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心理学课堂回顾课堂回顾心境障碍的定义心境障碍的定义心境障碍的分类心境障碍的分类正常的抑郁正常的抑郁 VS 抑郁症抑郁症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躁狂症躁狂症 VS 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的症状与分类双相障碍的症状与分类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征的一组疾病 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 持续时间、产生原因、严重程度 心境低落、丧失兴趣、无价值感和内疚感、食欲紊乱、睡眠紊乱、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自杀的想法 以持续的(至少一周)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 型双相障碍、型双相障碍第八讲:心境障碍第八讲:
2、心境障碍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自自 杀杀恶劣心境障碍恶劣心境障碍 或称心境恶劣,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如何区分抑郁症和恶劣心境障碍?如何区分抑郁症和恶劣心境障碍?抑郁症抑郁症VS恶劣心境恶劣心境抑郁症抑郁症恶劣心境恶劣心境病因不同病因不同以内因为主,家庭遗传史较明显发病以心因为主,存在性格基础,往往有精神因素诱发,家庭遗传史不明显病程差异病程差异多为自限性病程,有明显的间歇期病期冗长,至
3、少持续2年,以往没有发作间歇,即使有间歇期,往往亦较短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生物性症状生物性症状临床上精神运动性迟缓症状明显,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降低、早醒及晨重夜轻的生物节律改变精神运动性抑制不明显,上述表现均不明显病前性格不同病前性格不同病前可为循环格或不一定,病前有抑郁性格,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较内向社会功能差异社会功能差异抑郁症的自知力受损严重,病人往往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往往不会主动治疗有主动治疗要求,自知力存在,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环形心境障碍环形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双
4、相障碍的一种缓和形式,特点是情绪从轻、中度抑郁到轻度躁狂反复波动。患者可以在数年之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至其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环性心境障碍的确诊中,必须有轻度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交替出现,且至少持续两年。环性心境障碍发展成双相障碍的风险是33%,这比正常人群的患病率高33倍。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障碍都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障碍都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可能持续终生。可能持续终生。大约有大约有10%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为重度抑郁症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为重度抑郁症 15%-50%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
5、碍焦虑与抑郁焦虑与抑郁 焦虑与抑郁的共病焦虑与抑郁的共病 临床调查表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近50%在抑郁症所伴发的焦虑障碍中,以社交恐怖和单纯恐怖为最多 约有42%的广泛性焦虑的病人至少有一次抑郁发作 有35%-70%的社交恐怖症病人伴有抑郁障碍 31.7%的强迫症病人同时伴有抑郁症状 66%的焦虑障碍病人在一生中有过一次抑郁发作抑郁和焦虑是否确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抑郁和焦虑是否确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症状标准症状标准注意力不集中 脑子空白睡眠紊乱 疲劳警觉性提高 无望感预感到有某种坏事情发生 自卑无价值感 无力病程
6、标准病程标准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烦躁不安至少1个月严重程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存在显著的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性损害排除标准排除标准症状直接由物质依赖或觉见的内科疾病引起具有抑郁症、惊恐障碍、心境恶劣、广泛性焦虑等轴诊断史处于部分缓解期的某种焦虑或抑郁障碍各类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各类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特征临床诊断特征 躁狂症和抑郁症分别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躁狂发作时,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上,伴有思维奔逸及意志活动的增多;抑郁发作时,在情感低落的背景上,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躁狂发作时,常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抑郁发作时,躯体症状更为多见
7、,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有助于诊断。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态可恢复病前水平。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第八讲:心境障碍第八讲:心境障碍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病因自自 杀杀心境障碍的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患有心境
8、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分子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 神经生化改变神经生化改变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脑电生理变化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观点 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理论的观点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 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 抑郁是对丧失(显义的和象征的)的反应 抑郁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惩罚形式 当一个人具有矛盾(正性的和
