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汉政治制度课程内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二、秦朝的中央政治制度 三、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四、汉朝的中央政治制度 五、汉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六、汉的选举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秦朝,开创了中国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先河,此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线就按照不断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趋势发展。专制主义: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
2、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二、秦的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2.皇帝制度的特点 3.三公九卿二、秦的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位世袭 李斯称秦始皇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应该加一个空前绝后的称号,就是“皇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皇帝自称“朕”,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王用孤。二、秦的中央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权世袭 不可僭越、不可转移二、秦的中央政治制度 3.三公九卿考与练(2015天津文综2卷)例题: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
3、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考察秦汉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皇权尽管十分强大,但是一定程度上受到朝议的制约。C三、秦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县制 2.郡县制的特点 3.郡县制的影响三、秦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县制 在郡县制底下,秦共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长官为县令。注意:郡县制非秦始皇首创,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先例,主要是
4、发挥特别军事区的作用,由郡的长官名“守”可知。秦统一后,全国推行,并为后世所沿用。三、秦的地方政治制度三、秦的地方政治制度 2.郡县制的特点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 但是郡的长官可自行选择僚属,权力很大,一旦中央集权衰弱时,便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三、秦的地方政治制度 3.郡县制的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四、汉的中央政治制度 1.三公九卿的特点 2.内外朝四、汉的中央政治制度 1.三公九卿的特点 三公:彼此之间各有分工、相互制衡,上决于皇帝 九卿:一部分官职负责国务,一部分负责皇帝的家务,家国不分,是一种家国体制
5、四、汉的中央政治制度 2.内外朝 皇帝与三公九卿议政实行朝议的制度,武帝起为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提高决策效率,开始选拔了一批忠诚于自己的侍从商议政务、决策,名义上是陪伴皇帝读书、处理文书工作,称为侍中,这就是内廷,分割了丞相领导的外朝权力。整体上在中央形成了内外朝的格局。影响: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相权的削弱五、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国并行 2.刺史、州的形成五、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国并行 整体上沿用秦的郡县制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汉初分封功臣和刘姓家族子弟为王,导致王国在地方尾大不掉,发展成为王国问题。解决:汉景帝的七国之乱、汉武帝的推恩令五、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2.刺史、州的形成 汉武帝
6、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特点:起初刺史品秩很低,只发挥监察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军事、行政长官,州也成为比郡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在汉末州的长官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六、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1.科目 2.方式 3.标准 4.影响六、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1.科目 分为两科,常(岁)科和制(特)科 常科:孝廉、茂才 制科:贤良、方正、明经六、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2.方式 由地方推荐与到中央进行考核六、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3.标准 德行兼备,以德为先六、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4.影响 积极:否定了世官制;鼓励士人重视气节和学风;有利于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普及文化教育 消极:权力握在地方长官手中,没有客观的标准,容易形成徇私舞弊等现象扩展:秦汉以前的选官制度春秋: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战国:军功爵制商鞅变法使秦的改革最为彻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