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合征防治指南疫情回顾 2006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降低病例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降低病例 2006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聚集性疫情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聚集性疫情 200720072009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疑似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疾控中心会同各级疾控中心开展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疾控中心会同各级疾控中心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
2、测等工作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工作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工作进展 20082008年年2 2月,卫生部下发月,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2009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在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在1 1例湖北病例标本中发现例湖北病例标本中发现病毒线索病毒线索 20102010年年5 5月,制定了月,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召开了湖北、河南两省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召开了湖北、河南两省项目启动暨培训会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工作进展 20102010年年6 6月,月,中疾控报疾
3、发中疾控报疾发20102010239239号关于在湖北号关于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情、河南两省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况的报告 20102010年年6 6月,卫生部应急办召开专家研讨会月,卫生部应急办召开专家研讨会 20102010年年8 8月,月,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和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合征监测和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中疾控报疾发中疾控报疾发20102010341341号号)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工作进展 20102010年年9 9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222省
4、扩大监测会议,布省扩大监测会议,布置扩大监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置扩大监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 20102010年年9 9月,编制指南月,编制指南 20102010年年1010月,卫生部下发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防治指南 20112011年年8 8月月,卫生部下发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传播预防控制要点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目前对该病的认识 病原体病原体 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
5、尼亚病毒 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直径80-100mm80-100m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RNA片段。基因组末端高片段。基因组末端高度保守度保守与裂谷热病毒氨基酸有与裂谷热病毒氨基酸有30%30%同源性同源性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人群分布人群分布:病例主要为农民,占病例主要为农民,占85%85%以上以上,中老年居多,中老年居
6、多,5050岁岁以上者约占以上者约占80%80%,女性,女性稍稍多于男性多于男性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应应为为3-11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84-8月,月,春夏春夏季节季节,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地区分布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山区和丘陵地带,高度散发丘陵地带,高度散发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尚不
7、明确,蜱是可能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是可能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表明,与人分离病毒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 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
8、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流行因素与风险流行因素与风险 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 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 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 长角血蜱为侵人蜱种,是河南、湖北疫情发生地的优势蜱种。除新疆、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外 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一年能完成一个世代,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
9、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家畜野外觅食、宠物(狗)野外嬉戏均可将蜱带回人居环境,增加蜱叮咬人的机会。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防控现状防控现状 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然而,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疗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疾控中心虽已建立了检测方法,但检测方法有待尽快推广 由于没有可供应的商品化诊断试
10、剂,医疗机构疾病实验室确诊能力短期难以实现 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1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风险评估风险评估 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 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 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 旅游者旅游者,野外活动野外活动 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卫办应急发2010
11、163号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2010版)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名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人粒
12、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1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目 的 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
13、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康教育工作1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流行病学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农村,呈高度散发。本病多发于本病多发于春、夏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
14、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较高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急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急性期病人血液性期病人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及其血性分泌物传染性传染性1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诊断、治疗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附件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附件2 2)和中医诊疗)和中医诊疗方案(附件方案(附件3 3)做好诊断和治疗)做好诊断和治疗 参照参照乙类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15、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其它传染病”中的中的“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1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实验室检测 各级医疗机
16、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方案(附件4 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进行实验室检测 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物安全工作 标本采集进行一般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标本采集进行一般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1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病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
17、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录入EpiData数据库 省级疾控机构每月月底收集汇总本省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1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2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18、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周内有被蜱叮咬史蜱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进行临床表现: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进行性血小板下降性血小板下降2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重症者可低于30
19、109/L 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和血清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尚在研究中)和IgG抗体2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
20、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倍以上增高者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调查对象 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聚集性病例聚集性病例:2 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出现2 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
21、例现类似病例2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个案调查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年龄、性别、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等归等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家庭成员、居住地位置环境家:家庭成员、居住地位置环境家禽家畜饲养等禽家畜饲养等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可疑蜱虫叮咬史和类似病:可疑蜱虫叮咬史和类似病人接触史人接触史2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注意调
22、查感染来源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组织专业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险。组织专业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相关样本进行检测2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病例对照调查 调查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调查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 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
23、病例组,一般按照1 1:2 2的比例在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5 5岁以内)健康人中选岁以内)健康人中选取对照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集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取对照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集对照组的血清标本进行筛查,以排除可能的隐性感染病例进行筛查,以排除可能的隐性感染病例2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宿主媒介调查 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
24、明可能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2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调查要求 调查者及调查对象调查者及调查对象:经过培训后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经过培训后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如病人病情较重或已死亡等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问。如病人病情较重或已死亡等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接到报告后即开展:接到报告后即开展 调查者的个人防护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应当注意避免被蜱
25、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3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一、蜱的特点蜱的特点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到米粒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蜱的一生包括卵、幼
26、虫、若虫和成虫4 4个阶段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3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蜱虫初印象蜱虫初印象粒型硬蜱 肩突硬蜱 3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蜱虫初印象蜱虫初印象3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3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二、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
27、种不同而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3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
28、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三、蜱的危害3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3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四、个人防护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
29、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3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四、个人防护l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
30、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l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39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四、个人防护l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l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l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4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谢 谢!4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