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30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考点解读考点解读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 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 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 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 一、判断句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用“者也“表判断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用“者“表判断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
2、、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无标志判断句。 二、被动句二、被动句 来来源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 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 “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秦城恐
3、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 30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 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4、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 译成被动句。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 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 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 君既若见
5、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 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 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 宗元捕蛇者说) 蒙后省 3 / 30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
6、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 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7、。(左传.肴之战)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四、倒装句四
8、、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4 / 30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 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 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主谓倒装(二)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
9、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三)宾语前置(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四)定语后置(四)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0、者“的形式。如: “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 30 3、中心词+数量词。如: “闻道百“(庄子秋水)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
11、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 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 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
12、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 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 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 尽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
13、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二、【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6 / 30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 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 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 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
14、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 之事, 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 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以当 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 还其故,则自前教授 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 乾道 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 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
15、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
16、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三、【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7 / 30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
17、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 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 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 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 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 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
18、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 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 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 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 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 可以风世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
19、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 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 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
20、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 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 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8 / 30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 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 间,
21、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B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 C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D勾践之困于会稽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玄素,蒲州虞乡人。仕隋,为景城县户曹。窦建德陷景城,执将杀之,邑人千余号泣请代,曰:“此清 吏,杀之是无天也。大王即定天下,无使善人解体。”建德命释缚,署治书侍御史,不拜。闻江都已弑,始为 建德黄门侍郎。贼平,授景州录事参军。 太宗即位,问以政,对曰:“自古未有如隋乱者,得非君自专、法日乱乎?且万乘之尊,身决庶务,日
22、断 十事,五不中,中者信善,有如不中者何?一日万机,积其失,不亡何待?若上贤右能,使百司善职,则高居 深拱,畴敢犯之?隋末盗起,争天下者不十数,余皆保城邑以须有道听命,是欲背上怙乱者果鲜,特人君不能 安之而挻之乱也。以陛下圣神,迹所以危,鉴所以亡,日慎一日,虽尧、舜何以加!”帝曰:“善。”拜侍御 史,迁给事中。 贞观四年,诏发卒治洛阳宫乾阳殿,且东幸。玄素上书。帝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 “若此殿卒兴,同归于乱。臣闻东都始平,太上皇诏宫室过度者焚之,陛下谓瓦木可用,请赐贫人,事虽不从, 天下称为盛德。今复度而宫之,是隋役又兴。不五六年间,一舍一取,天下谓何?”帝顾房玄龄曰:“
23、洛阳朝 贡天下中,朕营之,意欲便四方百姓。今玄素言如此,使后必往,虽露坐,庸何苦?”即诏罢役,赐綵二百匹。 魏征名梗挺,闻玄素言,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历太子少詹事,迁右庶子。时太子承乾事游畋,不悦学。玄素上书,太子不纳。又上书,书入,太子怒, 遣刺客伺之。会宫废,玄素坐除名为民。顷之,召授潮州刺史,徙邓州,讫不复亲近。高宗时,以老致仕。麟 德初卒。 (选自新唐书张玄素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陛下圣神,迹所以危,鉴所以亡,日慎一日,虽尧、舜何以加! (2)帝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
24、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9 / 30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 D莫之夭阏者 5.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极娱游于暇日 齐谐者,志怪者也。 之二虫又何知 乐
25、夫天命复奚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幸承恩于伟饯 今臣亡国贱俘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 B/ C/ D/ 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之二虫又何知 (4)句读之不知 (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7)蚓无爪牙之利 (8)然则一羽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 (10)构怨于诸侯 奚以知其然也 何厌之有 A(1)(6)(7)/(2)(3)(4)(5)(8)/(9)(10)/(11)(12) B(1)(7)/(2)(3)(4)(5)(8)(11)(12)/(6)/(9)/(10) C(1)(12)
26、/(2)(5)/(3)(11)/(4)(7)(8)/(6)/(9)/(10) D(1)(7)/(2)(3)(5)(11)/(4)(6)(8)(12)/(9)/(10)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10 / 30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27、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然今卒困于此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汉军至,无以渡 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秦王购之金千斤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安在 若属皆且为所虏
28、 大王来何操 欲呼张良与俱去 珍宝尽有之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A B C D 14.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瘀者 B屈原既放 11 / 30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6.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如闻,不肯与会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B君何以知燕王 小人哉程婴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先请,为儿所卖 而君幸于赵王 D.淳于髡说之以隐 秦王
29、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为乡党所笑 (被动句)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C不复与言 (省略句)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状语后置)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 分)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之二虫又何知 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怀帝阍而不见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无乃尔是过与?( ) A而谋
30、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 30 2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阏者 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何以伐为 引以为流觞曲水 仰观宇宙之大 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 彼且奚适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南冥者,天池也 季氏富于周公 圣人不 凝滞于物 A/ B/
31、C/ D/ 2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而刘夙婴疾病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童子何知? 彼且奚适也 莫之夭阏者 彼且恶乎待哉 农人告余以春及 此小大之辩也 访风景于崇阿 既自以心为形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 B/ C/ D/ 26.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田横,
32、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13 / 30 C农人告余以春及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荆州之民附操者 蚓无爪牙之利 2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之二虫又何知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而彼且奚适也 D莫之夭阏者 30.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此将何归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輮以为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33、? 而今安在哉 14 / 30 答案与详解答案与详解 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
34、侯浮西 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 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 越;北并陈蔡,却三
35、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 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 尽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36、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1) “所以” , 的原因。 第一处 “乃” , 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等到。“作乱”,发生骚 乱。“走”,逃跑。“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 15 / 30 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
37、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 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 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 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 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
38、,就任命他担任西 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 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 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 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 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 当处在这个时候,
39、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 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 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 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 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 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 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
40、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 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二、【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 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 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16 / 30 后世之学,盖盛于 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
41、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 之事, 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 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以当 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 还其故,则自前教授 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 乾道 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
42、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 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
43、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44、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 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 “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 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 17 / 30 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
45、从这里;“获”,收获。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 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 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 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 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 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
46、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 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 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 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 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 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 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 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 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 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 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 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