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过秦论1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2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天下云集响应外连衡而斗诸侯却匈奴七百
2、余里履至尊而制六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序八州而朝同列囊括四海 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B/C/D/3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节选(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5、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荒、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六合,天
6、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B“崤函”此处指崤山和函谷关。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砺”指磨刀石。D荀子,名况,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秦孝公重用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乙文“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C乙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
7、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D乙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和谐,又变化流畅,反应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
8、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9、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9以下文段选自过秦论,划线句子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10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B后人
11、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表示轻而易举,在本文中该怎么理解?“西河”该怎么解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过秦论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之兵,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
12、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
13、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
14、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B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C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D群臣之不信/可
15、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C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没有精良的兵器,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等的辅佐之臣,也难以避
16、免秦败亡的结局。C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秦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秦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18填空。(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_,_,_。(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_”。(3)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
17、了“_,_”(过秦论)等系列行动。(4)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_,_,_。(5)过秦论“_,_”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6)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7)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_,_,_,_”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8)过秦论中,用“_,_,_”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9)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_,_,_,_”。(10)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_,_,_”能守
18、住华山。(1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1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13)伶官传序中,“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14)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的结论。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_。(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两句是:_,_。
19、(3)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3)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_。(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一句_,_。(3)贾谊过秦论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22补写出下
20、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_”一句从下水流写蜀道之难走,“_”一句通过写黄鹤难飞过,从侧面表现山势高险。(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3)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23补充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赢粮而景从古义:今义:胜(跟“输”相对);获利。(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指山东省。2
2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吞二周而亡诸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2)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至: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4)度:内立法度与陈涉度长絜大(5)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蒙故业,因遗策于今无会因(6)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致万乘之势25词类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26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试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1)秦孝公据崤
22、函之固(2)席卷天下(3)南取汉中(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5)宰割天下(6)蒙故业(7)率疲弊之卒(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27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28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为桂林、象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宽厚而爱人( )29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序八州而朝同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0苏轼的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不能自用其才”)。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1
23、词语积累因利乘便: 金城千里: 万世之业: 瓮牖绳枢:3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请分析这段话的作用。3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34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的行文思路。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35然秦以区区之地
24、,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本段是如何论证的?36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具备怎样的条件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7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及作用。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
25、收要害之郡。38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39文章意在指出秦之过失,却在文章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40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作者在此处使用了一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2结合文本内容,赏析下列语句。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43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南取百越之
26、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4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46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下列语句的作用: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47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
27、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48结合文本内容,赏析下列语句。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9赏析以下内容。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
28、伦制其兵。50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下列语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参考答案:1E【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A项,“御宇内”理解为“驾驭全中国”较贴切。翻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驾驭全中国);B项,“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翻
29、译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C项,“藩篱”应取比喻义。翻译为: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D项,“兵”应指“兵器”。应该翻译为: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故选E。2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
30、法归类正确的”,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斗: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履:名词作动词,走,登上;弱:形容词作动词,削弱;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囊:名词作状语,像用口袋一样;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绳子系。名词作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故选D。3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手法,把握各种修辞的特点,再结合所给句子分析。A、B、C三项是夸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拱手”形容秦
31、人夺取黄河以西土地地轻而易举,“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无亡矢遗镞之费”也是形容轻而易举,“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百万”“流血漂橹”展现战况之惨烈;D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是比喻,以“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故选D。4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然后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句式属于省略句的一项”。A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是省略句,“以为”应为“以之为”;B项,“此四君者,皆明智
32、而忠信”是判断句,“皆”意思是“都是”;C项,“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被动,“为”表被动;D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判断句,标志是“也”。故选A。5A6D7B8(1)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也没有过错了。【解析】【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十倍之地”和“百万之众”一
33、起作介词“以”的宾语,意思是“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宾语“百万之众”后要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矢”作“亡”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荀子,名况,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人。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件”。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内,外:名作状,对内,对外。务:致力。斗:使相斗。(2)博学:广泛的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通“智”,智慧
34、。【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
35、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甲)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
36、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过秦论节选(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
37、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38、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
39、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劝学9D10B11C12(1)(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象回声似的响应他,(很多人)背负着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3(1)轻而易举(2)黄河以西【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意思是“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
40、。”“秦孝公”是“据崤函之固”的主语,“据”为谓语动词,“崤函之固”为宾语,意思是“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君臣”共同作主语,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C两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结构一致,都是“意”的修饰语,三者之间应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命:命令”错误。“委命下吏”的意思是: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所以“命”的意思是“性命”。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长的叫敲,短的叫扑”错误,应该是短曰“敲(木杖)”,长曰“扑”。故选C。12本题
41、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句首添加主语“他们”;“斩”,砍;“为”,动词,当作,作为;“揭”,举起;“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背负;“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隳”,毁坏,崩毁;“为”,被,“为天下笑”,被动句;“何”,为什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既是宾语前置句,也是判断句,“仁义不施”应为“不施仁义”。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意思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所以“拱手”在这里是“轻而易举”的意思,古今意思相同。“西河”在文中的意思是“黄河以西”,今义是“河水的
42、西边”,古今异义。【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