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2853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名词解释 1. 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 cholera sicca (干性霍乱):爆发型或中毒型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 进入中毒性休克而亡 3.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由 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 呼吸道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为主 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4. Relapse: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以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 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Recrudescence:再燃

2、,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 正常的缓解阶段, 有余钱富裕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 初发病 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5.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多种病原引起,腹泻开始后 12 周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1.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2.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 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

3、.隔离期: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D Danesanes 颗粒:颗粒:即完整的 HBV 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 DNA、DNA 聚合酶、核 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5.易感者: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6.HFRS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7.窗口期(乙肝、艾滋病) :窗口期(乙肝、艾滋病) :是指人体感染 HIV 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 HIV 抗体的这段时间。 2 2. .感染: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

4、体和人体之间相互适应或相互斗争的过程。 3.3.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是指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防御功能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病原体,或自然存在 的隐匿病原体就会致病的情况。 4.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 体征, 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5.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数量较多、毒力强而机体防御能力弱,导致病原体继续繁 殖, 6.6.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长期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既不被机体所清除,又不引起 显性感染,

5、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会导致显性感染。 7.7.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但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8.8.传染性: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 9.9.传染期: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 1111.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将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病原体排出体外传染其他个体的人和动物。 12.1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313. .易感者: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1414. .潜伏期:潜伏期: 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

6、始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期, 对传染病诊断和检疫具有重要意义。 1515. .前驱期:前驱期:指从起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此期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且起 病急骤者无此期。 1616. .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指绝大多数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此时病情达到顶峰。 17.17.恢复期:恢复期:指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1 18.8.隔离期: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19.19.复发: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 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7、 20.20.再燃再燃: :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2 21.1.后遗症后遗症 :指恢复期结束后,疾病期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缺损和障碍仍长期未恢复正常者。 25.25.血清转换:血清转换:指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中,HBeAg 消失而抗 HBe 产生。 26.26.伴随免疫:伴随免疫:指感染源持续存在时对再感染产生的抵抗力,主要指抗寄生虫免疫。人感染血吸虫 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 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29.SARS29.SARS:是一种因感染 SARS 相关冠状病毒而

8、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 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 31.3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 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 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31.31.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 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 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

9、绿脓杆菌等。 2 2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 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 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其中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才 称为传染病。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 3 感染感染 (infection)(infection) 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 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 4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sub

10、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侵 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 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 5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 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 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 小部分(“冰山一角”) 。 6 6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c

11、arrier (carrier state) state)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 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 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 7 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 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 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 伏起

12、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 8 传染源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source of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动物。 9 9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route of transmission) )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

13、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 播途径。包括: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 液传播 1111 潜伏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212 前驱期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 通常是非特异性 。 1313 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14、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 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等。 1414 恢复期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convalescent period) 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1717 后遗症后遗症 (sequela)(sequela)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 复正常的情形。 1818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ul hepatitisvirul hepatitis)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 组传染病。 2020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

15、phalitisepidemic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脑实质炎 症为主要表现的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临床上以突以然起病,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可遗留后遗症。 2222 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ep(epidemic typhus) idemic typhus)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人虱为 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为主要特征。 2323 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endemic typ

16、hus)又称鼠型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 状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2424 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 由恙虫病东方 体引起的急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本病传给人。临床特 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eschar)或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为特 征。 2525 伤寒(伤寒(Typhoid FeverTyph

17、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 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626 霍乱(霍乱(cholera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 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 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 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2727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

18、sentery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 侵袭性大肠杆菌等) 引起的痢疾样疾病。 狭义: 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 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 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282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的急性化脓性脑

19、膜炎。致病菌由呼吸道侵入,再经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 髓膜。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 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可危及生命。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多见于冬春季,儿童 发病率高。 2929 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eptic shock)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 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 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 作用于机体器官、 系统, 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 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

20、征。 3030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 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极大部分地区有本病存在和 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而感染钩体。主要表现有急 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明显的肝, 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3131 赫氏反应(赫氏反应(JarischJarisch- -HerxheimerHerxheimer)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 1/2 4 小时