9、负性的)感情对象时,当一个人具有矛盾(正性的和负性的)感情对象时,抑郁便产生了抑郁便产生了 对丧失的补偿对丧失的补偿 通过提示目前抑郁的童年期根源来提示对先前和目前失去的东西的矛盾心理 针对4个核心的问题进行治疗:悲伤、人际关系的纠纷、角色转换(如退休)和缺乏社交技能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在感 抑郁者常常是高度的情感依赖者,可能对孤独非常恐抑郁者常常是高度的情感依赖者,可能对孤独非常恐惧惧 自杀是非真实感达到极致后的选择自杀是非真实感达到极致后的选择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观点
10、解释主要强调外界的强化,关注人际关系的过程。解释主要强调外界的强化,关注人际关系的过程。消退消退 抑郁者正是缺乏获得强化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回避型社会行为回避型社会行为 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对他们接触的人作出负性的反应 人际关系较差是抑郁症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化强化 强化物的减少会明显增加抑郁行为 低估强化物的数量,也会增加抑郁行为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理论的观点 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Beck的理论的理论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理论的观点 习得性无助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 个体的消极状态和无法有所行动、无法控制自己的生命的感觉来自于
11、个体的不成功的控制浓度的经历和心理创伤 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 抑郁不仅在消极的、不可控的事件发生时才产生,而是取决于人是否将它归因于自身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特征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 无望感理论无望感理论 个体存在一种对自己人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自己不希望的结果将会发生的预期,并因此不再作出任何行动以改变这种情境的心理反应三种理论的比较三种理论的比较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消极事件消极事件 发病前一年内,所遭遇的消极事件的频度、严重程度均对病情有直接影响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双相心境障碍的理论解释双相心境障碍的理论解释 双相心境障碍的躁狂被认为是以心理的虚弱状态的防双相心境障碍的躁狂被认为
12、是以心理的虚弱状态的防御,防御自己的不成功感御,防御自己的不成功感 很多双相心境障碍的患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很多双相心境障碍的患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第八讲:心境障碍第八讲:心境障碍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自自 杀杀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 生物治疗生物治疗 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光疗法光疗法 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 认知治疗认知治疗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 人本主义治疗人本主义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 家庭教
13、育家庭教育第八讲:心境障碍第八讲:心境障碍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心境障碍的治疗心境障碍的治疗自自 杀杀自自 杀杀自杀离我们有多近?自杀离我们有多近?最近最近13年里,日本每年有年里,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日本的自杀万多人自杀。日本的自杀率是美国的率是美国的2.5倍,英国的倍,英国的3.5倍。倍。估计约有估计约有15%的交通事故实际上是自杀的结果的交通事故实际上是自杀的结果 中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中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左右左右自杀是一时冲动还是久经思考?自杀是一时冲动还是久经思考?冲动型冲动型 VS
14、理智型理智型 根据自杀者自杀前考虑时间的长短,将自杀未遂者分根据自杀者自杀前考虑时间的长短,将自杀未遂者分为冲动型(为冲动型(2小时)与理智型(小时)与理智型(2小时)。小时)。冲动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情绪所引起,有较多的急性诱发生活事件。理智型自杀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步地萌发自杀的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自杀措施。与自杀相关的因素与自杀相关的因素 年龄:年龄:24-44岁之间为高峰年龄 性别:性别:企图自杀者中,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自杀成功者中,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 婚姻:婚姻:职业职业 经济善与教育水平经济善与教育水平 疾病疾病你怎么看自杀?你怎么看自杀
15、?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那些声称要自杀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只有一声不吭那些声称要自杀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只有一声不吭的人才会自杀的人才会自杀 试图自杀但失败了的人并不是真的要自杀,他们只是试图自杀但失败了的人并不是真的要自杀,他们只是在别人的同情在别人的同情 与自杀者交谈时,自杀是一个不应提及的话题与自杀者交谈时,自杀是一个不应提及的话题 自杀者的确想死,所以阻拦他们是没用的自杀者的确想死,所以阻拦他们是没用的 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的危险可能结束了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的危险可能结束了 自杀者有精神疾病自杀者有精神疾病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他们为什么要自杀?无法忍受的痛苦无法忍受的痛苦 自我否定自我否定 内心矛盾的激化内心矛盾的激化 压抑感压抑感 孤独感孤独感自杀是唯一的路自杀是唯一的路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评估自杀的危险因素评估自杀的危险因素 热线干预与危机干预热线干预与危机干预判断判断建立信任建立信任积极引导积极引导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如何区分恶劣心境与抑郁症?如何区分恶劣心境与抑郁症?行为主义如何解释抑郁的形成?行为主义如何解释抑郁的形成?认知理论如何解释抑郁的形成?认知理论如何解释抑郁的形成?生物疗法有哪些?生物疗法有哪些?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问问 与与 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