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孟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2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ABCD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2、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
3、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4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5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6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4、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
5、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增加C填然鼓之之:代“鼓”D弃甲曳兵而走曳:拖,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B填然鼓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指道德品质高尚之人,是中国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C“王道”与
6、“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D“孝悌”属于中国古代孝文化,“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以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中,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但本文的论述却强调制民之产。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所推
7、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1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2)弃甲曳兵而走_(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1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
8、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4)申之以孝悌之义_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罟不入洿池( )范增数目项王( )不可胜数( )(2)发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芳发而幽香( )(3)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16句式积累(1)倒装句未之有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固定句式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或百步而后止,
9、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7古今异义河内凶( )邻国之民不加少( )请以战喻(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18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填然鼓之( )王无罪岁( )然而不王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19一词多义之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0一词多义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然然而不王者( )填然鼓之( )不以为然( )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 )野芳发而幽香(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B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C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做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_,_”的疑问。(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有“_,_;_,_;_,_”
11、。(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教育和道德对王道非常重要的句子是“_,_,_”。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来借三国时期孔明住屋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最后用圣人之言“_?”收束全篇,掷地有声。(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教育与孝悌的句子是:“_,_”。(3)苏轼的赤壁赋中,“_”一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及欲与神仙为伴的情怀,“_”一句表明了作者向往大江的无穷永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身处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容易,选择获取什么信息则变得困难。生活丰富多彩,精力稀缺宝贵,如果不是恰好对东周历史文化感兴趣或以学术为
12、业,()?既然来世间一遭,姑且多认识人、多见识事,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通过读孟子,你可以认识一个有抱负、有才华、有脾气的孟子。同时你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孟子的所思所想,虽已化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并不是_;以此作为一个切片加以展开,还可以探寻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为此,纯粹从体验的角度说,读孟子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探寻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从比较接近源头的典籍中或许能找到_。价值排序、制度传承、路径选择无疑包含在孟子所处时代的主题中。孟子时代的诸侯,或是开疆拓土,或是救亡图存。当孟子向诸侯强调施仁政、薄税敛时,在那些恐惧_或者汲汲于兼并天下的诸侯眼里,孟子无疑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13、的。但秦朝的短祚暗示了综合运用国家一切力量进行的“总体战”对于诸侯自身来说无异于_。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我们更是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确实代表了更健全的思想。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还有去读的理由吗B读孟子难道还需要理由吗C我们还能找到读孟子的理由吗D我们需要找到读孟子的理由吗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老调重弹千头万绪危在旦夕抱薪救火B老生常谈蛛丝马迹朝不保夕饮鸩止渴C老调重弹蛛丝马迹朝不保夕抱薪救火D老生常谈千头万绪危在旦夕饮鸩止渴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后,
14、在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中,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B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C而后,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我们更是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D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列国长时间的均衡史中,更是让我们一次次看到孟子的智慧。27梁惠王拿自己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28品味下列语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9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其“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15、30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自古至今,人们的观点不一。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31品味下列语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2品味下列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3品味下列语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4品味下列语句。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这番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36理解下列语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16、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7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深感忧虑?3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结尾一句有何作用?八、填空题39识记字音粟( )弃甲曳兵( )数罟( )( )洿池( )鱼鳖( )衣帛( )鸡豚( )狗彘( )庠序( )孝悌( )饿莩( )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C项,“孝,敬爱兄长;悌,孝
17、顺父母”说法错误。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所以,应该是“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故选C。【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
18、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2B【解析】
19、【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文章内容即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选出“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然后结合文章理解题干所给句子含义,跟进题目要求进行判断筛选,回答问题。本题题目信息筛选点为“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六个句子,可发现:是采取“不违农时”措施后的效果;是采取“数罟不入洿池”措施后的效果;是采取“斧斤以时入山林”措施后的效果。是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故选B。3B4A5C6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
20、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B项,“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敲鼓”。故选B。4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所谓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掌握一词多义,一是要掌握教材列出的附录,特别是新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二是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辨析一词多义的时候,要使用好四种方法:联想推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辨析词性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本题中,例句中“直不百步耳”的
21、“直”通“只”,可译作“只是、不过”。A项,“直”通“只”,可译作“只是”。B项,“直”通“值”,指炭的价格。C项,“直”:一直。D项,“直”:形容树木等不弯曲,笔直。故选A。5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中,例句“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是介词
22、,可译作“对”。A项,介词,可译作“到”。B项,介词,表比较,可译作“比”。C项,介词,可译作“对,对于”。D项,介词,表被动关系,可译作“被”。故选C。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探究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再阅读文章,简要梳理文章行文的层次,最后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找出理由,整理答案。本题中,“五十步笑百步”是指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数量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并没有本质
23、上的区别。孟子以此作喻,是在说明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移民种粟”皆非治国之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施仁治国才是治国之策。【点睛】文言文实词推断五法:一、语境分析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二、语法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三、联想印证法。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针对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不少成语中也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
24、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四、并列结构推断法。对于表并列关系的文言实词,可根据相邻字来推断其词义。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五、通假推断法。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
25、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6、。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7D8B9A10A11(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2)如果百姓死了,(君王)就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项,“河内凶”意思是“河内遇到荒年(饥荒)”,“凶”的意思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7、;B项,“邻国之民不加少”意思是“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加”的意思是“更”;C项,“填然鼓之”意思是“咚咚地敲响战鼓”,这里的“之”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故选D。8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焉”均为语气词,可不译;B项,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之:代词,代“荆轲”;C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
28、;D项,两个“然”均为代词,这样。故选B。9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寡人意指道德品质高尚之人,是中国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说法错误,“寡人”指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
29、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本文只体现了孟子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项,“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说法错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二者不矛盾;D项,“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说法错误,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
30、)中“谷”,粮食的统称;“胜”,尽;“是”,这;“民”,指老百姓;“养生”,供养活着的人。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丧死”,为死去的人办丧事,丧,动词为动用法,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憾”,遗憾,不满。(2)中“人”,指百姓;“则”,表转折,却;“岁”,指年成;“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年成不好;“是”,这;“是何异于”,固定句式,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誓天断发”,剪断头发,对天发誓;“兵”,兵器;“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
31、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
32、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
33、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12 (1)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2)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
34、移动。 (3)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意思是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凶”的古义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是凶恶。(2)“弃甲曳兵而走”意思是丢弃盔甲,倒拖着兵器逃跑。“走”的古义是跑,这里指逃跑;今义是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意思是这就会使百姓养活活着的人、送葬死者而毫无遗憾。“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13 (
35、1)“无”通“毋”,不要。 (2)“无”通“毋”,不要。 (3)“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通“途”,道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意思是“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无”通“毋”,不要。(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意思
36、是:“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意思是“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涂”通“途”,道路。14 判断句、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思是“只不过是跑了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37、。即:(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略了“五十步”,此句子是省略句;另外,“是亦走也”是判断句。(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句话是是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这种前置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形式。(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介词“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4)“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是“用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教导他们”,“申”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以孝悌之义”
38、构成【介+名】结构,即状语。将状语放到动宾结构之后,即为状语后置。【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15 几,若干; 密; 屡次,多次; 计算。 发射; 征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花)开。 尽; 胜利; 超过,胜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第一组考查“数”,意思有“几,若干”“密”“屡次,多次”“计算”。“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几口之家,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数”,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意思是“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捕鱼)”,“数”,密,细密;“范增数目项王”意思是“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