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盐和糖哪儿去了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盐和糖哪去了是苏教版科学 1 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的第三课, 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是水是什么样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玩转 小水轮一课通过制作并研究小水轮,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本课是对水的 特征的延伸,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1.观察比较盐、红糖、沙子放在水中的现象, 理解“溶解”的含义;2.用静置观察、过滤等方法比较盐、面粉在水中的 变化,认识到面粉很难溶解在水中;3.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不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基础认知-实验观察-生活拓展,深入理解 “溶解”的含义。 本课在课
2、标中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 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 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经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能够用感官 来认识和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溶解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水的特征性质, 学生对溶解的含义并不明确,因此本课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能够对“溶 解”的含义有着深度的剖析。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在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 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等方法得出结论的 意识。 2 科学态度: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盐、红糖、沙子各 1 份,水 3 杯,搅拌棒 3 根,学习单 1 份 分组材料二:面粉 2 份,水 2 杯,搅
4、拌棒 2 根 分组材料三:加了面粉的水 1 杯,盐水 1 杯,搅拌棒 2 根,过滤装置 2 个(一次性杯子上固定一块深色的棉布或滤纸) 演示材料:尝味棒 1 根,盐水 1 杯(可食用),红糖水 1 杯,搅拌棒 1 根,麻油少量,水 1 杯,搅拌棒 1 根,课件,板书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驴子背的盐和糖哪儿去了,并 出示课题。 观看动画,聚焦“溶解”这一话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揭示学生 的前概念。 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盐、红糖、沙子三种物质,引导学生预测:把这三
5、种物质放入水中, 会产生什么变化。 2.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3.指导学生把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 3 4.指导学生充分搅拌三个杯子里的混合物,观察。 5.指导学生将三个杯子里的物质静置 3 分钟,观察。 (学生将三个杯子中的现象画在记录单上) 6.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7.引导学生思考,盐和糖是否还在水中。 小结: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的方法,将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 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同学们通过实际观察,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引导学生思考,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2
6、.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 3.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引 4.指导学生观察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进行每一步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将看到的现象画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设计意图:图: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 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1.播放视频,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 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 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 七、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盐和糖哪儿去了 能溶解溶解 盐、糖 水 不能溶解 沙子、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