组织严:晚期肾组织严 重破坏而致。重破坏而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7 结局:及时治疗结局:及时治疗病情可控制病情可控制 病情严重病情严重尿毒症、高血压性尿毒症、高血压性 心衰心衰死亡出现局灶性节段性死亡出现局灶性节段性 肾小球硬化、伴严重蛋白尿,预肾小球硬化、伴严重蛋白尿,预 后差。后差。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8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间 质性炎质性炎由药物和中毒引起肾间质的免疫反由药物和中毒引起肾间质的免疫反应,称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应,称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可对肾小管造成慢性损伤,最终也可对
14、肾小管造成慢性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9(一)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一)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主要药物:抗生素、利尿药、非类主要药物:抗生素、利尿药、非类 固醇类抗炎药等。固醇类抗炎药等。发病机制:主要由免疫引起,药物作发病机制:主要由免疫引起,药物作 为半抗原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为半抗原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 或细胞外成分结合,产生抗原性。或细胞外成分结合,产生抗原性。通过通过IgEIgE形成和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形成和细胞介导的迟发性 过敏性反应引起上皮细胞和基底过敏性反应引起上皮细胞和基底 膜的免疫损伤。膜的免疫损伤。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0病理改变:病理改变
15、:严重的间质水肿,淋巴、巨噬细严重的间质水肿,淋巴、巨噬细胞浸润,可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胞浸润,可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出现浆细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出现浆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1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用药用药2-402-40天后发烧,一过性嗜天后发烧,一过性嗜 酸性粒细胞增高。酸性粒细胞增高。25%-50%25%-50%病人出现皮疹并可出现病人出现皮疹并可出现 血尿,轻度蛋白尿和白细胞尿。血尿,轻度蛋白尿和白细胞尿。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2 (二)镇痛药性肾炎(二)镇痛药性肾炎 发病机制:长期大量服用至少两种镇痛发病机制:长期大量服用至少两种镇
16、痛 药。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并药。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并 药物对前列腺素血管扩张作药物对前列腺素血管扩张作 用的抑制引起的缺血性损伤,用的抑制引起的缺血性损伤,首先引起肾乳头坏死,然后首先引起肾乳头坏死,然后 出现肾皮质的肾小管和间质出现肾皮质的肾小管和间质 的炎症。的炎症。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3病理改变:病理改变:镜下:肾乳头灶性或整个的坏死,皮镜下:肾乳头灶性或整个的坏死,皮 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浸润。肉眼:双肾体积轻度缩小,皮质变薄,肉眼:双肾体积轻度缩小,皮质变薄,肾乳头程度不同的坏死并有钙化。肾乳头程度不同的坏死
17、并有钙化。临床特点:出现肉眼血尿和肾绞痛。临床特点:出现肉眼血尿和肾绞痛。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5第三节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肾和膀胱常见肿瘤一、肾细胞癌一、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组织来源:肾小管上皮细胞,又称组织来源:肾小管上皮细胞,又称 肾腺癌。肾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肾肿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肾肿 瘤的瘤的85%85%。多发生于多发生于4040岁以上,绝大多数呈散岁以上,绝大多数呈散 发性,少数为家族性。发性,少数为家族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6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化学致癌剂,烟草、肥胖(尤女化学致癌剂,烟草、肥胖
18、(尤女性)、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产物性)、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产物和重和重 金属等为危险因素。金属等为危险因素。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7与遗传有关:与遗传有关:1.1.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 病变为小脑和视网膜的血管母细病变为小脑和视网膜的血管母细 胞瘤。胞瘤。50%-70%50%-70%VHLVHL病人发生肾囊病人发生肾囊 肿和双侧多灶性肾癌。肿和双侧多灶性肾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8 2.2.遗传性(家族性)透明细胞癌:遗传性(家族性)透明细胞癌:VHL VHL及相关基因发生改变。及相关基因发生改变。
