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句子默写1.默写(1)采菊东篱下,_。(饮酒(其五)(2)_?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3)一曲新词酒一杯,_。(浣溪沙)(4)_,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二、诗歌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春望的作者是唐朝的_(人名),诗中“家书”的意思是_。(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课内阅读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2、,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2)解释划线字七里之郭_委而去之_(3)翻译下面句子1/16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
3、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C.本文 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四、课外阅读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误认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日:“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幸至丞相府归我:_顾而谓曰: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心知非是,解以与之(3)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_(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_品质,表现了“马主”的_品质
4、。五、现代文阅读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2/16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
5、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
6、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
7、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
8、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
9、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3/16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1)阅读第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2)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作用是_(3)第段加点的“绝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第、段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军号声声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我
10、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擦完后,他就把钢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昧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
11、终也没有吹响。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4/16我第一个凑上前
12、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他生气地把手-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13、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1)从全文看,段的记叙顺序是_A顺叙B插叙C倒叙作用是_(2)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第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作用是_(4)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段采用 B 句。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
14、断,很响亮的。(5)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6)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六、综合性学习7.下面是一份对 200 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这个统计情况,完成下列各题。5/16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文学名著 26 13%武侠小说 30 15%时文杂志 32 16%卡通画 112 56%(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_(2)看了这一统计表,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七、作文8.题目:乐在其中提示和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内容,600 字左右。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6/16答案
15、解析部分一、句子默写1.【答案】(1)悠然见南山(2)日暮乡关何处是(3)去年天气旧亭台(4)东风不与周郎便【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乡”、“郎”的书写。故答案为:(1)悠然见南山(2)日暮乡关何处是(3)去年天气旧亭台(4)东风不与周郎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二、诗歌鉴赏2.【答案】(1)杜甫;家信(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
16、亲的情感。【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所以“家书”指的是家人书信。(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
17、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7/16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故答案为:杜甫;家信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
18、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附参考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三、课内阅读3.【答案】(1)儒家;亚圣(2)外城;放弃(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4)C
19、【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约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七里之郭”翻译为“方圆七里的外城”,“郭”意思是“外城”。“委而去之”翻译为“放弃城池逃跑了”,“委”意思是“放弃”。(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20、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中“域”意思是“限制”,“以”意思是“凭借”,“固”意思是8/16“巩固”,“威”意思是“威慑”。据此翻译即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章-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的是-段。故选 C。故答案为:(1)儒家;亚圣(2)外城;放弃(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4)C【点评】(1)此题考查
21、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
22、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
23、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9/16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
24、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四、课外阅读4.【答案】(1)还,归还;回头看(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3)想确认马是谁的(4)仁厚(或宽厚、宽容);诚实【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幸至丞相府归我”翻译为“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归”意思是“归还”。“顾而谓曰”翻译为“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顾”意思是“回头看”。(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
25、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句中“以”意思是“把”,“与”意思是“给”,“之”代词,指那个人。据此翻译即可。(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面对误认马的人,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意思是“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对方的回答是“一个多月”,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他这样做目的是想确认对方丢马的时间,进而确定马是谁的。(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章围绕马写了两个人的表现,卓茂虽然知道马不是对方的,但却送给了对方,表现了他的宽容。马主人也是一个好人,在找到自己的马
26、之后,信守诺言,将马还给了卓茂,可见他的诚信。故答案为:还,归还;回头看 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想确认马是谁的仁厚(或宽厚、宽容);诚实【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域民不以封疆10/16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中“域”意思是
27、“限制”,“以”意思是“凭借”,“固”意思是“巩固”,“威”意思是“威慑”。据此翻译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参考译文】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认作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问他:“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回答说:“一个多月时日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如果这不是您的马,
28、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去把马还给了卓茂。五、现代文阅读5.【答案】(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2)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3)不能。“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表明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多数是对称的,如果删掉,就变成全部是对称的了,不符合事实,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表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4)不能。段是并列关系,和第段是总分关系,它们依次对应了第段的四个讲究,所以不能换。【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29、文中两段写了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他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点。(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通过将苏州园林和我国的建筑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30、的特点。(3)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解词+说明的内容+删11/16去后不符合实际+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句中“绝大部分”意思是“大多数”,但也不排除有特殊的。去掉后就成了所有的,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中段落之间的关系。面对此类试题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考查的段落是否与前文的某个地方相照应;二是看考查的段落之间是否有某种顺序。文中段写的是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段写的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段写的是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段写的是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自然段
