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八年级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答案.pdf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4090940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0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八年级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八年级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2022-2023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 6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23 分)班级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开启大美中国云上游的打卡之旅,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画卷。1.小羽同学写了一段导游词,要在班上朗读,请你改正其中的两个错别字 并给加点字注音。(4 分)本次“云上游”从长江入海口开启旅程,江海相连的浩翰景象,令人由衷赞叹!沿江向内陆漫溯,江水中江豚频现,江面上沙鸥轻萦飞舞一幅幅优美图画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改为(2)_改为_(3)由衷()(4)漫溯()2.晓文

2、同学在“山水云上游”活动中写了感言,其中多处引用古诗文,请你填写出来。(10分)大美中国,山河锦绣,气象万千,真是“八方各异气,(1)_。在钱塘湖边漫步,“(2)_,”莺飞燕舞的早春西湖令我流连忘返;在黄鹤楼上远眺,“(3)_,”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在大美三峡中穿行,“悬泉瀑布,(4),良多趣味”在苍茫草原上驰骋,“(5),猎马带禽归的悠闲氛围让人沉醉;在沙漠纵横的大西北,王维笔下“(6),的壮美风光让人心胸无比开阔。啊!我爱你,中国!你参加班级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城市云上游”,关注打造“诚信之城”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9 分)【甲】诚信,前行的“标配”从“用手一个一个捏出诚信”说起

3、“饼子刘三”常说“诚信不是挂在那的,是咱手里一个一个捏出来的。”“饼子刘三”叫刘志坚,经营着一家名叫“誉欣”的饼屋。饼屋在准格尔旗当地很有名,大家都爱吃他家的饼子。只因饼子做得好,人又讲诚信,所以大家都称刘志坚为“饼子刘三”。他还有个“外号”,叫“刘三好”。“三好”就是好油、好面、好馅儿。做饼子 30 多年,这“三好”始终“在线”。他的每一个饼子,都是用手一个一个捏出来的;“誉欣”饼屋的好口碑,是用“信誉”一天天累积起来的。生意是小,诚信是大。“饼子刘三”给一个小小的饼子加入了诚信的“配方”,不仅挣下了“家当”,也铺开了生意兴隆的长久之道。古人讲一诺千金,诚信的价值不可斗量。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4、,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无诚无信,人事皆不可立。(节选自鄂尔多斯日报2022 年 7 月 15 日)【乙】聚合各方力量共建“诚信之城”福鼎新闻网讯(温丽芬)近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做好已登记的社会组织社会信用代码证相关信息的核查、登记工作;宣传部门及时报道正反面典型,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业联合执法打假行动,有效保障农民权益;运管部门积极开展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全市上下一心一意保诚信,齐心协力谋发展。如今,在我市,诚信正成为文明福鼎的最美底色、城市建设的生命之魂。(节选自福鼎新闻网2022 年 8 月 18 日)3.从新闻体裁

5、上看,【甲】【乙】分别属于()和()(2 分)A.消息B.特写C.通讯D.评论4.下面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甲】中的加点字“捏”,既指刘三做饼的动作,更指在行业中坚守诚信的行为。B.在班上讲述“饼子刘三”的故事,语调要平缓自然,突出手艺好、受欢迎这一重点。C.【乙】中画线句有语病,应将“提高”改为“加强”,或在“管理”后加“水平”。D.从【乙】中可以看出,记者可能就如何共建“诚信之城”,采访了各部门的负责人。5.从【甲】【乙】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两条打造“诚信之城”的举措。(4 分)二(44 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611 题。(18 分)【甲】庭梅咏(唐

6、)张九龄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注】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时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那奈,怎奈。尚尔还是那样。【乙】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与展成书(清)汤传楹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当斋无事,静对忘言。或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每当惠风东来,飘拂襟袖,拒其清芬,宛然如见故人。今虽飞琼碎玉,点点青苔

7、,然片光孤影,犹仿佛荀令风流,缭绕左右耳。倘罗浮主人能乘兴而来,巡簷一索,便可吟“楚些”,共招落梅魂也。【注】挹(y)舀。荀令东汉荀彧(y),亦泛指风雅之士。罗浮代指梅花。簷(yn)屋檐。楚些(su)招魂歌。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诗首联以问句开头,表达对梅花早报春讯的赞叹,突兀而起,令人警醒。B.【甲】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衬托手法状物抒怀,含蓄深沉,引人深思。C.【乙】文写景俯仰结合,动静相衬,呈现了高山流水之秀美、竹木山石之绚丽。D.【丙】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自然流畅,颇有音韵美。7.请结合诗句内容,为【甲】诗“更怜花蒂弱”一句中的“怜”字