21、发生,突起畏寒、寒战、高热,甚至超高热,持续 1/21 小时,继后大汗,发热骤 退,重者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反应之后病情恢复较快。但一部分病人在此反应之后,病情 加重,促发肺弥漫性出血。其机理可能与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有关。发生后尽快应用镇 静剂和激素。 3232 阿米巴病(阿米巴病(amebiasisam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按其寄生的部位 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由于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阿米巴病在我 国大部分地区已较少见。但并未绝迹。 3333 疟疾疟疾(Malaria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

22、疟原虫先侵入肝 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和继致 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律,病情重,并可 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3434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 能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 要有五种,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 、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日本血 吸虫(S.Japonicum) 、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 。 3535日本血吸虫病日本

23、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病人有 发热、 腹泻和脓血便, 肝肿大与压痛,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和腹水。 3636 囊尾蚴病(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cysticercosis)又称囊虫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 (囊尾蚴)寄生人体各组织器官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皮

24、下组织、肌肉、脑、 眼、心脏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其中以侵犯脑部最 为严重。 3737 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 HAARTHAART(Highly Highly Active Active AnAntiretroviral tiretroviral TherapyTherapy)合理而 高效的联合用药被称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就是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即两种核苷 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 AZT 和 3TC,联合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等。 3838 斑疹伤寒结节斑疹伤寒结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典型病理病变为斑疹伤寒结节,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 性血管炎及其周围的炎性

25、细胞浸润而形成的立克次体肉芽肿, 可遍及全身。 多见于皮肤、 心肌、脑、脑膜、肺、肾、肾上腺、睾丸等。 二、填空 1. 传染病预防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病原体的致病力:数量、侵袭力、毒力、变异性 3. 流感治疗的两类药物及代表:离子通道 M2 阻滞剂(金刚烷胺)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 司他韦) 4. 钩体病的临床分型:流感伤寒性,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5. 暴脑休克型的首选抗病原药物: 6.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4 空) 7.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蚤,经皮肤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 8. 囊尾蚴病体内寄生阶段,传染源,常见寄生部位:幼虫(囊尾蚴) ,猪

26、带绦虫病患者, 脑、眼、皮下组织或肌肉 9. 白细胞升高的病毒感染疾病(3 空) :乙型脑炎病毒、 10. AIDS 病临床表现常常累及的系统和器官(5 空) 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甲、乙乙、丙丙、丁丁、戊戊 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 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炎肝硬化五型;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血液传播、 性传播性传播 、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等; 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 分为轻轻、 中中、重重三度。 2.HFRS 的“三大主征”指的

27、是休克休克、出血出血、肾损害肾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恢复期;“三红”征指面红面红、颈红颈红和胸红胸红;“三痛”征指头痛头痛、腰痛腰痛、眼眶眼眶 痛痛 ;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母婴母婴 传播传播和虫媒传播虫媒传播等; 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移行期、 多尿早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多尿后期 三期。 3.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病原体病原体、 传染性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 除 “四害” 是

28、指除哪 “四 害”苍蝇苍蝇、蚊子蚊子、老鼠老鼠、蟑螂蟑螂;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主动免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两种。 4 多数传染病可分为如下几期:潜伏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恢复期;确定某一传染 病的检疫期限是依据该病的潜伏期潜伏期 ;而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又是依据 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 5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共有三类 37 种,其中甲类 2 2 种种、乙类 2525 种种、丙类 1010 种种. .应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为 鼠疫、霍乱鼠疫、霍乱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质炎、肺炭疽肺炭疽 和 SARSSARS。

29、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求城镇在 2 2 小时内上报疫情,农村不超过 6 6 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时限不超过 24 24 小时。 6.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雌性按蚊叮咬雌性按蚊叮咬 ,好发季节是 夏季夏季 。在其治疗中,用于控制症状 发作的主要药物是 氯喹和青蒿素氯喹和青蒿素;用于防止复发的药物是 伯氨喹伯氨喹 。 7. AIDS(艾滋病)临床上分为急性感染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PGLPGL、AIDSAIDS 四期。 8.流脑的好发季节为 冬春季节冬春季节;其主要传染源为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带菌者和流脑患者 ;传播途径为飞沫经呼 吸道传播 ;主要病变部位为蛛网膜与软

