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本班学生状况:一、本班学生状况: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 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 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 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 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 广角优化和总复习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 两位数的
2、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 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 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 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 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 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 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
3、了纵向和横向 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 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 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 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 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安排
4、了综合与实践 “1 亿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 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 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 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 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 点。 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5、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百万” “千万” “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认 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 要求用 “四舍五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 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 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 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
6、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 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 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册内容的重点、难点:四、本册内容的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
7、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具、学具:五、主要教具、学具: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 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 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 具。如:1多位数计数器、2多级数位顺序表、3计算器、4算盘、5用 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 分析法、综合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 基础上掌握概念、法则、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解答方法。 2、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切实周围, 也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3、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4、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掌握新的知识, 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