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404954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课题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

2、道什么。本课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如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工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基本上能列举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要的技术支撑。教

3、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科学探究目标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重点重点: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难点难点:理解选择不同工具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原因。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钉钉子、切苹果、剪

4、纸的场景图片。)往墙上钉钉子用了什么工具?(预设:钉锤。)切苹果用了什么工具?(预设:水果刀。)剪纸用了什么工具?(预设:剪刀。)2.讲解:钉锤、水果刀、剪刀等都是帮助我们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而完成任务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叫作技术,比如通信技术、防盗技术、降噪技术等。3.提问:请大家说说,你们在生活中还用过哪些工具和技术?(教学提示:对于工具,学生通常能说很多,但对于技术,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事、物的层面,此处提问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因此无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完备,都应当给予鼓励和认可,即使是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暂时搁置,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

5、。)4.揭题: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而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些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板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验,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兴趣。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取出核桃仁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核桃。)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取出核桃仁?(预设:用拳头砸;用手捏;用脚踩;)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按要求取出核桃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二:评估取出核桃仁的过程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6、,并用短语进行评价。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认为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什么?学生1: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主持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学生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例如,用铁锤开核桃使用的是敲击的方法,能打开核桃但核桃仁被砸碎;而用核桃夹开核桃使用的是碾压的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更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较完整。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2.研讨汇报。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小组1:我们组发现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主持人:你们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7、?使用核桃夹之后,你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小组2:我们组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使用核桃夹之后,用碾压的方法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而且更省力、方便、安全。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3.小结:我们发现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夹是最合适、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总结方法,改进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技术。探索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2各种工具的图片。)这些工具通常用来做什么?要如何使用它们?(预设:手

8、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等;温度计用来测量体温;螺丝刀用来拧螺丝;自行车用来代步出行。)2. 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造成哪些不方便?(预设:没有手机就不能快速地联系他人;没有温度计就不能获知准确的体温;没有螺丝刀,拧螺丝就会费力、费时;没有自行车代步会消耗大量时间。)3.研讨: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们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预设:工具是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分组讨论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在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打开核桃,当学生发现徒手取核桃仁很困难时,自然会想到借助工具来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总结出方便取出核桃仁的方法,

9、也就对技术有了亲身的体会。最后让学生使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即将特定工具与普通工具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特定工具是为了特定情形、运用了特定技术而设计改进的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关系的理解。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不使用工具应该如何操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体验之后再思考能用其他工具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动手之后再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理解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恰当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拓展1. 提问:现在你们

10、知道了哪些工具和技术?它们跟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2.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板书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工具: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教学反思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大部分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有模糊的认知,如工具是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技术是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工具和技术的具体定义,对工具和技术的关系也不清

11、楚,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前概念,引导他们经历“没有工具使用工具使用特定工具”的探索流程,从而发展学生对工具与技术的新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造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就是一门技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2斜面教案课题斜面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12、,学生已经对 “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则是缩小视角开始聚焦到一种工具的研究。本课重点研究的是斜面作为一种工具在搬运物体过程中的作用。学生通过用塑料槽从上至下搬运石块、水的活动,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直观认知。通过对比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之间力的差异,对比数据建构起斜面可以省力的认识。在生活中寻找、了解斜面的运用,感受斜面对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认识到人们利用斜面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学情分析斜坡和斜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如,公路上的斜坡、地下车库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沟渠、各种刀具、钉子等。学生有认识、有了解,但

13、还不知道这些工具和斜面有关,对于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2.知道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3.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与同伴合作探究时,能互相协作,关系融洽。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重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用斜面搬运物

14、体能省力。难点难点:发现并理解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塑料槽、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装小石块用的袋子、木块、木板、不同高度的方块、测力计、抹布。教师准备:一桶纯净水、一块木板、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引入:出示一个装满纯净水的水桶,邀请一位女生将水桶徒手搬到讲台上。(预设:学生搬不动。)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块木板。)大家能利用这块木板帮她想想办法吗?(预设:把木板斜搭在讲台边,她可以将水桶沿着木板滚上去。)3.演示:指导女生尝试将水桶沿着斜搭的木板滚上去。(预设:成功地将水桶搬到了讲台上。)4.讲解:像这样

