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一、“教学案”的设计(一)、“教学案”的设计理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教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二)、“教学案”的设计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
2、,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操作易,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教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三种能力:一是教学设计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用好教材,精选开发素材,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难点
3、”,解“疑点”上下工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工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工夫。二是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是教学中的“导演”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的状态。(三)、“教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教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
4、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1、明确学习目标。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5、注意“教学和一”和学生有效学习。要达到上述常规要求,“教学案”的设计必须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情绪,诊断学生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
5、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四)、“教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教学案”的设计要经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提前进行个人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以学生为主考虑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和学的有效性。“教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教学案”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
6、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的基本设计内容。课前预习导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教学案”的课前预习从具体的内容入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
7、作性,体现引导学习目的的,如:1、通过预习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2、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内容、方法及其相关信息。3、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讨论解决。4、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实验的情况。课堂学习研讨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课
8、堂学习研讨一般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入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课堂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如: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想一想: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各是什么?能通过你经历过的事例进行说明吗?2、观察
9、课中xx 页插图,你一定会初步感知到其作用有:猜想:.3、根据以上的感知及猜想,请你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可设计表格进行说明):验证得出的结论为:。4、通过互相交流得出的结论为:。5、你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还有哪些同学支持上述结论?(大家互相交流,并让支持的同学展示 ,教师点评)等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策,及时归纳变成课内生成的教学内容)课内训练巩固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
10、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达标测试”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教学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例如:1、“同步训练”的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2)、变式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技能。(3)、拓展性训练,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2、“达标测试”的设计主要是自主评价和平行矫正:(1)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2)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3)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
11、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是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在“教学案”的“教后记”栏内,作学生学习后仍然还存在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五)、编写“教学案”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编写“教学案”
12、的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调整记录”、“教学后记”栏),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2、编写“教学案”的基本要求:(1)“教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2)“教学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3)“教学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教学案”应该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5)注意“教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6)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
13、教学案”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体上说,“教学案”的编写主要是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六)、“教学案”的编写过程这种备课 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备课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前通过对应备课年级学生期末检测试卷进行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疏通教材,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握知识体系;2、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教学案”草稿交给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教学案”后,提前三天将“教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 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
14、见将“教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教学案”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上课的前一天将“教学案”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教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5、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教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教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七)、“教学案”的特点优秀的“教学案”来自于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
15、,是可操作的、可达成的。具体特点如下:1、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2、将“集体备课”落实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3、一份好的“教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4、一份好的“教学案”,既能加速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能促进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5、一份好的“教学案”,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会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6、一份好的“教学案”,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公平竞争的余地。7、一份好的“教学案”,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
16、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在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二、“教学案”的使用(一)对学生使用“教学案”的要求:1、根据“教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教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教学案”时要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日后复习,学完一
17、课后,要在“教学案”的“学后记”栏写学习心得。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教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4、运用“教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尝试体验(自主性学习)交流感悟(发展性学习)收集知识信息预习基础知识提出问题质疑释疑交流讨论寻求结论力求突破(二)、对教师使用“讲学案”的要求: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教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教学案”(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2、用“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
18、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3、用“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4、用“教学案”进行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5、运用“教学案”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设计诱导(指导性教学)启发引导(合作性教学)设置问题情景编
19、发教学案设疑导学辩疑解难启发、引导、发现、点拨引导迁移鼓励创新三、“教学案”的应用,体现了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是人本思想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反对过去以“教”、以“书”为中心的教学传统,大张旗鼓地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将“学”提到了比“教”更重要的地位。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创设良好情境、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指向、促进建构新知、指导学习反馈等,概括地说,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核心是以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能较好地践行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案”,把学生的
20、“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案”的导引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教学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不就是真正的“有效”吗?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