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务运动伪命题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导语 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定义,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学习西洋列强的长技,以拯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段话的论断将洋务运动的定性局限在了学习西洋列强的技术“长技”,没有考虑到洋务运动的细节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令学生读过以后不免留下许多疑惑:洋务运动是谁在主导?为何清朝中央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无所作为?洋务运动为何没让中国走向近代化,或者如日本明治维新般走上另一条强国之路军国主义?最后,洋务运动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让我们从经济角度,试着重新分析一下洋务运动,解答一些关于洋务运动的伪命题。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财政危机彻底引爆 清政府
2、虽然进行过财政改革,但收效甚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朝财政最终陷入全面危机。以库银为例,咸丰二年,户部银库收入为863.1万两,支出为1026.8万两;咸丰三年,收入为444.3万两,支出为847.1万两。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范围的扩大,清朝的财政支出节节攀升,已然难以支撑。正如户部奏称的那样“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晌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为镇压太平军清廷手中军权财权向地方军事团体转移 本来作为应付庞大军费开支而施行的临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地方大员利用,他们往往以筹集军费为名,利用“就地筹款”,甚至还截留上解之款,使
3、中央财权不断受到损害。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放松财权的举措使得地方要员成了既得利益者,清政府后来虽几经努力,但再难回收此权。汉族官僚成地方实力派首领成洋务运动开展主因 实际操办洋务的还是一些地方大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掌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除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外,还因为19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地方权力的极度扩张,中央权力的下移使得拥有实权的地方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威望去实现自己的主张。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是以军事变革为主线的工业革命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发展军用工业。除了江南制造局(1865)、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福建船政局
4、(1866)及天津机器局(1867)四大军工厂之外,各省也纷纷设立机器局。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先后共有19家军工企业。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主要发展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中建设工厂的资金大多来自地方官僚集资 由于中央财力微薄,所以很多军用工业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投资。以山东机器局为例,其开办经费和常年经费统由本省自筹,“开办经费来自藩库银94000两、粮道库银72800两、临清关税银20000两,共计耗银186800两”。鉴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其资金大都来自政府的财政调拨,关税厘金和军需项下的拨款。除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拨款以外,大多数洋务军事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
5、的扶植发展起来的。围绕厘金税地方势力集团与中央朝廷展开争夺 厘金的征收纷杂多变,中央很难统一监管,这就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相当的自主权,但清廷曾对厘金进行过多次整顿。将厘金收入纳入中央财政管理体系的做法阻力重重,不断地受到地方政府大员的抵制,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央也未能完全将厘金纳入其财政体系,厘金一直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之一。中央朝廷与地方集团因争夺关税进行新一轮博弈 自近代海关建立后,关税税额不断增长,成为支撑晚清政府统治稳定而可靠的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企图利用总税务司署通过扩大海关征税范围、提升权限等方式将本属于地方征收的厘金等纳入到关税的征收中去,这一举措直接侵害了地方的财源和地方要员的
6、利益,引发与地方的冲突,自然难于实施。清廷弱化后地方势力集团逐渐退化成一个个军阀集团 地方独立自保的状态使中国被明显地分割为以某个地方大员为首的势力范围,拥有单独财政收入和由自己掌控的军事力量,几乎可以不用理会中央政府,特别是政府的号令侵蚀了地方利益的时候。随着中央政府势力的绝对弱化及帝制时代忠君思想的丧失,地方渐而不受中央节制,发展成为军阀割据的局面。德国经验:民间集资投入工业企业促进工业化发展 从19世纪30年代起,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急需大量资金,但由于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而外部资金来源又不十分充足,因此其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内,集资方式有二:一为银行,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股份银行,这些银
7、行不同于以前的独资私人银行,一般财力雄厚,二是股份公司,“1851-1870年间,仅铁路就有20个股份公司,通过出售股票筹集了17亿马克。在这20年间,普鲁士在矿山开发、冶金、保险、铁路等业中产生了295个股份公司,资本达24亿马克”。法国经验:充分发展金融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政府“取消了股金不满2000万法郎者开设银行需预先获得政府批准的规定”,这一举措极大地刺激了金融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67年法令进一步放宽了对金融业的规定:任何人开设银行或股份公司皆无需政府批准。银行业的发展有利于闲散资金的集中和流通,极大地降低了工商业发展的成本。俄国经验:尽可能的利用外资投入本国重工业发展
8、 由于俄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较差,“俄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从一开始创建便为外国银行家所操纵,重工业基本上外外国资本所控制”“在70-80年代,外国股份公司约有400家,其资本占俄国资本总额的1/3”。俄政府长期负有债务,甚至在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后,俄国的负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清政府拒绝借贷一味与地方争夺财源突显政府落后性 中央政府都不愿意向本国百姓借款,更何况是被视为夷狄的洋人?中央不借鉴西方募资经验,而是一味地与地方进行财政权的争夺与分配,而地方则依靠借贷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从而在与中央争权中占据着优势。因此不难看出,清政府完全忽视了金融业对于其职能履行的补充作用,很难成为近代意
9、义上的政府。清廷虽有投入但洋务运动的成果实际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 办理洋务最杰出的地方大员莫过于李鸿章,夸大些说,他可以被称为整个洋务运动的代名词。李鸿章掌握的5家企业资本总额大约为28086937两白银,占全部军事企业总额50319037两的55.82%。在整个北洋海军的筹备、资金的筹集、舰炮的购置等方面,李鸿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就是这支北洋海军的实际掌握者。从李鸿章对洋务成果的分析可以知道:虽然整个洋务运动中央虽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由于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地方出资,但这些企业大多掌握在地方实力派手中。一心自保的中国地方势力缺少日本对外扩张的精神 明治政府要把日本的国家权利扩张到海外,对外进行侵
10、略扩张。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程度无法促成中国形成新兴领导层,而且当时清廷的目标只是限于内保,缺乏如日本般向外扩张的原始精神动力,再加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中央与地方之间日益加剧的权力争夺,从而限制了其向外扩张的能力。与日本相比中国缺少具有长远目光的中间阶层 自太平天国运动始,地方对于中央的离心力越发增强,地方和个体利益观念较浓。大多数官督商办的企业在出现利润时,遭到了地方、个人的盘剥或截留,造成了国家赋税的流失及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的缺乏。而在中央缺乏足够经济实力时,就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援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军用企业的运营。洋务运动是一场中央与地方互相博弈的中国式工业革命 从1860至1895
11、年,共兴办了19个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矿企业11个,各种金属矿12个,钢铁厂2个,纺织厂4个。另外,兴办了一批近代交通运输企业,总吨位近5万吨的轮船招商局,已筑成的台湾铁路、京奉铁路,通达全国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企业。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结语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说是“中国式”的,内里不仅掺杂了不甘大权旁落和继续沉沦落后的中央政府,与为保有手中既得利益而抱成团的地方实力派的博弈,更有地方势力与外国政府的不断倾轧和乃至战争,最后还包括了地方实力派的堕落和退化。如此乱像纷呈,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但是,也不能否认的,洋务运动还是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短期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