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

上传人(卖家):haiwei 文档编号:39037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31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观条件。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2、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

2、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创立马克思主义,也与他们的主观条件分不开。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

3、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7、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8、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

4、、共同理想及相互关系。1.内容: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8、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

5、面提高人的素质。根本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6、心主义的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1.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

7、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3、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4、列宁物质的含义及重大意义是什么?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

8、意识的客观实在,痛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心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

9、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时间时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6、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主体是指处

10、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7、为什么说人生活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世界?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话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说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8、联系的含义及特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11、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9、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

12、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提。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根本分歧。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11、辩证法三大规律各从什么角度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

13、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区别:矛盾的

14、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意义: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

1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中国的发自离不开世界民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16、矛盾。1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把握矛盾特殊性的意义。1.含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2.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现实意义/辩证关系。1.原理/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矛盾

17、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及现实意义。1.含义: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关系: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

18、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些列“两手抓”的方针。1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关系及现实意义。1.含义: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

19、要方面。2.关系: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的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20、17、度的含义及其意义:1.含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1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1.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

21、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2.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20、辨证否定观的原理及现实意义。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总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

22、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2.意义: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剔除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2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及现实意义。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结算,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消极因素,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

23、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更加完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A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B事物的发展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3.意义: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及意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吸引的现象就是结果。关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A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原因和结果

24、是相互作用的。意义: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22、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2.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大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辨证统一的。A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

25、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意义: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意义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义: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

26、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23、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1.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A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怎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C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相对稳定。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A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B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表现着本质。2.意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

27、在表面现象上。对大龄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事物本质。24、规律的含义及特点。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A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民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

28、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2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即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

29、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物质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客体,客体制约主体。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辨证唯物论把实

30、践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做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进程,从而使得辨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地位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性质对现象的反映对本质的反映特点表面的、直接的抽象的、间接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4、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

31、到丰富和发展。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1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达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2.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

32、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6、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复杂的。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2.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3.因此,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7、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辩证关系。1.定义: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3、就是谬误。2.关系: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 。8、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9、真理绝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人类的认识本性来看,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10、简述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从广度上看,

34、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11、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和现实意义?1.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

35、它又没有穷见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36、13、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14、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性。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这种实践的成果可以满足人

37、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8、。16、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

39、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

40、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1、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定义: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决定作用: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从水平高低看)。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属于意识形态范

41、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主体的范围看)。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其立场和观点。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社会意识与社

42、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构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3、为什么说

4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4、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

44、定产品的分配方式。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6、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及现实意义。1.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

45、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地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7、上层建筑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培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多套汇编备考.docx)为本站会员(haiwei)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