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 恨(zng) 调 剂(tio) 载 重(zi) B.陡峭 (qio) 汲 取(x) 天赋 (f) C.捉 摸(zu) 消融 (rn) 给 予(j) D.坠 地(zhu ) 嬉 闹(x) 默契 (q ) 解析 A 项,“载”应读“zi”。B 项,“汲”应读“j ”。C 项,“捉”应读“zhu”。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日前,一条耸人听闻 的新闻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山东警方破获价值 5.7 亿元的非法疫苗案。 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
2、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各类辞 书)指教的,绝无仅有 。 这两个人,一边一个在办公桌边对峙着,李东云似笑非笑地看着对方,因为主任已 经从盛气凌人 转为无可奈何了。 他立志进入艺术的殿堂学习,却因为文化课不好,连续四年高考都一落千丈 。直到 2016 年第五次高考才如愿以偿。 一段“樱桃有毒”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让不少的市民疑虑重重。但专家指出, 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了。 有时我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过于强调自己的伟大,殊不知伟人也不是十全 十美 的。 A. B. C. D. 解析“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夸大或捏造事实,第句应用“骇人听闻”。 “绝无仅有”指极其少
3、有,而并非没有,不符合第句句意。“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 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第句中应用“名落孙山”。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增加了大气中的 光化学氧化剂,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多。 - 2 - B.西湖清趣图描绘了南宋时期的西湖人文景观,钩沉出完整的南宋西湖全貌,该 图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 C.三联书店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天试运营后,三联韬奋书店将于 4 月 18 日正式成为 24 小时不打烊的京城首家书店。 D.专家提醒,油桃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
4、农药, 所以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解析 A 项,“发病率”与“增多”搭配不当。C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式成为京城首家 24 小时不打烊的书店”。D 项,“应该洗净”与“较为安全”句式杂糅。 答案 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毋须怀疑,文化时空和心理时空, 。 它们往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心理是有文化沉积的心理, ,必然把它 所沉积的文化折射到时空视镜上。同样道理, ,它 在时空错杂里寻找意义对应点,也必然把它所经过的心理体验融合在时空视镜中。 然而在了解它们间的这些内在联系后,又有必要在形式
5、上把它们析而为二。 解析根据“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句可知第处应强调文化时空和心理时 空的关系。第处的句子形式应模仿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意义对应点”一句;第 处的内容对应“心理是有文化沉积的心理”。 参考答案并非两个截然分离的概念 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精神对应点 文化是经过心理体验的文化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 小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我没有什么经验,更没有什么研究,说不出什么精辟的话来。而谈东西方的文化 差异和交流,是门广泛而又深远的学问,不是随手摘来他人的只言片语,做做纸老虎 就可以糊弄过去的。所以即便是谈,也只是浅谈、泛泛而谈,或者说是以一个学生的 眼光和视角
6、来谈,然而小世界也会有大道理。 东西方的文化,有差异,也有交流。可以说,交流是找出差异的前提,差异同时也 促进了交流。这两者之间乍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确实是一根绳子的两头,密 不可分的。 说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概大部分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都会有种痛心 疾首的无奈之感。 15 世纪以前,文明的星火闪耀在东方,而中国则是举着这支星火的 遥遥领跑者。且放下古四大发明不说,延绵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的青花瓷 器营造了东方的传奇,像是一个被三棱镜色散后的阳光,变换着姿势畅游在东 - 3 - 方古老的土地上,于是,万物滋长,也都带着东方奇异的色彩。像是一支辽远的歌,低 音大提琴缓慢而又深情
7、地吟唱,接着小提琴优雅地飞扬出欢快的音符,一个个转音, 像一个个飞速旋转的光斑,那些阴郁的大片的云彩,用它蓝紫色模糊的边缘,勾勒了 一支曲子的界限。随后一切都化为了一阵阵让人撕心裂肺的隐秘的颤音。突然间, 东方的上空一片寂静,所有喧嚣的纯净的,都沉寂,成为时间舞池中永恒的一瞥。 是西方人支起了 15 世纪以后的天空,当工业革命的汽笛声在那里响起,上帝 说:“让理性去主宰世界。”于是,西方人用图纸、模型、实验和逻辑推理搭起了近代 科学的基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至今我们所沿用和崇尚的,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毕 生理想到小学生们所开始学习的知识,多多少少都不得不说是这种机械唯物论的相 关产物。 于是东西
8、方文化有了差异,这种差异不是被立即发现的,套用政治经济学的词, 叫作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洋人已经开始站在高处举着望远镜的时候,我们还关着 门在家里扬扬得意,捧着“地大物博”的小册子反复翻看,深怕被别人偷学了来,实则 已经被站在高处的人一览无余了。西方人善用理性的眼光去解剖世界,西方的科学 文化中钉子榔头的丁丁之声是它的主旋律,西方人的血液里流动着的是这种冷静的 蓝调的艺术。 文明之火从东方燃起,又在西方大放异彩。于是有人说西方的人就是要先进些, 是西方人支起了现代社会的支点,更有甚者,称东方艺术是懵懂的艺术,称东方文明 是野蛮的文明。这种嘈杂的论调就犹如一个人吃到第 7 个烧饼饱了之后否定先
9、前 吃的 6 个饼的作用那样滑稽可笑。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 们都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和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是有关系 的。我们不可以去否定一种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存在即合理。牛顿、道尔顿崛 起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不是因为西方骨子里比东方有什么优越性,而是在一个特定的 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社会制度下,同样的事物不见得可以发挥同样的 作用、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面所体现的不是哪种文明更优越,而是哪种文明能更 好地为人类前行的脚步铺路。如果把东方的文明比作一个充满感性的女性,那么西 方文明就是理性的男性,东方人重视的是精神上的忠孝道义,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 上
10、的快捷便利;东方人喜欢看事物的整体,西方人则喜欢化整为零;东方人更唯美些, 西方人更唯物些。这之间没有什么优与劣,只是发展的方向不同,适应的对象不同罢 了。我总觉得东方的文明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使其一个民族的发展显得那样的坎 坷艰辛。而西方的文明则恰恰相反,那是种毫不犹豫地大踏步地向前走的快步调,但 是,谁又能保证这种年轻的文明真的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引领世界创造一个 个炫目的辉煌呢? 幸而东西方文化有了交流,这种交流是从西方人拿着起子撬门开始的。然而不 管它是敲门也好撬门也罢,总之它打开了交流的大门。历史上的交流从来都是从弱 者的血和泪中开始的,我们打掉了牙往肚里咽,在泪眼婆娑中看到了东
