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高考历史解题模板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645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高考历史解题模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09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高考历史解题模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0909 比较类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题型特点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 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 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 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

2、小。 比较的切入点, 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 确、答案模糊。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 1.(2019 全国 II 卷 41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 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 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 ,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3、1843 年,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 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 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答案】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 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解析】 (1)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右” 、 材料二“

4、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 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 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 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 一口通商” 、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 片战争前降低。 2.(2019 全国 II 卷 45 节选)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

5、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 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 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 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 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 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

6、对势力。 【解析】 (1)作用,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 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3.(2019 全国 III 卷 40 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 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 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40

7、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 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 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 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 多万人,儒家 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 “齐人” “秦人”相 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

8、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 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 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 据汉书 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16 分) 【答案】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 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 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

9、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 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 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 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 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 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 拉丁

10、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有异,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 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 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 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 族” 。 ”材料二“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汉人” 。 ”可得出汉朝

11、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4.(2019 江苏卷 22 节选) (13 分)翁仕朝(18741944) ,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 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 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 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 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 , 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 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

12、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 【答案】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解析】 (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 ,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 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5.(2019 天津卷 12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 乎” 。 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他希望改朝

13、易姓之 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 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 分) 【答案】 (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 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解析】 (1)第一小问异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

14、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 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 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 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原因,我们一方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 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 有幻想。 6.(2018 全国 III 卷 41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40

15、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 ,租界中“华洋杂居” ;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 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 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 区”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 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 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

16、,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 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 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 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答案】 (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

17、,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 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解析】 (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 ,材料二曼彻斯 特 “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 据材料一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形 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可得出两者都有工商业 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 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

18、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 彻斯特“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2)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发展条件: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可得出有 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据材料一“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可得出政府的持续规 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中西文明的交汇地;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 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7.(2018 全国 III 卷 45 节选)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

19、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 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 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 据湖南保卫局章程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 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 分) 【答案】 (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解析】

20、 (2)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的不同点,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 , 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实行官商合办;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 可得出成为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8. (2018 全国 III 卷 47 节选)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 年在位)整顿 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 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 ,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 冀南、豫北)主动归

21、顺。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 ,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 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 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 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 ,史称“元和中兴”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 分) 【答案】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 (2)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

22、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表现在, 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9.(2018 天津卷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 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 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 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 杀人,寡廉鲜耻”八个

23、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8 分) 【答案】 (1)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 归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 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得出答案: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 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

24、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 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得出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 一中的出处“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 ”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据材料二中的出处“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并结合所学一战、新文化运动,得出答案: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 方文明失望。 10.(2018 天津卷 14)2015 年,习近平主席指出: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 略误判,就可能

25、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 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 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 (1907 年)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 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 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26、。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1947 年) (3)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2 分) 【答案】 (3)不同: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解析】 (3)不同,结合一战和美苏冷战的所学,得出答案: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11.(2018 江苏卷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 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 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

27、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 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 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 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 分) 【答案】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 ;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解析】 (1)不同,据材料

28、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东 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 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12.(2018 江苏卷 23)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 1790 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 年最高 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 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

29、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 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 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 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 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 ,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 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 25 个司法大案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 的。 (6 分) 【答案】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

30、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解析】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 在”得出由合法变为违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 门,平等意识提高”得出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据材料二“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得出 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据材料二“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 于无法弥补”得出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第三小问目的,据材料一“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 得出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据材料二“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隔离

31、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 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得出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13.(2018 北京卷 37 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 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 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 (诸侯等

32、有重大影响人物 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 (各阶层重要人物、 周边 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 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 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12 分) 【答案】 (1)不同: 春秋为编年体; 史记为纪传体。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 史 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 史记还 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

33、的历史。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 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可知二者的体例不同, 春秋为编年体, 史记为纪传 体;根据材料一中春秋 “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而史记 “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 期的历史”得出记载的时间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得出二者记载的内容不同;第二小问状况

34、,要结合材 料中所列举的西汉的相关史实,选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如选择高祖本纪,可结合所学阐述西汉初期的 政治和经济状况,选择儒林列传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行论述。选择大宛列传主要涉及汉代与西域的 往来情况,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论述。 14.(2017 全国卷 41 节选) 材料一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 “永 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 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

35、,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 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8 分) 【答案】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解析】首先,我们看题眼,问的是清政府的矿业政策差异。首先,政策我们肯定是要写的;再次我们结 合题眼和材料,发现清政府态度也得写,因为它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制定。 其次,我们根据提取的信息,在材料里找出信息,并筛选。划横线的是清政府态度;划波浪线就是清政府 政策;这

36、就是答案来源。 15.(2017 全国卷 41)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 “朕即民族” 。启蒙 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 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 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

37、,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 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 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 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 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 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6 分) 【答案】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分值,6

38、分,肯定是相同 1 个点,2 分;不同 2 个点,4 分; 其次,题眼问的是内涵,不同点好说,共同点相对困难;我们先看不同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材料一 一直在说国王,材料二一直在说帝国主义,这就是我们答案来源;我们再看共同点,结合上边说的方法, 我们发现,他们都属于民主思想范畴,所以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寻找答案。 16.(2017 海南卷 21 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 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 对“陈桥兵变” ,宋初众说纷纭, 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

39、重修太祖实录 ,说: “史官 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 , “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 ,非有意也” 。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 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 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 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 分) 【答案】 (1)宋太宗

40、: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 分) 【解析】(1)材料中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表明宋太祖被拥 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而今人研究的结果是“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 变,意在夺取皇位。两者在“陈桥兵变”的性质上有明显区别。 17.(2017 江苏卷 22)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 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 “卖灵魂以得邦国”

41、,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 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 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 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 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3 分) 【答案】 (1)道路:日本:

42、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 (1)第一小问道路,据材料一“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 “卖 灵魂以得邦国” ,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得出日本的 道路是积极自救后效法列强侵略扩张,印度的道路是不积极自救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第二小问背景,结合 所学知识得出两国的共同背景是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18.(2017 江苏卷 23 节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 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

43、向往的人性的追求, 摒弃了宗教教条, 将价值取向由 “神” 转向“人” ,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 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 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 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 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 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

44、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 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 分) 【答案】 (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 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 ,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得出 文艺复兴强调人性但未摆

45、脱舍神学的羁绊,据材料一“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 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得出 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理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差异的原因是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 1919. .(2017 天津卷 12 节选)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 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 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

46、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 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 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 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几千一百二十七事” ,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 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 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4 分) 【答案】 (2)解释: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说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解析】 (2)第一小问解释,从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 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可知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的解释是 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材料一是对汉书的 翻译,材料二廖伯源的昌邑王废黜考 ,是对史书的考据分析,可知二者的不同在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 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09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高考历史解题模板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