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6-考向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近年的考试情况看,论述类文本3题9分,全部是四选一的单选题,题型相对固定,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信息的筛选、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与推断三个方面上
2、。凸显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强调对文本说理性、逻辑性的分析和把握,这是一个突出特点。核心考点分层突破-7-抓住文体特征,拆解文本要素文章如一台机器,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技巧“组装”成文的。如果我们能把一篇文章“拆解”开来,悟透“组装”的技巧,一定能解决读不懂文本的问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尤其如此。核心考点分层突破-8-一、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9-二、论述类文本的拆解方法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分析论证思路与手法,捕捉文本关键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讲,读文的重点就是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和行文的逻辑思路,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基于此,文章的阅读可采用如下方法: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0-(一)
3、标1.标段落数目。文章共几段,要首先标明;重要段落,甚至要标到句。2.标关键句。论点句、分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段落中的其他重要语句,一边读,一边标画。3.标重要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其他如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等,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对比选项。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1-(二)理具体来说,读完每段理关系,读完全文理层次。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大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1.概括段落大意
4、的常见方式(1)寻找关键句子。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2-(2)依据关键词概括。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提示信息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2.梳理句间
5、关系要注意的关系类型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3-3.理清全文论述层次论述类文本的论述层次,一般体现在段落关系上,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可以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4-(三)辨“辨”就是辨析,是在标画、梳理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一种分析。要“辨”清如下两点:1.辨清叙议。论述类文本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叙述和议论。叙述是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着观点。分清叙议,就辨明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辨明方法。议论文
6、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在读后都要有初步的了解。哪段文字是证明哪一个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的,都需要有初步的认知。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5-读文读文示范示范 高考文本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
7、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6-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
8、,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7-“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
9、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8-读文支招 一、标1.标段落数目这篇文章共4段。在各段前分别用标出。2.标关键句论
10、点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分论点句:第一个分论点在第段,需要概括,即“新子学也应有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第二个分论点在文章的第段开头,即“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过渡句:“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等。核心考点分层突破-19-3.标重要词语全文论述的重要概念:如“诸子之学”“新子学”“照着讲”“接着讲”等。表文章层次结构的重要词语:如“狭义上”“广义上”“一般而言”“从更深的层次看”“同时”“在此意义上”“就此而言”“进而言之”。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词语:如第段中的“不限于”“至今”等,与第1题的A项密切
11、相关;第段中的“主要”“涉及”与第1题B项密切相关。诸如此类。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0-二、理1.逐层概括段意第段,在阐释诸子之学的源头的基础上,对诸子之学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第段,阐释了新时代诸子之学应具有的品格,并着重从“照着讲”的角度分析了诸子之学的研究及其意义。第段,阐释了新时代的诸子之学应具有“接着讲”的品格特点及其作用。第段,辩证分析了诸子之学“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辩证关系,指出“新子学”应追求的目标。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1-2.理清全文论述层次本文是一篇以历史视域为参照的关于“诸子之学”应具有怎样的学术品格的学术论文。文章呈现“层进式”的结构特点。核心考点
12、分层突破-22-三、辨1.辨清叙议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学术论文。文中找不出“叙”的内容,故不可能存在举例论证;文章是从正面论述新子学应具有的特点的,故不存在对比论证。2.辨明方法文章主要采用层进式的论证思路,由诸子之学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引出新子学应具有的两个品格,阐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3-真题试做真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
13、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D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4-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段结尾处:“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
14、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A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A项,没有运用对比论证,“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15、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B核心考点分层突破-27-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B项,是对第段“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的整合概括,与
16、文本内容相符。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相关语句为第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体系构建随堂演练-28-一二信息筛选题洞悉命题陷阱,学会多重比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质是基于信息筛选的阅读,大部分题目是在把握内容的前提下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因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设置上有相对固定的手段,设置了诸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错误类型。而切片分析、多重比对等解题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体系构建随
17、堂演练-29-一二一、洞悉命题手段与常设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题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进行一番改造,这种“改造”的方式概括起来说就是:“删(删减)”“添(添加)”“调(调换)”“改(改变)”“漏(遗漏)”“凑(拼凑)”。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改变了原文意思的,就有可能出现下面的错误类型。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0-一二1.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从而迷惑考生。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1-一二B项推断的前提是“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
18、化的标志”,筛选自选文第三段,符合选文意思,但该项第二句说的“青花瓷兴盛”,并不等于前提中的“时尚兴盛”,偷换概念,因此“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有误。B项为错误项,符合题目要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2-一二2.以偏概全有时命题人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进行干扰。主要有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3-一二以偏概全。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被遗忘权”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没有说“隐私权”,故“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是以偏概全。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4-一二3.张冠李戴命题人
19、将相关信息错置,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5-一二该项张冠李戴。原文“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而选项却说“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6-一二4.混淆因果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7-一二强加因果。原文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并没有说“个人信息选择性
20、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是“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原因。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8-一二5.曲解文意命题人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如:曲解文意。比对关系发现,选项的表述只是原文中“然而”前的一部分,没有把握整个复句的含意。体系构建随堂演练-39-一二6.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人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0-一二该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种观点不可信”的相关信息,原文只是说“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更”字说明谷鲁斯的观点也有可信之处。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1-一二7
21、.混淆时态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使已然和未然混乱。要重点关注的词语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2-一二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3-一二该项混淆时态。“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误,原文是“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4-一二8.主客颠倒就事物而言,有主体和客体;就事物变化发展的矛盾而言,有主要和次要;就原因而言,有主因和次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体”和“客体”、“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
22、置。如: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5-一二主客颠倒。“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6-一二二、用好信息切片和多重比对手法从命题手法可知,信息筛选题的选项一般是将文中多处信息进行组接拼凑,删减更改,归纳概括。解答此类题目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命题人“组装”的选项拆解开来,逐点比对。比对要注意从如下角度进行:比对词语看用词有无差异;比对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比对依据或结论看推理是否成立。具体如下: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7-一二比对角度 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8-一二例题(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