11、西方文化的 差异,我们跪着,伛偻着背,再一点点地慢慢地站起来,从沉默到啜泣,从啜泣到大声地 咆哮,咆哮着,为了一种文明的兴衰而哭喊,为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而怒吼。站起来的, - 4 - 要挺直了背向前跑,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不正证明了这点吗?于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 开始关注东方,开始聚焦东方的文化,频频的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研讨会将两种文 明联系到了一起。虽然在这过程中有些西方人提出了反中国的恐慌论,世界之大,总 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但我想这是不必要的。 有差异,就要去交流,有了交流,才能更好地找出差异。 东西方文明是不同时间里 盛开的两朵奇葩。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多民族的共和体可以去独霸世界上的文明 之果,
12、我们只能说是去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东西方的文化应当交流与合作, 毕竟,将眼光放长远些,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只有将东西方的文化很好地融合,全世 界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舞出最优美的人类的赞歌。 (有删改) 5.作者认为东西方文明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解析结合相关内容回答。作者认为 15 世纪前文明的中心在东方,15 世纪之后,西方 文明又大放光彩,新时期,东方文明又再次崛起。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交流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东方文 明早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后来居上,新时期东方文明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标志, 再次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 6.“这种嘈
13、杂的论调就犹如一个人吃到第 7 个烧饼饱了之后否定先前吃的 6 个饼的 作用那样滑稽可笑”一句有什么含义?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离不开具体语境。作者在批评有些西方人认为东方文明是“野 蛮”文明的错误论调时运用了这一比喻,显然在于批评某些西方人的“忘本”。须知西 方文明是在接受了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正如萨顿所称的“东方是母亲”, 没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也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 参考答案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恰当地指出 了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也批评了某些西方人士的错误观点。 7.“历史上的交流从来都是从弱者的血和泪中开始的”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解
14、析理解句子应结合句中关键词,该句中重点理解“弱者的血和泪”的比喻义。联系 前后文语境可知,此处当比喻弱者遭受的欺凌和压迫。 参考答案“弱者的血和泪”比喻弱者遭受的欺凌和压迫。这句话说明历史上的文化 交流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而来。战争一方面使人们受到伤害,一方面也会带来经济 和文化的交流。 8.本文在说理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对作者说理有着怎样的 作用? - 5 - 解析本文说理十分形象生动,得益于作者运用大量比喻。 同时,说理又十分有力,得益 于多处对比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一是比喻。 如在谈到东西方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时候,将之比喻为“一根绳 子的两头”。 再如讲到有人怀疑东方
15、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时,作者用了吃第 7 个烧 饼和前 6 个烧饼的关系,打了比方。又如“文明的星火”“拿着起子撬门”等说法,都是 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易懂。 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15 世纪前后东西方文明程度的对比;第 5 段文字中的 大量对比:“如果把东方的文明比作一个充满感性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理性的 男性,东方人重视的是精神上的忠孝道义,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快捷便利;东方 人喜欢看事物的整体,西方人则喜欢化整为零;东方人更唯美些,西方人更唯物些”等 等。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理十分有力。 三、语言表达 9.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
16、主旨,不超过 25 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 立志图强、 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 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 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 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 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 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解析材料的主要观点,也是答题关键信息,包含两个信息
17、:一是虚心向西方学习,二是 不能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我们必须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 10.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 2016 年 9 月 4 日至 5 日在我国杭州举 办,这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下图是这次峰 会的标识,请根据构图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内涵,不超过 100 字。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徽标类。分析徽标的构成,要按照一定逻辑 顺序来写,不能漏掉信息。主要由拱桥、G20、2016、CHINA 和中国印组成。分析 徽标的寓意,可结合徽标的主题来谈,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 经济”,桥代表杭州的地域特点;桥寓意着连接、沟通、合作、共赢等;中国印代表中 国因素,体现中国的作用和意义;CHINA 代表与国际接轨,互联互通。 - 6 - 参考答案构图要素:标识用波浪形的线条描绘出桥形轮廓,辅以“G20、 2016、 CHINA” 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 内涵:桥形轮廓能让人联想到杭州的“西湖断桥”,代表举办地的地域特点;也寓意着 G20 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 国际社会合作之桥、 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图案 G20 中的“”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 CHINA 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