8、,选择合适的义项并阐述理由。(3 分)怜哀怜,同情爱,喜爱。8.请用“/”标出【丙】文中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断 2 处)(2 分)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9.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晓雾将歇()(2)夕日欲颓()(3)惠风东来()(4)宛然如见故人()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或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译文11.品读【乙】【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别说说其中有哪些言外之意。(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5 题。(12 分)我的母亲(节选)邹韬奋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我大概有了五六岁

9、,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善诱的良师。我六岁的时候,开始读三

10、字经。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嗡嘘嘘池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

11、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都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工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从怅里望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想出一个借口,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一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

12、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

13、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注】邹韬奋(18951944 年),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2.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以母亲为对象,摄下了几个感人至深的镜头。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 分)1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3 分)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14.第段划线句中,母亲为何“勉强说着“打得好!”呢?请说你的理解。(3 分)15.请仔细阅读本文第段,并与课文回忆我的母亲的选段对比,探究这两段文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3 分

1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 1620 题。(14 分)材料一除了红军主力以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螺丁和邢的背上带走,组成一支奇特的队伍。随

15、着征途的拉长,这些负担大部分都得在中途扔掉。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的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材料二与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相比,最大的威胁还是缺粮。一旦进入松潘大草地,几乎所有的死亡和消耗都与无法得到补充有关。尽管事先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官兵筹集和携带至少可以支持一周左右的粮食,但实际能够筹到的粮食十分有限。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也断粮了。开始的时候

16、还可以用野菜充饥,很快就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彭德怀命令他的老饲养员把连同他的坐骑在内的六头牲口全部杀掉。老饲养员急得直落泪,因为他知道彭德怀对他那头大黑骡子感情很深,平时无论他心情多么不好,只要看见大黑骡子,脸上就有了笑容。为了这个,老饲养员经常和大黑骡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干粮。大黑骡子在彭德怀面前十分温顺,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毫无畏惧。部队过湘江的时候。不少不会游泳的战士都是拉着它的尾巴才死里逃生的。它在那条被敌机狂轰滥炸的大江中游了好几个来回。平时行军的时候,它不是驮器材,就是驮伤员。部队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它的背上不但有沉重的行李,还有几个走不动的战士,尾巴上还拖着两个小红军。当时老饲养员万分心

17、疼,生怕大黑骡子会累死。彭德怀的命令下达之后,老饲养员和警卫员都不愿意去执行。彭德怀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干部带上了名叫印荣辉的战士。印荣辉后来回忆说,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开枪。【A】彭德怀又着腰站在远处喊“开枪!立即开枪!”最后,那位干部开枪了,用机枪扫。五头牲口倒下了,可那头大黑骡子依然安静地站着。他是个老兵,根本不害怕枪声。【B】老饲养员扑上去,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喊把他留下!把他留下!”彭德怀走过去,低声说“同志,人比牲口重要。”然后,他看了那个干部一眼,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很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趴在它身上失声痛哭,就是不让人对它动刀。彭德怀转身走了,看得

18、出来,他不忍心回头。彭德怀自己不吃,也不允许军团部的人吃。包括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的肉全部给部队送去了。彭德怀还特别嘱咐,好肉要分给战士,特别是伤员和病员。干部们要分,就分一点下水和杂碎。老红军印荣辉说“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的命。”(节选自王树增长征第十四章,人民文学出版社)材料三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

19、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两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的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

20、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6.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A.材料一中,加点词语“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交代了消息的准确来源,体现了纪实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B.材料一中,划波浪线中的信号,指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到那时,苏区农民就会把埋下的东西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C.材料二中,在叙述中,作者将代词“它”改成了“他”,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特殊战士的敬意,也表达了老饲养员对大

21、黑骡子的深情。D.材料三中,作者认为红军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地区的重要性。17.请结合材料二中划线的【A】句或【B】句,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 分)“(纪实作品的)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18.材料二突出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红军的许多领导人都有这样的品质,请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再举一例。(3 分)19.请结合材料三,简述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 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20.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至少三点)。(3 分)三(33 分)21.写作(书写 3 分,作文 30 分)本学期我们认识了一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同寻常的人 藤野先生虽穿着不拘小节,却能细心为我修改讲义纠正错图;朱德母亲虽自己节衣缩食,却去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人;居里夫妇虽研究条件简陋,却坚韧执着于探寻镭的存在请以“他(她)就是这样不同寻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 600 以上。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南京市鼓楼区2022-2023八年级初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答案.pdf)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