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17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 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7070 分分) ) 1.民谣“天上星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中说的星星,大多是指( ) A. 行星 B. 恒星 C. 彗星 D. 流星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行星自身不能发光,恒星自身能发光,彗星拖着 长尾、轮廓模糊,流星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层急剧摩擦燃烧所产生的瞬时光迹,所以 民谣“天上星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中说的星星,绝大多数都是恒
2、星。故本题的正确 答案是 B。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位于地月系,地月系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位于总星系 中,银河系、河外星系合称总星系,是人类目前可以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河外星系不包含地 球,ABD 错误,C 正确。故选 C。 3.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于 A. 地球与火星之间 B. 火星与木星之间 C. 火星与土星之间 D. 金星与 火星之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详解】根据太阳系天体分布,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
3、于火星与木星之间,B 对。A、C、D 错。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17 4.自有生命以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相当稳定的。下列有关其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原因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太阳光照条件较稳定 B. 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C.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D. 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 一平面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主要是指宇宙间地球与其它行星之间的公转方向、轨道、距 日远近等。A、B、D 符合题意,正确,C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则是地球的自身环境,故错。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之一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5.在
4、八大行星中,地球“左邻右舍”是 ( ) A. 水星、金星 B. 木星、火星 C. 火星、金星 D. 水星、木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详解】正确理解地球的“左邻右舍”,即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根据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 距太阳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与地 球相邻的是火星、金星,故选项 C 正确。 6.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 A. 光球、日冕、色球 B. 光球、色球、日冕 C. 色球、日冕、光球 D. 色球、光球、日冕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17
5、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详解】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在光球上会有黑子出现, 在色球层会有耀斑出现,在日冕层会有太阳风,故选 B。 7.直接导致地球上极光现象的太阳活动是 A. 日珥 B. 黑子 C. 耀斑 D. 太阳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极光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冲击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 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而成的,故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与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较容易。 8. 下列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 鸽子飞行失踪 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 狮子座流星雨
6、 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两极地区美丽“极光“的产生 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无线电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影响。 (3)产生“磁暴”现象,小磁针不能正确指正方向。 (4)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选择 B 项。 北京时间 2003 年 10 月 29 日 14 时 13 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 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 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并结合右图回答下列各
7、题。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17 9. 据“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10.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 英国、墨西哥 B. 加拿大、挪威 C. 意大利、西班牙 D. 印度、巴基斯坦 【答案】9. D 10. B 【解析】 试题分析 【9 题详解】 带电粒子流属于太阳风,故主要来自日冕层,图示中甲为光球层,太阳活动为黑子;乙为色 球层,太阳活动为耀斑和日珥。丁为日冕层,主要活动为太阳风,故答案选 D 项。 【10 题详解】 极光只
8、有在高纬地区的夜空中才能看到,而挪威和芬兰都位于高纬地区。故答案选 B 项。 【考点定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太阳外部结构及相应太阳活动。学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点即可。 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意义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 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 标志 11 年 1引起电离层扰动 2产生磁暴现象 3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大气状况 耀斑 色球层上突然增 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 的显示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17 11. 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辐射,其能量大约 50%集中在( ) A. 紫外区
9、B. 可见光区 C. 红外区 D. X 光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量 50%集中于可见光区。 12.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 黑子和耀斑 B. 耀斑和日珥 C. 黑子和日珥 D. 耀斑和 黑子 【答案】A 【解析】 太阳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活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是耀斑。选择 A 项。 13.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 B. C
10、.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 是地球上植物生长、 大气运动、 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但不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及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本题还可结合 地球上对太阳辐射的利用形式设计试题。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17 14.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 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 360 C. 一个恒星日是 24 小时 D. 太阳日比恒星日稍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1、地球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A 错误;以太阳为参 照,地球自转一圈经过了 36059,为一个太阳日,24 小时,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 圈经过了 360,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为一个恒星日,B、C 错误。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 握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等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 15.某人今晚 9 点观察到的星空图,于明晚相同观察地点的( )时刻可以再次看到 A. 晚上 9 点 B. 晚上 8 点 56 分 4 秒 C. 晚上 3 分 56 秒 D.
