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高中政治 4 4 本必修教材背诵提纲本必修教材背诵提纲 经济生活背诵提纲经济生活背诵提纲 1.1.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流通成本价值量价格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天气、政策、市场炒作、消费心理等供求关系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2.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 影响生活(消费者、需求量): 影响商品的需求量: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需求有弹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 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大 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上升,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替代品的需求量 增加; 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1 调节生产要素分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其使 用量;价格提高,减少其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与当当 前收入前收入正相关。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能预支将来收入,加大当前消 费;预期未来收入减少,会节制当前消费。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影
3、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 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物价稳定。 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4.4.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生存消费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降低。 5.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性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 约、艰苦奋斗。 6.6.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 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 质量和水平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反作用,消费拉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 目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 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
5、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8.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 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 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10.企业是市场经济
6、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 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11.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发展: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适时调节生产规模。提高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如价格、产品 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和服务的 质量质量,诚信经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信誉和形象。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 3 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企业兼并、企
7、业联合,优化组 合,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股份制融资,扩大企业规模。采用 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 股票、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合理调整分配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对外 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走出去”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企业国际化经 营能力。运用世贸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应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3.扩大就业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
8、,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 断再生产。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和政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 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14、劳动者要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 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 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措施。 4 15.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 在的合理
9、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 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 展。 16.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原因、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发展 居民 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劳动者基本生活权益,社会稳定 社 会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措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 证 增加居民收入
10、,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 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提高,两个同步)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7.17.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 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8.18.
11、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分配政策。 5 19.发挥财政的作发挥财政的作用用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础设施建设。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发挥财政在发挥财政在_的中作用的中作用 20.20.市场经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 规律。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引导生产经营活动,调节资源配置。发挥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2、 市场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 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1.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原因、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措施:制定、实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 征信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
13、度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 之策。) 经济活动参加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 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 22.2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 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
1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以人为以人为 本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 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15、代化道路(“新四化”);继续实施实施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7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 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5.经济全球化
16、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影响: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 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 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全球经济的不 稳定性。 应对: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 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6.我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 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
17、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 有机结合。 实施实施“ “走出去走出去” ”战略,促进战略,促进“ “引进来引进来” ”与与“ “走出去走出去” ”更好结合更好结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8 政治生活背诵提纲政治生活背诵提纲 主体:公民主体:公民 地位(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
18、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人民民主 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 和利益 政治参与的渠道政治参与的渠道: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
19、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能力,积极有序有序地参 与政治生活。 民主决策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举代表进入决 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9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 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 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
20、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 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基层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基层民主(基层群众自治):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村民民主选举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 的主要途径); 村民会议进行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制定村民 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管理村里日常事务; 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 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监督村委会、村干部,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居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居民 利益的重要事务;制定居民公约,日常事务居民管;居民委员会实行公开办事制 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
21、的监督和质询。 村(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 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 刻的实践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民主监督民主监督: 10 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
22、方式和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 度度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 会会等。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 策的主人翁精神。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干扰公务活动。 主体:政府主体:政府 性质,职能,宗旨、原则,审慎行使权力、科学
23、民主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公信力,提高政府威信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的基本职职 能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 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 本原则是对人民负对人民负责责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
24、法)。 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自觉 接受监督接受监督;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 11 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 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法行政 、程序正当、程序正当 、权责统一、权责统一等。 意义: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 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 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
25、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 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依法决策依法决策: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程序。 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的失误。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为什么:权力具有两面性,为了防止
26、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政府 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 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 12 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 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 府。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 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靠法制法制。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
27、管权、管事、管人。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_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公开办事制度 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如何树立政府威信: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为人民服务,对人 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28、,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高效,清廉,讲信誉,有令 必行、有禁必止。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有良好的业绩。 主体:人民代表大会主体: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法律地位、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 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 主体:人大代表主体: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职责(权利与义务)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
29、人民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 要求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体:中国共产党主体:中国共产党 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执政理念、地位、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30、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不断完善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
31、模范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主体:民主党派主体:民主党派 人民政协(政协委员)人民政协(政协委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党,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参政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 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 定和执行。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亲密友党。 民主党派接受
32、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互相监督。 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围绕团结和民主 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33、积极引导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当代国际社会 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 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联合国的地位、宗旨、作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的政 府间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34、是其基本形式。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 素。素。 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 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任 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
35、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 序,建立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国际新秩序。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 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国际竞争:当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对外政
36、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 益。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 交政策的宗旨宗旨。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 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基本目标。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我国外
37、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 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基本准则。 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 和平。 作为一个负责任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建设性作用。 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新秩序。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 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文
38、化生活背诵提纲文化生活背诵提纲 1.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在 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 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对经济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
39、互交融,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 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 越重要。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自身的经济功能:文文 化产业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 越突出。 对政治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 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国际: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与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0、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 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 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占 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对文化渗透、文化入侵、 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我国的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 途径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特定的文化环境
41、;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 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表现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特点:潜移默化(方式上);深远持久(效果上)。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 治所决定决定;又反作用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文化并非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
42、。经济发展 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 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4.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 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 中表达。 5.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 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财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43、。 7.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9.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 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
44、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 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11.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 化的发展;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 12.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具有继承性 体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13.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的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 够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鲜明
45、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14.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 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 稳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1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 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 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与水
46、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 的重要因素。 16. .教育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选择、传 递、创造文化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 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7.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 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
47、创新的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 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 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19.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 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
48、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 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文化复古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 2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继承是发 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 承。承。 2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尊重外来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 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9、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于民 族文化的土壤。反对“封闭主义”与“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 2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 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 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 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4. .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途径: : 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