15、将木板斜搭在讲台旁而形成的倾斜的平面叫斜面。说说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斜面?(预设:公路上的斜坡;地下车库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5.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图。)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斜面,比如利用“连筒”引水就是利用了斜面,这一工具至今仍可以在许多山区见到。为什么斜面会从古一直沿用至今,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斜面”。(板书:斜面)参与实验思考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利用斜面搬运物体1.过渡:如果要将这个水桶再搬下讲台,斜面可以帮助我们吗?(预设:可以。把水桶放在斜面上,它就能自己滚下来。)2提问:这样滚下来,跟用手将它搬下来有什么区别呢?(预设:用手搬需要出力,

16、滚下来不需要出力。)3布置任务:斜面到底是如何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呢?让我们通过两个模拟测试来探究一下。(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测试并完成活动帮助卡。)4.小结:通过斜面将物体从高处搬运到低处时,物体可以借助自身的重力从高处沿斜面滑到低处,这个过程人不需要额外施加力。探索二:斜面真的能省力吗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木板、方块、木块、石块、测力计。)利用斜面搬运物体真的能省力吗?让我们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2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通过交流、改良并确定最终方案。(预设:先将物体由低处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再将同样的物体由低处缓缓地直接提升到

17、高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两个力的大小。)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在实验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学生1:是,两种方法最终都能将物体搬运到高处。主持人: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比较轻松?为什么?学生2:不相同。使用斜面提升比较轻松,因为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小。主持人:通过测试,你们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3:可以省力。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5.研讨汇报。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实验探究的结果。小组1:我们组用两种方式都能完成任务,都能将物体

18、搬运到高处。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小,所以我们认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汇报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小组2:我们认同小组1的实验结果,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发现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都不同,差别有大有小,这是什么原因?主持人:这个提问非常好,请各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回答。小组3: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测力计沿着斜面向上拉。小组4: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没有调零。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接下来请老师为我们总结6.讲解:斜面是一个能够帮助人们省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的工具,而且不同的斜面省力的程度不同,用相

19、同的斜面提升不同的物体时,省力程度也不同。看似简单的斜面其实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就留待我们以后慢慢探索吧!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集体汇报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搜集利用斜面搬运和直接搬运物体的相关数据,获取搬运过程中的直观感受,为科学结论的得出提供证据。设计意图:研讨环节聚焦用力的大小,通过对比让学生逐渐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科学认知。拓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盘山公路图片。)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那为何不将公路直接从山脚笔直修建到山顶,而是修建成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预设:从山脚直接上到山顶需要很大的动力,车辆很难开上去,而盘山公路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使车辆

20、上山时更轻松。)2.交流: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原理?(预设:刀、斧、剪刀、指甲剪等工具的刃都是斜面,使用起来省力;水渠、水坝也利用了斜面原理,不但治理了水灾,还实现了对水的充分利用;)课堂小结斜面是一种能帮助人们省力的常见工具,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板书教学反思本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因此,首先让一个力气较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该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搬到高处和沿着斜面搬到高处的比较后,学生会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的,再结合生活经验,引出课题

21、:斜面。接着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斜面,进而引出斜面的两种使用方法。通过模拟测试,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使用方法,得到的效果不同。学生的质疑、猜测、思考是本课行进的基础,因此本课通过让学生对“斜面”的作用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测试,从而使他们更深切地了解斜面的作用。然后再对应生活需求,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知道这也是技术的另一种展现。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寻找生活中对于斜面的各种应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课题 不简单的杠杆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

22、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本单元共7课,第1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第2、3、4课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杠杆、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5课通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几课的学习;第6课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第7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人类对杠杆的认识和了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明,影

23、响深远。今天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选用杠杆作为研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的作用。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2.知道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科

24、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2.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重点重点:用石块、木板进行模拟实验,认识杠杆的作用效果。难点难点:整理、分析数据并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

25、料一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工人用撬棍撬水泥板的图片。)大家知道这位工人在做什么吗?(预设:撬水泥板。)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预设:省力。)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预设:斜面。)2.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3.提问: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预设:羊角锤;铁锹;指甲剪;)4.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木尺和方木块。)看似简单的木尺和方木块组合一下,就能成为不简单的工具

