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课件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唐诗五首: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 黄鹤楼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二、说学情 八年
2、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他们对诗歌格律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读诗基本能够准确断句,但是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朗读中引导、训练。读懂本诗的字面意思不难,读出诗人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无奈、失落、惆怅的心境则需要借助典故和所描绘景物的深层含义细心揣摩。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三、说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
3、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四、说教学重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的具体画面,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采用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积淀;诗歌像蔚蓝的大海,她蕴积深厚而壮阔波澜。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
4、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唐诗五首中崔颢的黄鹤楼。(揭示课题)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2、创作背景:黄鹤楼: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本诗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
5、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3、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2.朗读诗歌(1)自读课文,掌握节奏,
6、读准字音。出示:崔颢(ho)千载(zi)萋萋(q)(2)读出节奏。(点生读,师指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听诗歌范读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4.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5.译文: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7、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板块三、再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2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
8、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3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
9、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5、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6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7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
10、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8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板块四、背诵全诗,梳理结构1.梳理结构提示:这首诗的前四句通过传说,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视角上由远及近,写景状物虚实结合,一唱三叹。后四句先描写了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最后两句抒情,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2.感悟写作特色提示:一是前两联用典,写鹤去楼空的虚景,第三联写眼前汉树芳草的实景,呈现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写黄鹤、白云、晴川、芳草,展现气象恢宏
11、、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全诗声调自然,体现音节分明的音乐美;四是融情于景,实现吊古怀乡的情感美。3.依据上面梳理出来的结构背诵这首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板块五、课堂总结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板块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
12、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仍有遗憾。不足之处: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2.在课堂实际,老师的提问有些零散,以至于显得有些乱。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