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回顾总结单元回顾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分期夏商周时期秦朝时期从汉至元时期明清时期历史特征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秦朝开创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历代王朝都围绕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空前加强,并逐渐发展到顶峰 一、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
2、行时代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前提周王室势力强大国家大一统国家大一统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作用和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实行易形成分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阶
3、级的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朝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归纳拓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其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1产生原因(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
4、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3)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4)地理角度: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大河流域,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在文化渊源上呈现出大一统的集权趋势。2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3演变趋势(1)中央: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
5、朝的内阁制度和清朝的军机处等。(2)地方: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北宋、明朝都很明显。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建立了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考情分析】本单元是政治专题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属于重点命题区域,因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本单元常考点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本单元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每小题多为4分;非选择题也有一定涉及,多在8分以上。【高考冲浪】1(2011年山东高考)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
6、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高考冲浪】1(2011年山东高考)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项。察举
7、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吏推荐人才,不符合“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答案:C 2(2011年天津高考)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 A B C D 解析:元朝大都是今天的北京,故正确;汴梁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故正确;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而不是苏州,故不正确;益州是今天的四川成都,故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 3(2011年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
8、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中央节制,故C、D两项表述错误。答案:B 4(2011年江苏高考)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
9、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答案:D 5(2010年全国高考)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发展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可用
10、排除法。A项不正确,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唐宋时期,儒学地位依然较高;C项不正确,隋唐时期,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上书籍日益丰富;D项与题目中的“宋初”不符。由于唐代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策论,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 6(2011年北京高考)(节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解析:要从材料中“天之变局,至是始定”判断这一变化始自西汉,再结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作答。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