26、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不简单的杠杆。(板书:不简单的杠杆)看图回答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出现原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探索做铺垫。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认识杠杆1活动:出示教材P47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2讲解: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1)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2)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3)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探索二: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使用

27、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预设:不是。)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预设:用力点。)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提问:改变小石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小石块离方木块太近,就不能撬动大石块;小石块离方木块越远,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4.小结:用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探索三: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杠杆的作用除了与用力点有关,还可能与什么有关?(预设:还可能与支点有关。)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8、。3.提问:改变方木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方木块离大石块越近,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4.小结:阻力点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5.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了指定地点?(预设:是的。)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预设:有省力的作用。)6.追问:在测试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预设:我们分别改变了用力点和支点,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阻力点离支点越近越省力,用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7.小结: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杠杆的三条作用规律:(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2)用力点到支点的

29、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分组实验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在完成活动的同时,记录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真实操作,探究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装置情况。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关于杠杆的秘密。拓展1.提问:当工人用撬棍撬起水泥板时,撬棍属于什么杠杆?(预设:省力杠杆。)为什

30、么?(预设:因为手即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水泥板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拓展:(教学提示:出示打捞网、跷跷板、塔吊、挖掘机、核桃夹、羊角锤的图片。)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杠杆呢?你们是如何判断的?(预设:打捞网、塔吊和挖掘机是费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核桃夹和羊角锤是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跷跷板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后,能够分析生活中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杠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况中可以更加灵活地

31、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课堂小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能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有的能扩展力的作用范围,还有的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在许多复杂的现代机器上,依然能够发现杠杆的运用。板书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得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用木尺作杠杆撬动大石块的模拟测试活动,并用小石块代替用手撬以确保活动的客观性。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比每次画下的杠杆装置图和对应的撬动结果,学生就能发现杠杆的支点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

32、了解杠杆的原理,为初中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运用适当的语言组织教学,让学生借助实验帮助卡和汇报帮助卡自由发言,相互交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案课题改变运输的车轮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前几课,学生已经研究了斜面和杠杆,本课继续聚焦到一种

33、简单机械轮轴。通过模拟测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轮轴的作用,建构对轮轴的认知。观察、分析教科书中不同轮子的插图,可以感受到工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 “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通过探究了解了杠杆、斜面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轮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对这些物品不一定都有研究、有思考。借助这些经验,学生在进行测试活动时积极性会更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2.知道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

34、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科学态度目标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重点重点:通过体验平板和手推车的运输效果,认识到车轮可以省力。难点难点:认识轮轴并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原理。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推车、平板、两个箱子、两桶水。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引入:当你们穿过大街小巷,看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时,可曾停下自己的脚步,思索一个

35、问题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预设:从前靠脚走路,也依靠人力或畜力如马、马车、牛车、轿子等运输物品,后来逐步有了自行车、轿车、电动车、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2.揭题: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虽然无法准确考证车轮的发明年代,但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改变运输的车轮。(板书:改变运输的车轮)思考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聚焦到

36、车轮的出现改变了运输的历史,从而揭示本课课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感受车轮的作用1. 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车轮?(预设:圆形、外面是黑色橡胶、中间有金属轴的汽车车轮;超市购物车的万向轮。)它们有什么作用?(预设:能减小摩擦力;能省力。)2.追问:(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箱子、桶装水、平板、手推车的图片。)你们打算如何利用这些物品来验证车轮的作用呢?(预设: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箱子和桶装水,比较运输的效果。)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强调室外活动要遵守的规则后,带领学生到指定场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提醒学生搬运重物的时候注意安全。4.交流:测试活动结束后

37、,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并指导学生组内讨论。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在刚才的测试活动中,哪一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使用起来更省力?学生1:手推车。主持人:如何评价这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学生2:用平板搬运时,摩擦力大,搬运起来费力,转弯困难,运输水时容易洒出来;用有轮子的手推车搬运时,会更省力、更灵活。主持人: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学生3:可以用是否省力、是否方便、是否省时、是否灵活、运送的物品是否完整等多个指标对两种工具的优劣进行评价。主持人:搬运过程中,你们认为车轮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4:车轮减小了摩擦力,使搬运更省力、省时、平稳、便利。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5.研讨汇报集体汇报

