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一课时)说课,南京外国语学校 许亮亮,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设计理念,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教学中师生、生生的网状互动,设计理念,说课流程,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调查,知识储备,省重点中学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互动合作和实验探究能力。,由于立体几何知识了解较少,理解甲烷的空间立体构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甲烷取代反应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知道甲烷的组成、可燃性,能描述其成键方式,正确书写其电子式、结构式。,能力水平,认知瓶颈,四、目标确定,教学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2、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及取代反应,四、目标确定,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搭建模型,深入理解甲烷的立体构型。,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方法,并总结探究结论。,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能源危机及可燃冰的利用瓶颈,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已知知识,未知知识,巧设引导材料 建立知识联系,环节1,环节2,环节3,环节4,五、过程阐释,五、过程阐释 环节1 感受甲烷稳定性,柴草,煤,液化气,天然气,问题1:天然气作为燃料,利用了甲烷的哪些性质?,问题2:天然气通过几千公里的管道从西部运送到东部,体现了天然气的哪些性质?,设计
3、目的:完成学习新知前的“热身”; 以化学的专业视角解读生活中的情境。,西气东输,五、过程阐释 环节1 感受甲烷稳定性,问题3:如何用实验验证甲烷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 选择什么试剂来验证呢?,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甲烷稳定性的感知更清晰,也为下节课乙烯稳定性的讨论做铺垫。,实验探究:,五、过程阐释 环节2 解释甲烷稳定性,提出问题,猜想,活动探究,交流评价,甲烷有着怎样的结构呢?,平面?还是其他空间构型呢?,设计目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设置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并通过动手实践,真实再现科学探究和推理过程。,橡皮泥、火柴制作甲烷模型,回忆旧知,五、过程阐释 环节2 解释甲烷稳定性,荷
4、兰物理化学家 范霍夫,荷兰化学家范霍夫提出甲烷正四面体假说,这标志着立体化学诞生。,设计目的:通过化学史还原科学家对知识的动态认知过程,让学生回归科学逻辑推演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增强了大胆猜想的信心。,五、过程阐释 环节3 甲烷的取代反应,将收集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1:4)的试管用黑塑料袋包好,距离收集有甲烷和氯气的另一试管15cm处,点燃镁条,照射试管,实验条件控制1:,实验条件控制2:,分别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两管口检验,实验测试:,实验1:无明显现象,实验2:黄绿色消失,管壁有油状液滴,管内产生白雾且液面上升,试纸变红,CH3Cl,CH2Cl2,CHCl3,CCl4,有机化
5、学重要反应类型:取代反应,甲烷光照取代时除了生成一氯甲烷,还有其他产物吗?,启发学生从绿色化学和工业化生产等角度对课本实验做出评价和改进。,设计目的:通过以改进的课本实验为载体,设置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互动探究的积极性;并通过对探究方案和具体操作的评价分析,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综合素养。,实验反思,五、过程阐释 环节4 甲烷的开采利用,问题:制约可燃冰开发利用的瓶颈是什么呢?,课后作业:小组形式查阅资料,以可燃冰的应用前景、可燃冰的开采方法、可燃冰的开采瓶颈等为题,撰写调查报告,下节课汇报交流。,国家能源局网站2014年1月8日发布的消息称,目前我国的页岩气产量已超过200万立方米/天。 ,板书设计,1. 甲烷的稳定性。 2. 甲烷的立体构型。 3. 甲烷的取代反应。 4. 甲烷的开发利用。,结构,性质,用途,六、反思总结,知识逻辑线,认知发展线,情境素材线,学生活动线,六、教学反思,驱动问题线,通过互动交流、实验探究、化学史回顾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结构决定性质形象化,性质决定用途具体化,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完成概念建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学记:大学之法,在禁于未发;当其可;陵节而施;相观而善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