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历史沿革二.风俗习惯三.文学记述四.故事传说目录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一.历史沿革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一.历史沿革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后来又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一.历史沿革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
2、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普及于汉代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兴盛于唐代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正式定于北宋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浓厚于明清发展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二.风俗习惯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二.风俗习惯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3、,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二.风俗习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二.风俗
4、习惯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树中秋扎灯笼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拜祖先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食一次丰盛晚餐。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三.文学记述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三.文学记述古朗月行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三.文学记述民谣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三.文学记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
6、四.故事传说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四.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嫦娥奔月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玄宗故事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四.故事传说谢谢明月送清辉,佳节思亲人;共赏一轮月,喜迎中秋节。Thanks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