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34153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前篇自主预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课前篇自主预习二、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课前篇自主预习根据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比较二者异同。课前篇自主预习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预习反馈1.判断(1)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

2、量在K值上下波动。()(2)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3)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4)对于“S”形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2.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3、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验或修正D.设置对照实验解析: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验或修正。答案:D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

4、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解析:“J”形曲线的形成条件是理想的,不存在K值。答案:D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4.生态学家高斯在0.5 mL的培养

5、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至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体积的限制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个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个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解析:K值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食物、空间等条件,而培养液容量既是食物条件限制,也是空间条件限制,A项正确;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说明375是环境对大草履虫的最大容纳量,B项正确;不同的生物在相同的环境里,K值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K值受到营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重复此实验,K值可能不同,D项正确。答案:C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6、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预习反馈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

7、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对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答案:C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前篇自主预习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除去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

8、稀释后再计数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应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种群的增长曲线种群的增长曲线情境导引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曲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1.如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

9、的两个经典曲线。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图甲中的阴影部分代表什么含义?提示: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2)图乙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

10、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提示:。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增长率=种群数量差/初始总数100%。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的数量。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差/时间。请用图示形式,归纳展示“J”形和“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

11、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根据“S”形增长曲线的特点,请分析养鱼要获得每日的最大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的个体数量控制在哪个数值上;如果长期内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控制在哪个数值上。提示:获得最大日捕获量需要将鱼群的个体数量控制在K值上;如果长期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则需要将鱼群数量控制在K/2上。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多选)(2020辽宁抚顺高二期末)下图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

12、正确的是()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B.曲线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形成曲线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形成曲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A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改善,环境容纳量增大,环境破坏,环境容纳量减小,且环境破坏越严重,环境容纳量越小,曲线、变化可知,环境改变,特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C两项正确;形成曲线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天敌多不会导致种群灭绝,两者数量会处于动态平衡,D项错误。答案:ABC课

13、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归纳提升1.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S”形曲线的K值(1)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保持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K值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

14、敌等),降低K值。(3)K/2的应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故应把握K/2处的黄金开发点,即大于K/2时收获多余量,以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的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增至K/2处,如蝗虫的防控。若种群数量增至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灾。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活学活练1.下面两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图2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与图2中的C点对应C

15、.图1中B点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中的B、C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两条曲线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形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项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中的C点,B项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对应图2中的D点,C项正确;图1、2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

16、D点,D项错误。答案:D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形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之前就是“J”形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

17、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种群“J”形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形,所以不是“J”形增长;种群数量达到600即K/2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

18、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境导引实验室中对酵母菌的培养需注意哪些事项?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应怎么操作?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试分析其原因。提示: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2.探讨:(1)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2)需要做重复实验吗?提示:(1)不需要,实验前后互为对照。(2)需要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提示: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1.2 种群的数量变

19、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

20、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应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培养液,B项错误;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C项错误;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应先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否则酵母菌不在一个平面上,在显微镜下就不能观察到所有细胞,使计数结果偏小,D项错误。答案:A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

21、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归纳提升1.酵母菌的计数方法(1)仪器: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如上图所示,一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每个大方格又分为16个中方格,共有2516个小方格。(2)用计数公式计算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时,设四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稀

22、释倍数为B,由于1 mL=1 000 mm3,所以1 mL菌液的总菌数=1 000B=40 000AB。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少误差,即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

23、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5)制片时,要先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6)若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重新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菌为宜。(7)由于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 mm),故需要让细

24、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若观察时间足够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及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酵母菌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生存条件恶化,酵

25、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共39张PPT)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活学活练1.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的大小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保证数据准确,对培养后期的培养液计数前不能做稀释处理D.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解析:改变培养液pH会影响K值的大小,A项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不需

26、要去除溶解氧,B项错误。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对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C项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项正确。答案:D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将1

27、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品1与样品3的酵母菌数量相同,说明酵母菌数量可能已经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已知1 mm3=10-3 mL,10-3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最大值为1 210个,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1 21010310=1.21107(个),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恶化,种群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