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爱会流传 文档编号:43414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 2019 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孟子梁惠王上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 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

2、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 “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 A 项。BC 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 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 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 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2.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 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A. 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 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3、【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 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分析可知,中原传入西域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 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 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排除;C 项,以物易物是生 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交易简单且不易交易成功,随着生产力的 提高,货币出现,逐渐被货币交易即商品经济所取代,它不是商贸的主要方式,而且商贸的方式也不是材料 的主旨意思,排

4、除;D 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换,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 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3.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 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 出

5、,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是“行省重 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排除;B 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排除;D 项,行省议事程 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 4.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 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

6、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 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 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 16 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 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 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 不符,排除;D 项,虽然资本

7、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从明朝开始,西人“掠食小儿”的传说,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 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A. 国人传统排外心里的折射 B. 近代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C. 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 D.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 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人”主要是指西方列强,列强的入侵使得近代中国 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渐趋强烈。故

8、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 的增强,不是传统的排外,也不是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排除;D 项,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 辟后,与材料中的“晚清”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 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的分析理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中国,近代化 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6.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

9、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可知,戊戌时期与大革命时期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差别很大,主要是由于 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救国,一些开明的绅士转变为积极宣传变法维新 的维新志士;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除列强,而绅士多半与列强或军阀之间有关联, 故而成为革命的对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主导力量不同造成的。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无产阶级

10、力量的壮大与不同时期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不同无直 接关联,排除。 7.1944 年 7 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说:“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我们通过村、 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也就是我们区域内任何地方的群众大会总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这反 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B. 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健全 C. 解放区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 群众路线得到基本贯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44 年”,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十分注意倾听人 民的意见我们通过村、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说明中国共产党

11、注意通过 发动群众抗日,使群众路线得到基本践行。故答案为 D 项。A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的表述材料不 能体现,排除;B 项,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健全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C 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与材料中的时间“1944 年”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旨在”一词 “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 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

12、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 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8.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 “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 在工作上、待遇上

13、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材料中要求对待“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一视同仁”恰好说明了当时急需进行国民 经济的恢复,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 (1953-1956 年) 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与“新中国建国初期” 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符,排除;B 项,材料是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农业无 关,也不能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D 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14、, 与材料中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初期”,排除。 9.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 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 323 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 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 了逃走机会, 饮毒而死”“雅典法庭以不

15、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 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 反映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二人在面对类似问题被雅典政府判处死刑时的不同反应,显示了苏格拉底 认为虽然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但是自己也必须遵守法律,但是亚里士多德则不这么认为,表明亚里士多 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故答案为 A 项。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38 年希腊沦为北方蛮族马其 顿的附庸,根据材料中时间“公元前 323 年”分析可知,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已经丧失, 排除;C 项,苏格拉底选择接受不公正的法律的判决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就是不“理性”的,亚里士多德选择 “逃跑”也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是“理性”的,接

16、受还是逃跑与“理性精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项,该项表述是表面现象,不能全面“解释”材料主旨,排除。 10.15、16 世纪时英国国王一再颁布法令禁止圈地,限制牧场主养羊的头数,同时增收租税;而在 17 世纪中 后期以后,英国政府则通过一道道圈地法案,支持圈地运动,圈地政策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 英国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迅速发展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C.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D. 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圈地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适应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发展需要,把农 民从土地上赶走,形成大牧场或大农场,进

17、行养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劳 动力,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当时封建政府还禁止圈地,但随着 17 世纪中后期“光 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权后,就大力推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答案为 B 项。AC 项,英国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圈地运动发展的一般原因,但未能 体现 17 世纪中后期前后政策变化的原因,排除;D 项,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是圈地运动的影响,而 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它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关键信息是 “17 世纪中后期以后”

18、。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 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11.下表是 19291933 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 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 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 有利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 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时间“1929 年”到“1933 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斯大林模式的建 设,仔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并分析可知,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苏联建设的数据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开展为苏 联

19、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设备、人才、资金,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强化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 C 项。A 项,表述“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太过绝对,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 剩产能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时期经济体制没有转型,排 除。 12.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要求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各种贸易壁垒, 形成一种“无国 界经济”和全球化的贸易,这就使得主权国家的“经济国界”弹性越来越大,“行政国界”的作用越来越模 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向全球性市场开放其经济的压力和发展机遇,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 制

20、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这说明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市场力量的全球扩张制约国家权力边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进行推理得出,发展中国 家面对“无国界经济”和全球化贸易,不能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那么需要依 靠什么?显然还是需要依靠市场, “无国界经济”和全球化贸易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 故答案为 D 项。 A 项,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表述与材料中“要求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各种贸

