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课题放大镜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 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
2、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的成因却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
3、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如果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4、重点重点:利用模拟实验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难点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的验证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地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半被照亮的地球的图片。)这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另一半呢?(预设:正在上课的我们正处于白天,根据手中的地球仪,可知相对的另一半正处于黑夜。)2.追问: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预设:会。当太阳光照到另一边的时候,我们会从白天变成黑夜。另一半则会变成白天。)3.揭题: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
5、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思考并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因此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然而学生对于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一定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由此就引出了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1. 提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预设: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完成活动帮助卡。3.交流:科学家们在
6、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假设进行论证,最终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大家四人一组,交流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学生1:我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2:我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3:我认为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4:我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提问: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有什么发现?(预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可以有很多种。)5.过渡: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
7、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做实验。)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探索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1. 展示:出示实验器材,展示实验帮助卡2.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组1:能证明“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观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小组2:不能证明“
8、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假设,依据是观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电筒照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小组3:不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没有光源,无法出现昼夜。小组4:能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主持人: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小组5:假设和假设。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的不同。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
9、设计意图: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自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拓展1.过渡:如果根据模拟实验我们还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上网查阅资料、翻阅相关书籍等。)2.拓展:同学们提供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地球运动的新证据,再对
10、这些解释进行排除和修正,直到形成最终的解释。课堂小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板书教学反思本课分为“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两部分,整体按照“假设验证解释”的设计进行。在提出假设环节,要注意在问题抛出之后,不立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更多思考。在模拟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在分工合作方面耗时过久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前将分工合作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使他们明白科学分工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有些小组记录时仅仅简单地打“”或“”,没有体现出合作讨论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组员,既能在小组内纠正浅显错误,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结束时,学生能明白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每一个真理的诞生都不简单,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