23、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体系构建随堂演练-49-一二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
24、,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A项信息区间)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0-一二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
25、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B项信息区间)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1-一二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C项信息区间)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
26、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D项信息区间)(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2-一二【思考角度】例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3-一二A项可以切分为两片,在文中涉及四句话。第一片涉及三句话。对比发现“城市空
27、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不当,原文是“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选项缺少了“具体转换”这一重要信息。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4-一二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相关信息的归纳概括。切片后对比发现:无论是“已发展的城市”还是“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都需要有制度弹性”说法正确。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5-一二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C项的第二片中存在是非颠倒的问题。原文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说成“需要一
28、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将“具体”偷换成“抽象”,意思正好说反了。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6-一二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 项信息相对单一,对应的信息区间也十分具体,不需要切片。比对可以发现,“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表述不当,原文表述的是“意义重大”,并未说这是“根本原因”。偷换概念。B 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7-一二即学即练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
29、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8-一二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
30、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体系构建随堂演练-59-一二唐代诗
31、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
32、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体系构建随堂演练-60-一二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体系构建随堂演练-61-一二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
33、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强调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B体系构建随堂演练-62-一二解析 A项,偷换概念,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项,曲解文意,“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原文是“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34、。-63-一二论证分析题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考试大纲要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从题目命制的情况看,涉及论点的把握,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方法、角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论述类文本观点的提出方式、文章结构层次安排的特点、常用的论证方法的了解,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一、准确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论据是文章立论的依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64-一二1.明确论
35、点常在的位置(1)看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议论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点明论题,一是点明论点。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论点。(2)看文章的开篇。好的文章往往开门见山、要言不烦、一语破的,开篇提出论点,从而引导读者把握全篇。(3)看文章的结尾。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且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得出结论,收束全篇。这个结论是作者归结出的中心论点。-65-一二(4)看文章的思路。有的文章开头部分属于引述论题,或者,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往往是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总结出论点的。这样的文章,需要把握每层的中心句,然后再找论点。大多
36、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一般开头的为提出论点,结尾处的是重申论点。-66-一二2.明确分析论据的方法(1)梳理筛选论据。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2)辨明作者观点。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使用,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3)分析逻辑关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
37、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还可能有因果联系,等等。-67-一二3.明确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1)论据在文中的位置。论据可以出现在论点之前,由此得出论点。过秦论一文中,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文章的最后,论据就出现在论点之前。论据一般在论点之后,以证明论点。六国论就是先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举例论证的。(2)论据的使用。论据可单独使用也可并列使用,有时也可对比使用。并列使用和对比使用有强调的作用。-68-一二读文读文示范示范 高考文本(2
38、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
39、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69-一二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70-一二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
40、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
41、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71-一二读文支招把握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全文共3段。从文后的标题看,谈论的中心是“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第段结尾,在分析了青花瓷和郑和下西洋的巧合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第段论述的重点是: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第段论述的重点是: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文章最后,以“可见”引领的句子,总结强调了中心论点。-72-一二例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42、,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73-一二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A项,“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说法错误,文章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不准确,文章第一段通过对青花瓷的崛起和郑和下西洋时间重叠的分析,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
43、硕果”。-74-一二二、辨明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重申观点。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递进式)、总分式四种。掌握了这几种论证结构模式,既可以用来分析全篇的整体布局,也可以用来梳理段落内部的思路层次。-75-一二1.并列式并列式论证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
44、列、分别论证。(1)并列分论点(2)并列论据-76-一二2.对照式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的作用。对照式有如下两种类型。(1)正反对比型: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采用先反面后正面的顺序,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破立结合型: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是为了
45、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77-一二3.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形式。(1)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形式。-78-一二4.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这种结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6、的顺序来展开论述,且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这类结构从整体看是总分,单就分的部分看是并列。论证时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写作中,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79-一二其基本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10种。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
47、、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3.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令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4.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80-一二5.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6.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7.归纳论证: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方法。8.演绎论证: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方法。9.假设论证: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
48、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假设论证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10.归谬论证:也叫引申论证,是由反面论点(观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驳论文。其方式是:先假定要反驳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顺理推导,引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原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而被推翻。-81-一二读文读文示范示范 高考文本(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a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
49、法的理由。b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c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d“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82-一二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
50、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83-一二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