21、 易壁垒”不符,排除;B 项,“无国界经济”的渐趋形成并不能说明“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排除;C 项,材料不能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向全球性市场开放其经济的压力和发展机遇,越来越难 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制等传统手段保护本国经济”。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 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 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

22、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 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 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 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 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 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

23、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 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背景,并从世界 影响角度简述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 【答案】 (1)表现:贸易港口增加,对位贸易重心转移;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致;海外贸易范围和规 模扩大。 背景:西北陆路受阻,海路成为对外贸易唯一通道;政府支持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和造船航 海技术进步

24、,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2)原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科技创新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 巨大变革;强大的海军为殖民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不同: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 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中“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 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可分析贸易港口的数量增多;根据材料一 中“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

25、已多达六十余个”可分析出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宋代进出口商品种 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可分析出进出 口商品种类增多;根据材料一中“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可分 析出贸易额增加;根据材料一中“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可分析出贸易制度完善。第二小问 “条件”,结合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造船技术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19 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要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 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

26、立和完善;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科技创 新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强大的海军为殖民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第二问“不同”, 宋朝和英国海上贸易不同时可从两国贸易的主要地位和贸易的影响方面组织答案: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 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 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小说梗概如下: 1975 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

27、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 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 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 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 ,成了公社的“冒 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 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 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

28、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指出它反映的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早期 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 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 。 【答案】示例一:情节: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立砖窑厂。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概述和评价:1978 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责任

29、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情节:孙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 1977 年恢复高考,给无数人提供了 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概述和评价:“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被废止。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亲自抓 教育,他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为改革 开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提取情节,如

30、: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 立砖窑厂。然后分析当时的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底,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 改革开放的序幕。最后概述和评价,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 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其他答案也按提取情节、分析历史现象、概述和 评价的顺序进行,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论述题归纳观点的一般步骤: a.

31、阅读材料联想可以用到的课本知识点; b.把认为可以在这里用到的知识点简明扼要的概括写下来(最好是回顾课本上的黑体字部分,如果是很确定 的内容就简明列出要点) ; c.分析材料同时把材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阐述; d.总结(得出观点)即通过什么结合什么得出什么。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以后,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 文帝即位当天立即宣布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 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实则只是给予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 内侍。秘书掌国家

32、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 内史、门下三省。五省之外,设御史台掌监察;都水台掌水利。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新置谒者台和司隶台, 掌巡察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与御史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隋炀帝时,把三师、 特进官,以及上柱国以下十一等勋官等勋爵虚职进行废除。 开皇三年,文帝正式下令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同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 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 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官吏任用方面,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

33、官,悉 由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秀才等科,有 的虽是沿袭前代故事发展而来,但至此已发生质变。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官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有利于精简机构,提过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吏治,抑制削弱门阀显贵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 权;稳定政局,维护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得出隋朝

34、实行三省六部制;依据 材料中“设御史台掌监察”得出: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依据材料中“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重新 确立郡县二级制;依据材料中“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得出:裁减冗员, 创设科举制。 (2)依据材料并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维护了国家统一、机构的精简、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吏的 整顿、皇权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它有了一个谋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 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 日本在大战期间乘西方

35、列强忙于欧战, 大肆在远东扩张。战争结束时,它几乎操纵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数而居第一位,英国被排挤到第二位,美国 仅居第三位。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又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加强 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同时, 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因为一旦美日发生冲突,英日 海军舰队的联合,将会在太平洋上置美军于不利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俄、德、法三国退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目标并简析其在会上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 (1)原因:德国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法国忙于医治战争

36、创伤,巩固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 的欧洲优势地位。 (2)目标: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通过四国条约 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条约使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一战”期间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的苏维埃政权成立并宣布 退出“一战”, 并进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故而在战后也没有参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夺; “一战” 以后德国战败,遭到了来自战胜国的惩罚,故而无力在战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展开 争夺;法国在“一战”中受到重创,所以退出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

37、夺。 (2)第一小问“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要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 地区的计划,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第二小问“如何实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 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相关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 序。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8 年到 1950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 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 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 2

38、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 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 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

39、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 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答案】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事业十分落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邓稼先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 (2)评价:邓稼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我国两弹爆炸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 断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事业十分落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党中央的战 略决策;邓稼先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邓稼先的评价:邓稼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我国两弹爆炸成功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 的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爱会流传)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