19、3.3.遗传性乳头状癌: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乳头状癌: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双侧的乳头状肾癌。遗传性疾病,双侧的乳头状肾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9分类和病理变化:分类和病理变化:1.1.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最常见,占肾细胞癌的最常见,占肾细胞癌的70%-80%70%-80%镜下:癌细胞圆形或多边形,胞浆透镜下:癌细胞圆形或多边形,胞浆透 明或颗粒状,呈片、梁或明或颗粒状,呈片、梁或管状管状 排列,无乳头状结构。排列,无乳头状结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0 约约98%98%病人出现染色体病人出现染色体3 3p14-3p26p14-3p26的的 缺失或
20、不对称易位,而缺失或不对称易位,而VHLVHL基因正位基因正位 于这一区域。于这一区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22.2.乳头状癌(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占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10%-15%10%-15%癌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呈乳头状排癌细胞立方或矮柱状,呈乳头状排 列。乳头中轴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列。乳头中轴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 和砂粒体。可为家族性或散发。与和砂粒体。可为家族性或散发。与 家族性有关的是家族性有关的是7 7号染色体的号染色体的MET基基 因的突变,另一相关基因为因的突变,另一相关基因为PRCC (papillary renal cell c
21、arcinoma),),位于位于1 1号染色体,其改变与散发有关。号染色体,其改变与散发有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33.3.嫌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enal carcinoma)约占肾细胞癌约占肾细胞癌5%5%,镜下见明显的细,镜下见明显的细 胞膜,胞浆淡嗜碱,核周常有空晕。胞膜,胞浆淡嗜碱,核周常有空晕。细胞呈实性片灶状排列,血管周围细胞呈实性片灶状排列,血管周围 常有大细胞围绕。遗传学检查常显常有大细胞围绕。遗传学检查常显 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严重的亚二倍体,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严重的亚二倍体,此型可能起源于集合小管上皮细胞,此型可能起源于集合小管上皮细胞,预后较前两型
22、好。预后较前两型好。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5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6肉眼:多位于肾上下两极(尤其肉眼:多位于肾上下两极(尤其 是上极),大小不等,一是上极),大小不等,一 般黄色,常有出血、钙化、般黄色,常有出血、钙化、故呈多彩状,可囊性变。故呈多彩状,可囊性变。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7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8临床特点:主要症状无痛性间歇性血尿,临床特点:主要症状无痛性间歇性血尿,腰痛、肾区肿块三个典型腰痛、肾区肿块三个典型症状症状 副肿瘤综合征:肿瘤可产生异位激素和激副肿瘤综合征:肿瘤可产生异位激素和激 素样物(如红细素样物(如红细胞增多胞增多 症、高钙血症、症、高钙血症、Cushing
23、 综合征和高血压综合征和高血压等)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59肾细胞癌有广泛转移的特点,约肾细胞癌有广泛转移的特点,约10%10%首先出现转移灶,最常转移到首先出现转移灶,最常转移到肺和骨。预后较差,肺和骨。预后较差,5 5年生存率为年生存率为45%45%,无转移者可达,无转移者可达70%70%。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0二、肾母细胞瘤二、肾母细胞瘤 (nephroblastoma)又称又称Wilms瘤瘤 肿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为儿肿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为儿 童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童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患儿多为患儿多为7 7岁以下儿童,偶见成人。岁以下儿童,偶见成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24、61 具有儿童肿瘤的特点:具有儿童肿瘤的特点:发生与先天性畸形有一定的关系,发生与先天性畸形有一定的关系,肿瘤的组织学结构与起源组织胚胎肿瘤的组织学结构与起源组织胚胎 期结构有相似之处,期结构有相似之处,临床疗效较好。无转移长期生存率临床疗效较好。无转移长期生存率 达达90%90%以上。以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2与肾母细胞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先天畸型:与肾母细胞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先天畸型:WAGR(Wilmstumor,aniridia,genital anomalies,mental retardation)综合征:综合征:表现为表现为WilmsWilms瘤(瘤(37%37%)、无虹膜、)、无虹膜
25、、生殖器异常和智力迟钝,染色体生殖器异常和智力迟钝,染色体 11 11p13p13缺失。缺失。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32.2.Denys-Drash综合征:综合征:表现性腺不发育、肾脏病变并导致表现性腺不发育、肾脏病变并导致 肾功衰竭。大部分病人发生肾功衰竭。大部分病人发生WilmsWilms 瘤,遗传学表现瘤,遗传学表现WT-1WT-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43.3.Beckwith-wiedemann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综合征:表现为器官肥大、肾髓质囊肿和肾表现为器官肥大、肾髓质囊肿和肾 上腺细胞肥大。病人易发生上腺细胞肥大。病人易发生WilmsWilm
