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 701 762,字太白,唐宗室,凉武昭王九世孙,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江油)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
2、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
3、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首句 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
4、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 融情入景 。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 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 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 三层意思 ,一 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 愁思 ,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 托之于明月 ; 二 是说惟有明月 分照两地 ,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 将愁心寄与 ,别无它法。通过诗人丰富的 想象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
5、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拟人 ),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 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 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闻 /王昌龄 /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 花 /落尽 /子规 /啼 , 闻道 /龙标 /过 /五 溪 。 我寄 /愁心 /与 /明月, 随 君 /直到 /夜 郎 /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