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孟子子v简介v孟母教子v孟子的游说v思想v孟子故居简介v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他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他师承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因为他非常赞同孔子的思想,故他自称私淑于孔子v他的主要思想为仁政论,性善论,是对孔子的仁爱说的发展和扩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v他曾游说过许多国家,到了他多岁时,就结束了游说,回家著书讲学,到他逝世,终年岁v他的最出名的书为孟子,共篇(一说篇)孟母教子孟母断织孟母杀猪孟母三迁孟母教子孟母三迁v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
2、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断织v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
3、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v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子生下来,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v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
4、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孟子的游说v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v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v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
5、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v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v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
6、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v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v孟子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孟子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v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公元前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公元前312年,楚大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当秦楚正要交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v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鲁平公
7、(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年至前302年在位)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孟子说性善论先王之道仁政论性善论v性善论基础
8、的心只为良心和道德之心,是以良心和道德之心来论性善,而不是以人知之心来论v性是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它的含义只为两种: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的性: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的性性善论的主要思路性善论的主要思路v只以良心本心论性v良心本心人人固有v良心本心是性善的根据v恶在于不能尽其才v性善是事物得法则v性善是一个过程v存心养性v存心是孟子的重要思想v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把它保存好,不要丢失了,就成了君子;不能保存好,就成了人先立其大v存心养性走好了,良心本心发展了,就有了道德的基础,顺其发展就可以可于伦理,成就道德了,但除此之外,人还有食色利欲v性善论把良心本心和食色利欲称为“大体”和“小体”,认为
9、以“大体”制约,决定“小体”,也就是良心本心决定食色利欲v良心本心是向善的可能性,食色利欲超过限度,可能发展为恶故要依靠良心本心来指引,达成仁义无愧于心v即无愧于良心本心,他贯穿孟子的始终v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已告知不应该去做,你还是做了,良心本心就会不安就会有愧,这叫做有愧于心: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告知应该去做,你照做了,良心本心就会安稳,就是无愧,这就叫做无愧于心知之必行v知之必行是说性善论不是空理论,必须在生活中运用,性善论在生活中的运用大致有这样的两个环节:始于思,达于成v思:必须切己自反,反省自问v逆觉体证,反省自求,核心在于一个“诚”字做到了诚,做到了一切听从良心本心的要求,就完成
10、了性善论由知到行的转变先王之道v孟子仁政论的历史根据是“先王之道”。孟子所说的“先王之道”,是指“先王”的政治。他所说的“先王”,是指尧舜禹汤文武,而又常常以尧舜为代表,所谓“言必称尧舜”,“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孟子称颂禹汤文武,更称颂尧舜,不仅备极称颂尧舜的道德品质,而且把尧舜作为政治标准、行为的楷模。v在孟子看来,“仁政”,就同规矩、音律的功用一样,应作为政治的准则。v他十分强调“先王之道”,突出原始社会末期的传说人物尧舜,是为了便于阐发他的政治见解。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在抬高他所理想的仁政的地位。孟子的仁政论及为其所制造的历史根据,如荀子所说“按往旧造说”,而他使
11、用的方法也是牵强的比附。v孟子认为战国时期实现“先王之道”有很好的条件,他说:“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v孟子不懂得政治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他也不懂得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首领尧舜与阶级社会的君主有本质的不同。他企望“先王之道”在战国时期重现,而提出历史循环论。社会历史本来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的向前发展,而孟子“五百年必有王兴者”的说法,是把“螺旋”曲解为“循环”。这种治乱更替循环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历史是变而不变,“先王之道”是永恒的真理。这反映出他的历史唯
12、心主义的观点。v孟子认为战国时期实现“先王之道”有很好的条件,他说:“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仁政论仁政论孟子在游说诸国期间,推行王道政治,而王道政治的核心就是仁政人性善学说是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使仁的学说在理论上更趋完善v“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v孟子的民本思想将仁的学说延伸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使之体系化v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仁政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井田制”。v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13、食肉矣。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v这段话反映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使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小农经济;也具有村公社授田制的色彩。它主张在“黎民不饥不寒”的条件下,进行“孝悌”的教化,以家庭的长幼有序来促使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这也是孟子所向往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的理想。v孟子反对所谓“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即“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提出了“正经界”的主张,并把这说成是施行仁政的首要任务。v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国君只顾享乐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
14、热之中,这样,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老百姓“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v政在得民”与“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论的重要政治内容。在孟子看来,国君能否保持政权,主要是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v圣王:王道主义的前提v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先要有仁义的君王,其次,要有是善人的为人臣者,还要“敬其君”,再有,君民的关系,民重,君轻,君要得天,先以德行仁得民心v保民:王道主义的措施v安民是孟子仁政的一项重要思想,抵自然灾害,没战争,民安居乐业,王才能一统天下v养民: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的需要,要做到四点:v制民之产,即给民一份固定的产业v使民以时,是说
15、动用民要照顾到季节,不要耽误了农时v取民有制,是指赋税要合理可行,反对横征暴敛v善养孤寡,孤寡之人是社会中最贫困而又无依靠的人,实行仁道必先考虑到他们,也只有他们照顾好这些人,王道仁政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现出来v孟庙,又称孟庙,又称“亚圣庙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四年(1037年),创建于年),创建于邹县东北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迁于现邹县城南关。v孟庙南北长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米,东西宽西宽95米,占地米,占地4.36万平万平方米,折
16、方米,折66亩。其规模仅亩。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为山东省现存次于孔庙,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代表作品,1988年被国务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v孟林前有条绿荫长廓,长约3里,称为神道。中段有一条小溪,自东南向西北流过,溪上横跨一拱石桥,俗称“御桥”。过桥而上是长约五百米的石叠甬道直通孟子享殿。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内设置享殿,有尊敬圣贤如尊敬帝王之意。每年的二月、八月、四月初二至初五,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孟林古会,一年一度,延续至今。v享殿内存古碑六幢,记载了孟庙、孟林的建造和增修扩置情况,是现存的研究邹城“三孟”的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v 孟子墓在享殿之后,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亚圣孟子墓”,周围绿树掩映,芳草如茵,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