30、脑膜之间的腔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乙脑的好发季节为 夏秋季夏秋季 ;其 主要传染源为 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猪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猪 ;传播途径为 三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 其主要致死原因是 呼吸衰呼吸衰 竭竭 ;治疗关键是把好三关即 高热高热、抽搐抽搐、呼吸衰竭呼吸衰竭。 10.伤寒的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出血、肠穿孔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其中最常见的 并发症为 肠出血肠出血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 肠穿孔肠穿孔,其确诊依据为 腹膜刺激征腹膜刺激征 , 伤寒玫瑰疹常常 出现在病程的第 7 71414 天,传染性最强的是第 2 24 4 周,血培养在病程

31、的 1212 周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高于血培养,粪便培养在 3434 周周阳性率最高。 13.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为 钉螺钉螺 ,血吸虫疫水指水体里带有尾蚴尾蚴 ,日本血吸虫病的传 播所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带虫卵的粪便入水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钉螺的存在、孽生钉螺的存在、孽生、 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其病变好 发部位是 肝脏 和 消化道 ,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由 虫卵 引起。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上分 为巨脾型巨脾型、腹水型腹水型、侏儒型侏儒型等三型,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吡喹酮吡喹酮 。 14发热第一日出疹的疾病是 水痘 ;第四日出疹的疾病是 麻疹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Koplic 斑,

32、其传染源为 麻疹患者 ,主要传播径为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典型病例分 前驱期、 出疹期 、 恢复期 三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肺炎。 15 急性菌痢分为 普通型普通型 、 轻型轻型、 重型重型 三型,最凶险的是 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菌痢 型;慢性菌 痢是指菌痢的病程超过 2 2 个月以上个月以上。 16典型霍乱(II 号病)分为泻吐期泻吐期、脱水期脱水期和恢复及反应期恢复及反应期三期,其治疗的关键是补液补液; 凡是与霍乱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 5 5 天;而与 SARS 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 14 14 天。 17.典型狂犬病分为三期即前驱期前驱期、兴奋期兴奋期和麻痹期麻痹期。 19.2007

33、年艾滋病的防治主题为 遏制艾滋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履行承诺。 20.新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2004.12.12004.12.1 ,其中规定日本血吸虫病属于 乙乙 类 的传染病,其特效治疗药物是 吡喹酮吡喹酮 。 三、单选题 1. 下列哪种在血液中查不到病原体 toxemia 2. 疟原虫检查 厚血涂片 3. 霍乱的特点 无腹痛、无发热、米泔水样便 4. 乙脑抽搐不应该的治疗(抽搐用苯巴比妥) 5. AIDS 病期 CD4+细胞数 四、多选题 1.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 2. 狂犬病伤口处理 3. 流脑(戈兰阴性双球菌、分 13 群、可以在健康人鼻咽部) 4. 隔离时间长短取决于什么 (答

34、案是潜伏期长短及病原体清除时间) 5.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方式 五、简答题 1. HFRS 的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 乙脑的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起病,10 岁以下儿童多见 (2)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增高,CSF 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清学 IgM 抗 体 3. 食物中毒的两型,常见致病菌,临床表现 1. 1. 简述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简述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1)急性黄疸型肝炎:血清胆红素17.1um

35、mol/L,尿胆红素阳性,有黄疸前期、黄疸期和 恢复期三期,病程不超过 6 个月;应隔离,卧床休息和抗病毒治疗。 (2)急性重型肝炎:高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胆酶分离,肝进行性 缩小,出血倾向;应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并发症,肝移植。 2. HBV2. HBV 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意义: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意义: (1)HBsAg 与抗 HBs:成人感染 HBV 后可出现 HBsAg 阳性,HBsAg 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 HBs 阳性表示对 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2)HBcAg 与抗 HBc:HBV 感染者几乎均可检出抗 HBc,

36、抗 HBc 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 发作。 (3)HBsAg 与抗 HBs:HBsAg 持续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抗 HBs 阳转后,病毒复 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3. 3. 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临床表现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临床表现. . 主要实验室检查主要实验室检查. .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蛋白质和 尿镜检发现管型; (2)低血压休克期: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3)少尿期:厌食、恶心、呕吐、肿胀和腹泻,常有顽固性呃逆并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 睡甚至昏迷、抽