31、与段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互照应。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不能。“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表明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多数是对称的,如果删掉,就变成全部是对称的了,不符合事实,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表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不能。段是并列关系,和第段是总分关系,它们依次对应了第段的四个讲究,所以不能换。【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
32、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说明方法,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分析能力。词语或句子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
33、不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不合逻辑,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6.【答案】(1)B;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补充交代老人的情况。(2)小时候,不能体会老人的情感,以为是听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3)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对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12/16(4)因为 B 句把描摩军号声音的特征的内容独立出来,有强调的作用,充分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5)将周围几个老人与我进行对比,反衬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6)浅层:军号所发出的声音。深层: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解析】【分
34、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积蓄顺序。解答此类试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顺叙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倒叙即先写出事件的结局,然后再讲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插叙主要是在文章中插入一段,起补充说明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顺叙和倒叙是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插叙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来说。文章的段属于插叙,这一部分补充交代了老人的情况,他对军号很珍视,又通过老人之口交代了军号的来历,还交代了老人能听到军号声的原因。据此理解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小时候“我”“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35、”,因为确实也没有什么声音,但二十年后,在理解了老人的精神和军号的来历之后,“我”“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据此理解作答。(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于老人长期以来无人理解,而此时,看到有人理解了自己的情怀,所以“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激动和兴奋之情。(4)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揣摩。A 和 B 的不同之处在语序,B 句将“连续不断,很响亮的”独立出来
36、,这样写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军号的声音,其实也就是为了表现老人的品质和“我”对老人的理解。据此理解作答。(5)此题考查的文章的写作手法。通常用到的写作手法有:对比、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衬托等。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等句子写了周围老人的表现,这其实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我”对老人难能可贵的理解和尊重。(6)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通常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军号声声”的表层含义13/16就是指军号发出的声音,深层含义在文中我们可
37、以发现,文章表现了牺牲的战士的精神和老人对战友执着,始终如一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B;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补充交代老人的情况。小时候,不能体会老人的情感,以为是听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对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因为 B 句把描摩军号声音的特征的内容独立出来,有强调的作用,充分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将周围几个老人与我进行对比,反衬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浅层:军号所发出的声音。深层: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插叙的作用的
38、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分析作用应结合文意具体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
39、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人物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及主体,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情感活动。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这个题目,就意
40、味着这个标题有两重意义,甚至三重含义。首先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深层含义。六、综合性学习7.【答案】(1)大多数初中生课外喜欢看卡通画,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或大多数初中生课外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而喜欢看卡通画)。(2)示例:抽出一些课外时间,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14/16【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图表的分析探究。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标题,标题能有效地提供信息。然后审内容,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原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初中生中喜欢卡通画的占到了 56%,所以
41、说大部分人喜欢卡通画,而喜欢名著的人数却很少。据此理解作答。(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面对调查结果,我们应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初中生的阅读倾向于消遣、娱乐,而能提高文学素养的名著却被忽视。所以建议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来提。例如要多花时间阅读名著或阅读一些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的读物等。故答案为:大多数初中生课外喜欢看卡通画,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或大多数初中生课外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而喜欢看卡通画)。、示例:抽出一些课外时间,阅读一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图表探究结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要扣住表格主题,注意表格名称;二要纵横分析数据,看出变化,找到规律;三要抓住要点,提
42、炼主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即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看到题目后,首先在第一步结论的基础上,找到针对性,然后提出合理的、对症下药性质的建议。平时我们要多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七、作文8.【答案】【参考例文】乐在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微观世界,似乎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因为要坐一整天,但我却不那么认为,孔子说过:“乐在其中矣”。我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最初是从小学科学课上学来的。英国人罗伯特-胡克发明了显微镜,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胞,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由此开启。而让我对细胞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小升初暑假时的一部动漫工作细胞,这部动漫用拟人的方式再现了人体内
43、的各种细胞的工作,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T 细胞,肥大细胞等人体成员悉数登场,再现了人在各种环境下体内组织的工作。这让我对微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借来了一台显微镜,准备好载玻片,用刀在手指上划出一道口子,一滴鲜血滴了下来,我没感到多疼,学习新的知识让我感到兴奋。我迫不及待的把血滴移到载物台上,看到了我向往已久的人体细胞。在这里,最易见的就是不计其数的红细胞了,全是红色的,人的血液是红的就是因为它多。那么还有吗?我左右移动,却只能看到红细胞,等等,那个是?一个紫色的,比红细胞还小的 NK 细胞露了出来,这个 NK 细胞可是人体防卫的最终兵器淋巴细胞中最强的细胞,它的名字来源于它的英文 Na
44、tureKillcell,叫自然杀伤细胞,因为其他细胞都只会发现抗原后才攻击,而它则会主动攻击,正因为这个特性,它对于杀灭肿瘤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听说了它这么多,可是第一次见到它的15/16本尊呢!原来它才这么一点,就可以杀灭大它几倍的细菌,人体真是奇妙!我手上的伤好像结痂了,这可是难得一见,我心一横,把痂揭了下来,这个残忍的实验一个上午,我就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不亦乐乎。虽然有些疼,但为了科学而献身,乐亦在其中矣!【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乐在其中”作为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主观体验,首先确保了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从命题角度来说,比较容易成文,也便于写出真情实感。再则,这道题基本上没有
45、审题障碍,让我们有广阔的自由空间。文章重点突出一个“乐”字,“乐在其中”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如,读书,就要写喜欢读书,并在读书中获得乐趣。当然其他的还有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学习而感到快乐,比赛让自己感到快乐等等。因为“乐”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行文中要贯穿适当的心理描写。写事一定要具体生动,情节完整,主题突出。【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审题:既要审题目也要审提示和要求。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命题作文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仔细琢磨,找到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典型材料。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