38、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测试活动中的发现。小组1:我们组在测试活动中发现用平板搬运物体时,摩擦力大,搬运起来费力,而手推车使用起来更省力、更灵活,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因为车轮在搬运过程中起到了减小摩擦力的作用,使搬运过程更顺畅。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结论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其他小组:我们认同小组1的结论。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6.小结:平板和手推车都能完成运输任务,但是平板运输慢、费力、转弯困难,而手推车运输快、省力、转弯灵活而且平稳,说明车轮在运输过程中能起到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的作用。【设计意图】组内研讨既统计了各小组的测试结果,又给学生提供了

39、发言交流的机会。将组内意见汇总,再进行全班汇报,将研讨活动进一步深入。学生小组内分工,实验研讨汇报设计意图:室外测试活动,出去之前一定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商定好相应的规则,避免学生分心、散漫。拓展1.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51有辐条的车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车轮的结构。)像这种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工具称为轮轴。2.拓展:出示生活中运用轮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原理。(预设:在轮上用力,使轮转动,随之带动轴转动,从而省力。)课堂小结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基本结构都是轮轴。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都可以

40、看成是轮轴的变形。板书3.4改变运输的车轮工具:车轮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结构:轮轴省力教学反思在前两课的基础之上,本课继续采用在具体情境中完成相应任务的活动形式来输出教学。先利用平板和手推车两种常见工具进行测试活动,通过比较两种工具分别沿直线和曲线运输轻重不同的物体时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车轮省力、省时、灵活、平稳、安全的特点。再拓展到车轮的构造上,进而了解轮轴的概念。最后通过对水龙头、扳手、滑轮中的轮轴结构的分析和工作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认识这些轮轴工具,并意识到轮轴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圆满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案课题灵活巧妙的剪

41、刀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本课作为单元的第5课,主线是剪刀,剪刀是组合斜面和杠杆的工具。对剪刀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实际就是对前面学过的简单机械的一种回顾、强化。另一条线是技术,剪刀的发明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多种多样的剪刀也是人们在尝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知的深入,不断改进的结果。所以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

42、面4课的小结,又开启了后面3课对技术的专门探究。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剪刀”这一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并不陌生,几乎都有过用剪刀剪东西的生活经历,也见过一些不同类型、样式的剪刀。比如:解剖剪、裁衣剪刀、理发的剪刀,等等。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本课的两个活动任务。尽管生活中多次接触过剪刀,但学生对剪刀的研究却很少,剪刀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它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以此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探究的动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2.知道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科学探究目标1.

43、能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科学态度目标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各种各样的剪刀是人类在解决特定问题时,不断思考、创新发明出来的,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重点重点:使用不同类型的剪刀,并进行比较和分析。难点难点:理解剪刀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剪刀、解剖剪、印有圆形和方形的纸片、印有圆形和方形的布片、废旧网线。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44、新课聚焦1.引入:播放制造剪刀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剪刀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预设:铁;不锈钢;金属。)大多数金属都十分坚硬,人们是怎么将它们锻造成剪刀的呢?(预设:运用冶炼技术。)3.讲解: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更难得的是它们的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形和再成形,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如剪刀。4.提问:你们平时会用剪刀做些什么事情?(预设:剪纸;开包装袋;剪断绳子;)5.揭题:剪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这些灵活巧妙的剪刀吧!(板书:灵活巧妙的剪刀)观看视频思考设计意图:从制作剪刀的材料到制造剪刀的冶炼技术,再到剪刀的功能,逐步引导,激发学生对剪刀的研究兴趣,聚焦课题。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剪刀1.活动:出示几种不同的剪刀、小刀、核桃夹和撬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工具的结构特点。2.提问:剪刀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剪刀都有两个把手,刀刃非常锋利,刀刃和把手能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这些工具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预设:剪刀和小刀的刀刃都有斜面结构;剪刀、撬棍、核桃夹都有杠杆结构。)3.过渡:那么剪刀会有斜面和杠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