37、搐; (4)多尿期:移行期:尿量增多,血尿素氮和肌酐上升,症状加重;多尿早期:尿量继续 增多,氮质血症仍未见改善,症状仍重;多尿后期:尿量超过 3000ml/d,并逐日增加,氮质 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 (5)恢复期:尿量逐步恢复到 2000ml/d 以下,精神状态、食欲基本恢复正常。一般 13 个月 体力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一流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病程第 2 天可出现尿蛋白,第 46 天尿蛋白可达到+,尿镜检可发 现管型和红细胞,部分患者尿中出现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2)免疫学检查:特

38、异性抗体检查,血清 IgM1:20 为阳性,IgG1:40 为阳性,双份血清滴度 4 倍上升有诊断价值。 4. 4. 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1)休克:休克:原发性休克: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下降,同时血液粘稠度上升和 DIC 的发生 使血循环淤滞,进一步降低了有效血容量;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电解 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2)出血:出血: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 DIC 所致的凝血机制异 常是主要原因。 (3)急性肾衰:急性肾衰:其原因包括肾血流不足,肾小球和肾小

39、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和肾间质水肿和出 血等。 5.5.列举列举 2 2 种以上由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并阐述其预防措施。 (种以上由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并阐述其预防措施。 (8 8 分)分) (1)举例:疟疾、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霍乱; (2)预防措施:加强媒介昆虫的消长情况监测;加强人类虫媒传播疾病的疫情报告;加强疫源 动物的管理;根治虫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提高群体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 6.6.列举列举 3 3 种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并详述这类疾病的预防措施。种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并详述这类疾病的预防措施。(12(12 分)分) (1)举例:乙肝、丙肝、艾滋病; (2)预防措施:消灭媒介昆虫;有

40、效控制,隔离传染源;对血液传染病从事不宜从事的职业进 行适当限制;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严格消毒,接触病人后肥皂洗手;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 严格消毒,提倡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加强血制品管理;保护易感人群,采取主动免疫和被动免 疫阻断母婴传播,进行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1.1.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 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 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

41、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束 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如甲肝、乙脑。少数人转变为病 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3)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 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冰山一角” ) 。 (4)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

42、带菌者与带虫者 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 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 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 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 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 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43、。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2 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 和动物。传染源包括: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 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susceptibal person)

44、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 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 则很 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3.3.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pathogen)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有传染性 (infective)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性 (epidemicity) 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 流行 (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 (pandemi

45、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者。 、季节性(seasonal) :时间上分布 、地方性(endemicity) :空间上 (地区分布) 、人群 (humanity):年龄、性别 、职业 (4)有感染后免疫力(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 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4.4.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46、? 法定传染病分为 3 类 38 种(甲类 2 种、乙类 25 种、丙类 11 种) 。 甲类 (1.鼠疫、 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 城镇要求发现后 6h 内, 农村不超过 l2h 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 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 25.钩端螺旋体病

47、、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 12h 内 上报, 其中,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 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 )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5 5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和临床分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和临床分型? 病原学分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

48、炎,戊型肝炎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 (包括急性黄疽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疽型肝炎),慢性肝炎 (再分为轻、 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6 6急性期黄疸性肝炎的分期和临床表现?急性期黄疸性肝炎的分期和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平均热程 3 天,突出症状为全身乏力、胃肠消化道 症状(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等)和尿色逐渐加深。此期血清转氨酶,尤其是丙氨酸 转氨酶(ALT)已明显升高。本期平均 57 天。 (2)黄疸期 尿色继续加深呈浓茶状,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全身乏力和胃肠消化道症状 可有所好转。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升高。可有肝

49、脏肿大,部分可出现轻度脾大。本期 持续 26 周。 (3)恢复期 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平均 1 月。 7 7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 、轻度慢性肝炎。 乏力和胃肠道症状轻或无 无黄疸等阳性体征 肝功主要显示转氨酶的升高,胆红素在正常上限 2 倍内,白蛋白正常(35g/L) ,凝血酶 原活动度(PTA)70% 肝活检仅有轻度肝炎 (相当于原慢迁肝和轻型慢活肝) 病理改变, 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2) 、中度慢性肝炎 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不适、胃肠道症状和尿黄 可伴有黄疸、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病容,可有肝肿大和进行性脾肿大等慢 肝体征 肝功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大学精品课件:传染病总结汇总.doc)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