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青草 文档编号:433519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 我们不妨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做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 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倪瓒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江南陷入战乱,他散尽家财,扁舟箬笠,四处流浪。竹石霜柯图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在画作右上方是他题写的五言诗十一月一日,灯下戏写竹石霜柯,并题五言:久客令人厌,

2、为生只自怜。每书空咄咄,聊偃腹便便。野竹寒烟外,霜柯夕照边。五湖风月迥,好在转渔船。一种视觉图像可能具有多重意涵,需要文字予以“锚定”。在画作中,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竹石霜柯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 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画作的上方有倪瓒的好友钱惟善、杨维桢分别题写的七言诗。二人的诗作和书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与倪瓒的画与诗形成互文,更加生动全面地传达出倪瓒的性格。 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据画作后来的收藏者、清初书画家笪重光推测,此画很

3、可能是为曹知白绘制的。杨维桢在题跋中称“老铁在素轩醉笔”,素轩就是曹知白家的书斋。曹氏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松江地区的一位巨富。据松江府志记载,倪瓒“寓松,在曹知白家最久”。如果笪重光的推测正确,那么倪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他虽声称自己“久客令人厌,为生只自怜”,却理性地制作了这件礼物,作为曹氏为自己提供食宿庇护的回报。 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笪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后来,另一位身份特殊的藏家乾隆皇帝也加入了讨论。 作为一种媒介,竹石霜柯图还通过对中间项的两者起作用而激发了一千人各种关系的转变:画家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

4、关系通过诗画的互文、友人的肯定得以强化;三位朋友的诗作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巩固并彰显了他们的友情;画家将画作当成礼物,以优雅的方式偿还了对庇护者的人情债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鉴藏家,虽然现实中不可能碰面,却通过在同一幅画上题写跋语,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作为“品位中间人”的鉴藏家们对画家及其朋友们的图画、诗文、书法进行品评,这些题跋既显示了鉴藏者的眼力,也生产、传播了艺术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不断塑造着后世观看者与画作的关系。题跋显示这件历经岁月沧桑的艺术品是“流传有绪”的,它帮助观者把作品镶嵌进历史之中,看清它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中一步步走近我们。合理的流传过程自然也增添了艺术品的

5、价值,使它更加可靠可珍。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媒介:文人士大夫运用综合的技术手段,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 一旦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那么研究的焦点就从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实践”,中国绘画的独特传播现象也得以显现。(摘编自李晓愚合壁: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视觉图像可能具有多重意涵,需要文字予以“锚定”;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竹

6、石霜柯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个人漂泊心境的写照。B.倪瓒于战乱中四处流浪,据推测,曾寓住在曹知白家,他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氏,以这种方式偿还曹氏为他提供食宿庇护的人情。C.题跋显示竹石霜柯图是“流传有绪”的,帮助观者看清它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中一步步走近我们,合理的流传过程自然也增添了艺术品的价值。D.图文结合的中国画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跋,在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可以产生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递进式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总结问题,步步推进论述,脉络清晰。B.文章引用古典文献支撑论点,如

7、杨维桢的题跋、松江府志等,论证充分,体现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淀。C.文章第八段在上文从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竹石霜柯图连接的各种行动者的关系。D.文章提出图文结合的中国画的“媒介性”概念后,以竹石霜柯图为例,用对比论证法进行具体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惟善、杨维桢的诗作都出现在倪瓒的竹石霜柯图这一画作上,原因可能是此三人具有亲近的关系或者相似的性情。B.题跋显示了鉴藏者的眼力,生产、传播了艺术史知识,帮助观者把作品镶嵌进历史之中,题跋在中国画中有重要的地位。C.文人士大夫只有实现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才能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

8、友谊、彰显品位等。D.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研究焦点就转向动态的“实践”,媒介视角中的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变化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

9、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

10、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

11、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

12、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

13、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

14、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

15、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4.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5.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

16、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6.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C

17、.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7.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8.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

18、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煮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具

19、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已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

20、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节选自战国策韩策,有删改)【注】韩傀:韩仲子,韩相国。史记作侠累。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嘿:同“默”。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B.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C.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21、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D.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句式类型不同。B.“枉车骑而交臣”与“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用法和意义不同。C.“生得失则语泄”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D.“无生得失”与“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无”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是韩国的国相,严遂也深