12、 晚上 9 点 56 分 4 秒 【答案】B 【解析】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恒星日比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短 3 分 56 秒,因此在同一位置观测同一 恒星应逐日提前 3 分 56 秒,故 B 正确。 16.下列关于广州和北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答案】C 【解析】 除极点外, 地球各地角速度相同,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广州和北京两地的角速度相同, 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C 对。A、B、D 错。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
13、卷(含解析) 7 / 17 点睛:除极点外,地球各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7. 下列叙述中,与毛泽东诗句描述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情形最相吻合的是 A. 赤道处的线速度 B. 30纬度处的线速度 C. 60纬度处的线速度 D. 任何纬度,因为诗句描述的是地球 公转线速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坐地日行八万里”即四万千米,结合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而地球自转线 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坐地日行八万里”表示赤道上的线速度。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并结合地球纬线长的分布规律即 可判断。 18. 当北京
14、时间为正午 12 点时,印度首都新德里(82.5E)的地方时刻是 A. 9 点 B. 10 点 C. 9 点 30 分 D. 10 点 30 分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区时计算。印度新德里 82.5E,较北京时间 120E 的地方时晚 2.5 个小时,故 当北京时间为 12 时,则当地地方时为 9.5 时。 19. 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共划分 12 个时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 西五区比西四区早 1 小时 C. “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 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东部平原地区的标准时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全球共划分为 2
15、4 个时区,A 错误;越往东,区时越早,越往西区时越晚,西五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8 / 17 区位于西四区的西侧一个时区,故区时较西四区晚 1 个小时,B 错误。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 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C 正确。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区,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时区划分的一般标准和区时计算的一般方法:东加西减, 并结合北京时间的含义判断即可。 20.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地球是个球体 B. 地球不停地自转 C. 太阳的东升西落 D. 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B 【解析】 【
16、详解】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 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产生了昼夜现象,即地球不同位 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是正经历昼夜交替的 早晨或傍晚;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 某地会从昼变为夜或从夜变为昼, 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 因此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不停地自转,B 正确。地球是个球体,是地 球的形状特点,与昼夜交替无关,A 错误;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昼夜交替现象,都是地球自转 产生的地理现象,C 错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上产生昼夜长短变化,而不是昼夜交 替的原因,D
17、错误。 故选 B。 21.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 A. 季节变化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D. 昼夜长 短相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地方时,故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22.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中心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17 B.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 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D.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365 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 错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 快,远日点
18、最慢,故 B 错误;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C 正确。公转周期为 1 个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概况。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况即可。 23.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B.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 23.5S 向北移至 23.5N D.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答案】C 【解析】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动,A 错。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
19、,太阳直射 点总是在南半球移动, B 错。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 23.5S 向北移至 23.5N, C 对。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夏至到秋分期间是向南移动,D 错。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在赤道 以北时期,北半球是夏半年。在赤道以南时间,北半球是冬半年。 24. 读图,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位置 E 点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17 A. 赤道上 B. 北回归线上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D.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D 【解析】 春分日(3
20、月 21 日前后) 、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 月 22 日前 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球在公转轨道 上运行至位置 E 点时位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所以 本题选择 D 选项。 25. 五带划分的直接依据是 A. 不同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B. 太阳光热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 C. 纬度的高低 D.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五带划分的依据。 依据不同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划分为五带,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
21、的划分界线有回归线和极圈,北极圈以北 是北寒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 南温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 26.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 北京 B. 哈尔滨 C. 南昌 D. 广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夏至日时,昼长由南向北增长,我国各地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白昼最长的是哈尔 滨,B 对。其它三地纬度较低,白昼时间较短,A、C、D 错。 27.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海口 B. 汕头 C. 上海 D. 北京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1 / 17 【答案】
22、A 【解析】 【详解】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逐渐减小。 选项中各城市位于北半球,因此越向北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四城市由南向北依次为海口、汕 头、上海、北京,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海口,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28.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C.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都随着通过的介质 不同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详解】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A 错误。
