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新高考古诗文背诵助记推荐篇目(60篇)篇目+助记+易错字标注+情景默写+答案核对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助记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助记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助记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助记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2、子。”(壅也)助记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助记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助记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助记“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助记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
3、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助记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助记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助记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情境默写】1.论语里仁篇孔子以对待大义和利益的不同认识表现君子、小人
4、不同的两句话是“_,_”。2.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饰应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否则“_,_”。3.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_,_,_。”4.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5.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6.孔子强调在待人接物时要尊重他人意愿,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2.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助记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
5、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助记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助记写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6、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助记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情境默写】1.在劝学中,“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劝学中“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的君子,就要“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5.劝学中的“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
7、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3.屈原列传(司马迁)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明也,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极大,举类而见
8、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蝉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助记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情境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4.一个人在辛
9、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_。”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源而欲流长也。助记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10、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其可忽乎?助记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而自牧;
11、惧满,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以为度;忧懈,则思慎始而敬终;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文武争,君臣无事,可以尽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助记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积德义”,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情境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
12、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4.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_,_;_,_”。5.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言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6.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的句子是“_,_;_,_。”7.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的句子是“_,_;_,_”。8.谏太宗十思疏中君王按“十思”去做,“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会:“_,_,_,_。”5.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13、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记提出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14、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助记批判反面现象,论证论点。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助记举正面事例论证论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助记写为文之由,批判时弊,强调自己的观点。【情境默写】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5、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6.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
16、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助记铺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助记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7、架梁之,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助记指出秦必亡之命运。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助记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情境默写】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
18、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3.阿房宫赋中,“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4.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即垮台的句子是“_,_,_,_!”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7.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19、弊在赂秦也。助记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人,如弃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助记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导致其灭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20、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助记写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助记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夫六
21、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助记借时讽世,借古喻今,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情境默写】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8.答司马谏议
22、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助记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助记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
23、立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助记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助记信末客套语。【情境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24、“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5.答司马谏议书中“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9.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25、之所如,凌万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助记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于是饮酒乐甚,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助记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26、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助记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助记写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
27、核既尽,杯盘狼。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记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情境默写】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演化而来。3.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5.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
28、_”。10.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仰啸歌,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爱。助记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及作者对项脊轩的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29、。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而泣;娘以指叩门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助记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往事:叙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败衰落;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引起“我”对早逝的母亲的追忆;“瞻顾遗迹”,先大母
30、对自己的爱抚、教读和殷切希望仍历历在目。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助记叙写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助记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
31、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助记补叙妻子生前死后的生活琐事,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庭有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助记托物寄情。【情境默写】1.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象的句子是“_,_,_”。2.项脊轩志中写在项脊轩中读书之乐的句子是“_,_,_,_”。3.项脊轩志中描写明月夜,月光将树影照在墙上,树影又随风摇曳,景象美好的句子是“_,_,_,_,_”。4.项脊轩志中通过写祖母自言自语的话表达对作者考取功名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_,_,_!”5.项脊轩志中通过写亡妻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寓睹物思人
32、、悼亡念存之思的句子是“_,_,_”。二、选择性必修(10篇)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助记孔子问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33、也!”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助记弟子述志。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助记孔子评志。【情境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
34、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12.报任安书(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灭,不可胜记,唯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35、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助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助记介绍史记
36、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情境默写】1.司马迁谈到史记成书的目的是“_,_,_”。2.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_。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_”。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总体评价的句子是“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13.过秦论(上)(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括四海之意,
37、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助记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等的优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