22、受韩国国君器重,二人却互相忌恨;严遂曾经指出韩傀的过失,二人发生冲突,严遂害怕被韩傀迫害,便逃走了。B.严遂到了齐国,想复仇,齐国有一个人向他推荐了聂政,说聂政是个勇敢的人,因为躲避仇人而隐居于屠户中间,于是严遂暗中和聂政交往。C.聂政降低志向,辱没身份,居住在市井之中,奉养年迈的母亲;虽然严遂用深情厚谊来对待他,但他因为母亲之故没有立即答应严遂的邀请。D.聂政对严遂以卿相的高位来和自己结交很感动,为母亲服丧完毕,他决定回报严遂的知遇之恩,前去韩国刺杀韩傀和哀侯,最终毁容自杀。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

23、谁子。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登余干古县城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时。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诗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空间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齐平,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余千古县城之高。B.诗歌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年以来就一直这样

24、荒凉。C.三、四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荒草中,夜闻鸦啼,极其衰败。D.第五句写站在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在诗人的视野里形成迷人的美景。14.本诗尾联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五、情景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的结果。(2)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 ”(3)论语里仁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25、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六、课内知识点考查(4*3分12分)16.(3分)下列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7.(3分)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道理 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亲近爱抚 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心不妄动 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格:推究 知:知道18.(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

26、确的一项是()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是以圣人欲不欲吴王使之将不贵难得之货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其坚不能自举也A./B./C./D./19.(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迩之事父明烛天南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B.C.D.七、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民间”是非遗传承的底线。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要坚持首先在“民间”传承非遗的职责。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舍弃“民间”的所谓“创新”,是一种 的错误做法。 运用民间思维,立足乡间水土,在传承

27、中创新,在创新后传承。历代剪纸艺人都是沿着这条路行走的。潮州剪纸老师傅常说:剪一张纸,是小孩子都会的事,也很容易学会基本剪法;只有通过相当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倘若要进一步精熟传承创作,则需要“技”与“艺”的巧妙结合和想象力的无边无界。过去老奶奶剪“花”,各式各样,信手剪来,栩栩如生,就是因为她们已将技与艺融为一体,化入血液。 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不断修改补充, ,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流传至今的经典图谱,多随物象而剪饰。可以说,凡是能用作祭拜的水果供品,艺人们都可以创造出适合它的水果供品花。既有中秋拜月用的,也有时年八节、敬神拜祖用的,还有婚嫁习俗中用的,可谓 ,花样奇绝。这些供

28、品花艺术构思都源于生活,非常精妙。其造型简洁灵活,都是按照随物赋形的创作手法进行布局结构的,是历代潮阳妇女们的集体守正创新的成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为“但若要熟练掌握,则非要相当时间不可”会更好,请简要分析这样修改的理由。八、材料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

29、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1.D.“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跋”以偏概全,结合原文第三段“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可知,原文只提

30、到竹石霜柯图的题跋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故选D。2.A.“递进式论证结构”分析错误,应是总分总式论证结构。文章第一段先总说“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中间用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结尾总结“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媒介”。C.“从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不合文意,结合“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可知,应是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D.“用对比论证法”判断错误,没有用对比论证法,中间从四个角度分析,并没有对比。故选B。3.C.“只

31、有才”说法绝对,原文并无此意。原文倒数第二段是“文人士大夫运用综合的技术手段,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选项强加关系。故选C。【答案】1.D2.B3.C【解析】4.D.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可知,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选D。5.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

32、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B.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故选C。6.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故选D。7.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33、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

34、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8.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

35、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答案】4.D5.C6.D7.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8.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

36、的心境;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解析】9.“亲信穷僻之人”,动宾结构,“穷僻之人”作“亲信”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政将为知己者用”,“政”作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译文:贤德的人因为心中的激愤而来亲近穷乡僻壤的人,我怎么能够默然不动呢?再说以前他邀请我,我因母亲还健在,就拒绝了他。如今母亲已享尽天年,我要去为赏识我的人效力了!故选:D。10.A.前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B.“枉车骑而交臣”中的“而”是连词