23、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 液体中传播,B、C 错误。纵波、横波波速都随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D 正确。 29.根据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思考, 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 在震中的人们一般会感到 ( )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只上下颠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纵波与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先传到 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后横波传到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C 正确。 考点: 地震波 30. 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划分依据是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B. 各层组成物质的不
24、同 C. 各层比重的不同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 17 D. 各层的厚度不一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 化。 31.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位于地面以下 2900 千米深处 B. 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C.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D.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A、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 33Km,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面以下 2900 千 米深处应为古登堡面,A 错误; B、莫霍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 1909
25、 年发现的,B 错误; C、在莫霍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C 正确; D、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处为古登堡面,D 错误。 故选 C 32.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地壳中的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岩石圈的范围除了地壳外,还有上地幔的顶部。A 错误; B、 岩石圈由两部分组成, 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和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B 错误; C、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而不是上地幔上部,C 错误; D、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主要由
26、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D 故正确。 故选 D。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3 / 17 【点睛】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 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33.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 盆地 B. 平原 C. 海洋 D. 大陆断 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大洋部分的平均厚 度为约 6 千米,故四个选项中,大洋的地壳最薄。 考点:该题考查地壳。 3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 ) A. 硅 B. 氧 C. 铝 D. 镁 【答
27、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化学元素依次为氧、硅和铝。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物质组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的化学元素比重,对于此类试题, 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35.下图中横线是 0纬线,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箭头是其偏转方向,正 确的图示是( ) A. B. C. D.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4 / 17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横线是 0纬线,横线以北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向 右偏转,横线以南为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考点:地
28、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 (共共 3030 分分) ) 36.下图为太阳系运行模式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 A B、 D F、 I、 (2)图中字母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的是 ,它代表的是 (天体)。 (3)据图分析九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 【答案】(1)水星 金星 火星 土星 海王星 (2)G 彗星 (3)同向性从北极上空看,九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公转,即常说的“自西向东”; 近圆性都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 共面性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容易题。 【详解
29、】 (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5 / 17 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 A、B、C、D、E、F 代表的行星名称为水星、金星、 火星、土星、海王星。 (2)读图可知,八大行星按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而 G 绕日公转方向为顺时针,G 为彗星。 (3)由图中信息可知:从北极上空看,九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公转,即常说的“自西向 东”,具有同向性特征;都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具有近圆性特征;它们的轨道彼此 间夹角很小,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特征。 37.读下图,并完成以下要求: (
30、1)地球公转运动时,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保持_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_ 附 近。 (2)当地球公转至地时,太阳光直射_ ,时间是_ 月_ 日前后;若太阳光直 射在赤道上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应在图中的_ 地或_ 地,这两地的时间分别为 _ 月_ 日或_ 月_ 日。 (3)不定项选择:地球公转产生了( ) A.昼夜交替现象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四季的更替 D.地轴的倾斜 【答案】 (1). 665 度 (2). 北极星 (3). 北回归线 (4). 6 (5). 22 (6). (7). (8). 3 (9). 21 (10). 9 (11). 23 (12). BC 【解析】 【分析】 陕西
31、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6 / 17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 (1)地球公转运动时,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是黄赤交角,其度数目 前是 23.5,即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保持 66.5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从图中可知,当地球公转至位置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的节气是北半球 的夏至日,时间是 6 月 22 日前后。 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是秋分,是冬至日,是春分日; 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 节气为春分日或者秋分日, 因此地球公转的位置应在图中的和 位置,春分的时间是 3 月 21 日后,秋分日的时
32、间是 9 月 23 日前后。 (3)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进而形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故 B、C 正确。昼夜交替现象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 一根轴,不是地球公转产生。故 A、D 错误。 38.读下图回答: (1)填出图上字母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A _、B _、C_、D_、E_、 F_ (2)利用地震波划分地下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是: 划分莫霍面的依据是_。 划分古登堡面的依据是_。 【答案】 (1). 莫霍面 (2). 古登堡面 (3). 地幔 (4). 外地核 (5). 横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33、7 / 17 波 (6). 纵波 (7). 横波合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8).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情况, 内容基础, 属容 易题。 【详解】 (1)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和地震波的基本内容。读图可知:A 大约位于 地面以下 33 千米处,为莫霍界面;B 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2900 千米处,为登堡界面;C 位于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D 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E 的传播速度比 F 慢,E 为横波,F 为纵波;H 位于地心周围,为内核。 (2)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划分依据。要想知道划分依据,首先要明确二 者的定义。 在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橫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 在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 面。根据图示可以看出,A 处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因此 A 界面为莫霍界面;而 B 处在地下 2900 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 消失,因此 B 界面为古登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