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明明德明明德”简释简释 明明德明明德”三字三字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第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
2、善这个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 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他不单,他不单纯是一个学问,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纯是一个学问,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德,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朱熹的解释:朱熹的解释:“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本来就有,明德叫做,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昧”(虚灵不(虚灵不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
3、灵性、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人之初,性本善,因被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哪里的!所以我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哪里的!所以我们的学习就是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也!也!”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
4、良知。张居正直解:张居正直解:“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体。”(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道,在明明德。王阳明解:王阳明解:“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
5、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6、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明德。蕅益大师解:蕅益大师解:“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进一步: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进一步
7、: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善是最后的佛境界。)善是最后的佛境界。)“物欲所蔽物欲所蔽”“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朱熹四书集注解:朱熹四书集注解:把把“亲民亲民”当做当做“新民新民”来讲:来讲:“新者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也。”新是革新,把旧的去掉,就是革新是革新,把旧的去掉,就是革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习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习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自性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首先要自,自性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
8、首先要自己革除旧习,要自新,这就是己革除旧习,要自新,这就是“自明其自明其明德明德”的意思。的意思。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亲民。亲字,当做新字,是鼓舞亲民。亲字,当做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人,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人,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舞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舞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明德。譬如衣服涴(音卧,意污)了,明德。譬如衣服涴(音卧,意污)了,洗的重新一般,这才是有用之学,所以洗的重新一般,这
9、才是有用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新民。大学之道,在新民。”王阳明解:王阳明解:“亲民亲民”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教化民众,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教化民众,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修己修己”便是明明徳便是明明徳,“安百姓安百姓”便是亲民。便是亲民。王阳明曰:王阳明曰:作新民作新民之之新新,是自新之民,与,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在新民之之新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不同。此岂足为据?作作字却与字却与亲亲字相对字相对。然非。然非亲亲字义。如云字义。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如保
10、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之类,皆是亲亲字义。字义。亲民亲民犹孟子犹孟子亲亲仁民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修己便是便是明明德明明德。安百姓安百姓便是便是亲民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蕅益大师解:蕅益大师解:“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名为亲民。”家国天下,芸芸黎庶,森罗万品,皆是家国天下,芸芸黎庶,森罗万品,皆是吾人明德自性中物。故众生有病,我亦吾
11、人明德自性中物。故众生有病,我亦有病,万方有罪,在我一人。有病,万方有罪,在我一人。自觉觉他,自觉是自明其明德,觉他就自觉觉他,自觉是自明其明德,觉他就是亲民!是亲民!朱熹:自度朱熹:自度 阳明:度他阳明:度他 朱熹解:朱熹解:“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止”当当“必至必至”、“不迁不迁”之意,就之意,就是必须达到;是必须达到;“于于”为虚词,为虚词,“至善至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尽善尽美的“尽善尽善”之意。之意。“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言明明德
12、、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领也。”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家
13、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王阳明解:王阳明解:“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
14、于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
15、,是之谓大人之学。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吾人意欲探究万事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知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骗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
16、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骗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蕅益大师解:蕅益大师解:“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至善,乃是究竟圆满之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至善,乃是究竟圆满之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觉是明德,觉他是亲民,觉行圆满是止于至自觉是明德,觉他是亲民,觉行圆满是止于至善。善。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细讲大学钟茂森 大学解读徐醒民 大学章句朱熹(宋)大学直解张居正(明)大学问王阳明(明)注:讲义内容均参考以上书目及古圣先贤的讲义,有谬误处还请方家指正,读者见谅!谢谢!共勉!(网友万壑松(4589 3041)免费提供)乙未年 2015-06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