37、,表承接;“人而不仁”中的“而”是连词,表假设。C.“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错误,“生得失则语泄”中的“得”是“成功”的意思,这里与“失”一起,“得失”偏指“失”,差错的意思;“虑而后能得”中的“得”是“处事合宜;得当,合适”的意思。D.“无生得失”中的“无”是“不”的意思;“当其无,有车之用”中的“无”是“车毂的中空处;虚无,空虚”的意思。故选:C。11.D.“前去韩国刺杀韩傀和哀侯”概括错误,结合“臣之仇,韩相傀今杀人之相兼中哀侯”可知,他前去韩国是为了刺杀韩傀。故选:D。12.“以之”,因此;“叱之于朝”,状语后置句,在韩廷上怒斥;“以救解”,因为有人解救才得以解除危险。译文:韩傀因此在

38、韩廷上怒斥严遂,严遂拔剑直刺韩傀,因为有人解救才得以解除危险。“暴”,暴露,摆列;“县购”,悬赏征求;“莫知”,没人知道。译文: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赏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家的人。【答案】9.D10.C11.D12.韩傀因此在韩廷上怒斥严遂,严遂拔剑直刺韩傀,因为有人解救才得以解除危险。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赏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家的人。参考译文: 韩傀做韩国的国相,严遂也受到韩君(哀侯)的器重,因此两人相互忌恨。严遂敢于公正地发表议论,曾直言不讳地指责韩傀的过失。韩傀因此在韩廷上怒斥严遂,严遂拔剑直刺韩傀,因为有人解救才得以解除

39、危险。此后,严遂担心韩傀报复,就逃出韩国,游历国外,四处寻找可以向韩傀报仇的人。严遂来到齐国,有人对他说:“轵地深井里的聂政,是个勇敢的侠士,因为躲避仇人才混迹在屠户中间。”严遂就和聂政暗中交往,以深情厚谊相待。聂政说:“我降低志向,辱没身份,隐居于市井之中,只是为了奉养老母。只要老母还活着,我的生命就不敢轻易托付给别人。”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守孝期满,脱去丧服,感叹地说:“唉!我不过是市井平民,动刀杀狗的屠夫,而严遂却是诸侯的卿相,他不远千里,屈驾前来与我结交,我虽然没有接受,但这表明他很赏识我聂政啊。贤德的人因为心中的激愤而来亲近穷乡僻壤的人,我怎么能够默然不动呢?再说以前他邀

40、请我,我因母亲还健在,就拒绝了他。如今母亲已享尽天年,我要去为赏识我的人效力了!”于是聂政往西到了濮阳,见到严遂时说:“以前之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母亲还在。如今老母不幸谢世,请问您想报仇的人是谁?”严遂将情况详细地告诉聂政:我的仇人是韩国国相韩傀,他又是韩君(哀侯)的叔父,家族很大,守卫设置严密,我曾派人刺杀他,始终没能成功。如今兄弟幸而没有丢下我,让我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作为你的助手。”聂政说:“韩国和卫国相隔不远,如今去刺杀韩国的相国,他又是韩君至亲,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带人去。人多了不能不出差错,出了差错就难免会泄露机密,泄露了机密就会使韩国上下与你为敌,那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

41、聂政谢绝了车马和随从,告辞后,只身一人执剑到了韩国。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君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拿着兵戟守卫的人有很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君(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君(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剖腹挑肠,就此死去。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赏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家的人。【解析】13.D.“形成迷人的美景”曲解文意,“平沙渺渺迷人远”的含义是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故选D。14.首先,尾联“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诗人深深感慨于历史的变迁。然

42、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此联中运用了“陵谷变”这一典故,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其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作者通过运用这一典故,通过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也暗含对唐王朝统治者的批评。而其中说“飞鸟不知陵谷变”,借批评飞鸟的行为,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其次,尾联并没有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即以景结情。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并不关心历史上朝代的兴衰,但作者不能像它一样,而是时刻将国家的兴衰挂在心头。所以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

43、慨叹。最后,修辞手法上此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儿本是没有思想的,此处诗人将飞鸟人格化,通过批评它对于历史兴衰的无知抒发自己对王朝兴衰交替的感叹。【答案】13.D14.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以景结情,寄寓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拟人,形象表达作者的感叹:诗人将飞鸟人格化,以飞鸟的无知抒发自己的感叹。译文: 登上孤城,空旷天低只觉人与白云齐,楚水以西像万古荒原没有人迹。当年的

44、官舍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乌栖息,发出哀啼。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飞鸟不知道古城变深谷,朝来暮去悠然绕在弋阳溪。赏析: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

45、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

46、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双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青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