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 1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知识点1: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 】和【 】划定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2区域特点(1)具有一定的【 】、【 】和【 】。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 】。3区域划分(1)按照【 】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2)按照【 】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例如:行政区、【 】、保税区、基本
2、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禁止开发区、【 】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5)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例如中国科学家找出的中国野生稻分布区,科学家发现的低硒地区等。知识点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 】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关系(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 】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
3、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2)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区域的内涵剖析内涵具体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如长江三角洲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有的界线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 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 mm
4、以上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客观存在性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特征1.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2.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思路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知识点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自然要素:【 】、地貌、【 】、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 】、【 】、【 】等。(2)表现:区域要素可以通过【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
5、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 】,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区域的文化会通过【 】、【 】、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 】,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典型案例如下所示。干旱地区的人水协调: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 】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
6、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 】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知识点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 】差异、【 】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的实现途径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 】。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 】和【 】的区域间【 】实现的。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 】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 】的区域间流动。3.区域关联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 】、
7、【 】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渔产的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又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点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的人地协调观(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 】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 】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 】方式,做到【 】。(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 】,
8、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 】。(3)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 】、【 】、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入海口大致位于北纬【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地处【 】气候区,夏季【 】,雨热同期地处【 】气候区,虽然也是雨热同期,但【 】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以【 】土为主;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 】;耕地
9、较为【 】;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 】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耕地【 】;人口密度相对较【 】,人均耕地面积【 】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热条件良好,发展【 】耕作业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主要发展【 】耕作业主要作物【 】、【 】、棉花等【 】、【 】、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 】熟至【 】熟一年【 】熟其他河湖水面较广,【 】业较为发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 】业工业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
10、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成为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 】基地3.区域要素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 】,逐渐由全国的粮食【 】区变为粮食【 】区。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二、区域差异的成因1
1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气候差异的形成地貌差异的形成水文差异的形成土壤差异的形成植被差异的形成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
12、等差异三、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共同发展Chapter 1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知识点1: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2区域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划分(1)按照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2)按照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
1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5)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例如中国科学家找出的中国野生稻分布区,科学家发现的低硒地区等。知识点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
14、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关系(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2)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区域的内涵剖析内涵具体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如长江三角洲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有的界线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
15、该省的东南部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 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 mm以上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客观存在性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特征1.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2.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思路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知识点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16、2)表现: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典型案例如下所示。干旱地区的人水协调: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
17、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知识点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的实现途径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
18、,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3.区域关联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渔产的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又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点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的人地协调观(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
19、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做到因地制宜。(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3)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33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大致位于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然也是雨热同期,但
20、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耕地较为分散;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耕地集中连片;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热条件良好,发展水田耕作业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主要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工业位于我
21、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3.区域要素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输出
22、区变为粮食输入区。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二、区域差异的成因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气候差异的形成地貌差异的形成水文差异的形成土壤差异的形成植被差异的形成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
23、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三、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共同发展Chapter 2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 】,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知识点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 】、【 】等,特别是在古代。(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 】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 】,谋求人地【 】。(2)如
24、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知识点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 】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会,【 】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 】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 】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 】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 】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2自然资源的开
25、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 】区域经济的发展。(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1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1)地形影响农业: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农业类型林业林业牧业种植业种植业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2)地形影响聚落影响表现原因典型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26、,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聚落的形态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成都、我国北方的村落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便利我国南方的村落(3)地形影响交通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27、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少受灾害的影响线网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
28、;修建线路成本高密度平原地区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具体表现对农业耕作制度热带、亚热带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暖温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温带、寒温带一年一熟作物品种热带:天然橡胶、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亚热带:水稻、小麦、油菜、柑橘。暖温带:冬小麦、花生、棉花、苹果。中温带:春小麦、甜菜、大豆等耕地类型南方降水多的地区为水田,北方降水少的地区为旱地农业类型降水较多的地区可发展种植业,降水较少的地区应发展牧业对工业工业区的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者与季风风向相垂直
29、的郊外影响工业的原料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影响农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部门的原料供应。如我国南方多甘蔗制糖厂,而北方多甜菜制糖厂对交通飞机场的选址飞机场宜建在少云、雾、雨、大风的地方,减小气象因素对飞机起降的影响交通线的设计注意沿线的暴雨、冻土、积雪深度,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的高低要考虑当地的暴雨强度对聚落城市的分布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该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知识点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 】、易于【 】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水陆交界、【 】边缘、【 】边缘等地区。2
30、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 】、生产力【 】的过程。(2)表现:土地【 】、【 】、土壤【 】、土壤【 】、土壤肥力下降等。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知识点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 】地带,也是【 】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具有【 】性且变率【 】;多大风。(2)人为原因
31、: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过度【 】;过度【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知识点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 】,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黄土高原【 】、风蚀严重地区:开展【 】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牲畜【 】在草场【 】范围内;调整牲
32、畜【 】,减少【 】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耕
33、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2.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知识点1: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主要概念(1)资源型城市: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 】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 】城市。(2)资源枯竭型城市
34、: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 】,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 】,城市经济发展趋于【 】,资源型城市就成为【 】城市。2转型措施(1)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 】。如大庆。(2)开发【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如辽宁阜新。知识点2: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1煤炭产业的兴起(1)19世纪末,大规模开采【 】,修建【 】,聚落因煤而兴。(2)从1956年建市之初,就以【 】工业为基础,一直是全国优质无烟煤
35、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3)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 】工业、【 】工业、【 】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煤炭产业衰落(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数国有煤矿先后封井,原煤年产量骤减,与之相配套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全市经济连年下降,下岗职工多。(2)面临城市【 】落后、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等问题。知识点3:焦作市的转型之路20世纪末,焦作市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 】,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具体如下:1推动工业【 】发展。2大力发展【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因素特点对工业发展的影
36、响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形以平原为主利于工业建设资源煤炭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浅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铁矿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水源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2)社会经济条件因素特点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市场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劳动力人口、城市密集劳
37、动力充足,素质较高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及具体措施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具体措施传统产业的衰落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进行工业布局调整,钢铁工业向西部沿海转移,将煤炭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和教育等第三产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营造“绿色空间”,提高环境质量,为
38、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4.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1)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此类城市因自然资源类型不同,其发展特点也不同。如下列我国的部分资源型城市:类型煤城钢城有色冶金石油城森工城市代表城市焦作阜新鞍山马鞍山铜陵个旧大庆玉门伊春(2)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体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内的城市,就会被界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5.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的分析思路(1)开发条件的评价评价角度内容资源条
39、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交通运输条件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在评价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要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2)遇到的问题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下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3)转型发展的对策Chap
40、ter 1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知识点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知识点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在农业社
41、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1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1)地形影响农业:一般而言,
42、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农业类型林业林业牧业种植业种植业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2)地形影响聚落影响表现原因典型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聚落的形态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成都、我国北方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