26、s瘤。瘤。常出现染色体常出现染色体1111p15.5p15.5缺失。缺失。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5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光镜:特征是具有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光镜:特征是具有胚胎发育不同阶段 幼稚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样结构幼稚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样结构 瘤细胞包括间叶组织细胞、上瘤细胞包括间叶组织细胞、上 皮样细胞和肾胚基幼稚细胞。皮样细胞和肾胚基幼稚细胞。间叶细胞为梭形纤维性或粘液间叶细胞为梭形纤维性或粘液 性,细胞小,可出现横纹肌、软性,细胞小,可出现横纹肌、软 骨、骨或脂肪等分化。骨、骨或脂肪等分化。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6 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圆形、立方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圆形、立方 形,可形成形,可形成小管
27、或小小管或小 球样结构。球样结构。肾胚基细胞:小圆形、卵圆形原始肾胚基细胞:小圆形、卵圆形原始 细胞,胞浆细胞,胞浆很少很少 肉眼:一般单个,体积常较大,圆,肉眼:一般单个,体积常较大,圆,形界清,质较软,常见形界清,质较软,常见出血、出血、坏死和囊性变,故呈多坏死和囊性变,故呈多彩状。彩状。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7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8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9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0三、膀胱移行细胞癌三、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 发年龄为发年龄为50-
28、7050-70岁,男:女岁,男:女2-3:12-3: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癌的发生与苯胺染料等化学物质、吸癌的发生与苯胺染料等化学物质、吸 烟、病毒感染和膀胱粘膜的慢性炎症烟、病毒感染和膀胱粘膜的慢性炎症 等慢性刺激有关。等慢性刺激有关。遗传学和分子改变具有异质性:遗传学和分子改变具有异质性:30-30-60%60%肿瘤出现肿瘤出现9 9号染色体的单体或号染色体的单体或9 9p p和和 9 9q q的缺失及的缺失及1717p p、13q13q、11P11P和和1414q q缺失。缺失。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2 非侵袭性癌仅出现非侵袭性癌仅出现9 9号染色体缺失号染
29、色体缺失 (p16p16基因基因CDKICDKI),),许多侵袭性肿许多侵袭性肿 瘤还有瘤还有p53p53基因的基因的1717p p的缺失或的缺失或p53p53的的 突变,提示突变,提示p53p53基因的改变与移行细基因的改变与移行细 胞癌的进展有关。胞癌的进展有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3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好发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好发部位: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 输尿管开口处。输尿管开口处。肉眼: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分肉眼: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分 化高者常呈乳头状,有蒂;分化高者常呈乳头状,有蒂;分 化低者常扁平状,基底宽,无化低者常扁平状,基底宽,无 蒂。并向深层浸润,可有坏
30、死、蒂。并向深层浸润,可有坏死、出血。出血。镜下:移行细胞癌最常见,鳞癌和腺镜下:移行细胞癌最常见,鳞癌和腺 癌较少见。癌较少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4移行细胞癌根据分化程度分为移行细胞癌根据分化程度分为级:级:级级 肿瘤呈乳头状,分化较好,层次肿瘤呈乳头状,分化较好,层次 增多,核分裂少,无明显极性紊乱。增多,核分裂少,无明显极性紊乱。级级 瘤细胞呈乳头状,异型性和多型瘤细胞呈乳头状,异型性和多型 性明显,细胞层次增多,极性消失,性明显,细胞层次增多,极性消失,癌细胞可侵及肌层。癌细胞可侵及肌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5 级级 瘤细胞呈实性,分化差,失去瘤细胞呈实性,分化差,失去 移行上皮特征,极
31、性紊乱,见瘤移行上皮特征,极性紊乱,见瘤 巨细胞,核分裂多,见病理性核巨细胞,核分裂多,见病理性核 分裂,肿瘤常浸至肌层及周围器分裂,肿瘤常浸至肌层及周围器 官组织。官组织。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6临床特点:临床特点:无痛性血尿为主要症状,易术后复发,分无痛性血尿为主要症状,易术后复发,分化高的约化高的约50%50%复发,差点的复发,差点的80%-80%-90%90%复发。复发。级级1010年生存率年生存率98%98%,级仅为级仅为40%40%主要淋巴道转移,晚期血道转移,至主要淋巴道转移,晚期血道转移,至 肝、肺等。肝、肺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7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8肾小管间质性肾炎79肾小管间质性肾炎80肾小管间质性肾炎81肾小管间质性肾炎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