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3958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PPT 页数:559 大小:7.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9页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9页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9页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9页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绪论,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基本特征,具体载体,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研究国际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二、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重商主义,古典自由贸易论,现代国际经济理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财富来自流通领域,奖出限入,赫克歇尔和奥林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要素国际流动,汇率和国际收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

2、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主要观点,“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恩格斯,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4世纪末15世纪初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

3、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方法,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准备 逻辑推理与图形分析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本章结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主要分析工具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国际贸易: 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 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

4、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二、主要分析工具,(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基本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

5、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过程推导:,(1)生产函数:,(2)充分就业条件:,(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4)契约线:,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见图12(a) 机会成本不变(见图12(b) 3.商品市场均衡: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 均衡图示:,(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

6、费均衡:,市场出清:,(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本国(A国,图18)与外国(B国,图19)同时存在的情形:,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二)、国际均衡价格,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1 2 ):,五、贸易利益,(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二)、贸易利益的分解,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 U2);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

7、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条件:生产函数、要素供应量、消费偏好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本章结构,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

8、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Adam Smith (1723-1790),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1772-1823,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一、模型基本结构 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规模收益不变;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

9、产函数为:,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表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或相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

10、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三)国际均衡价格,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位于,,,和,之间。,(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五)贸易利益,

11、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迈克道格尔(Mac 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1),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2),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斯特恩(Robe

12、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小结:李嘉图贸易理论的不足,没能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完全专业化生产与现实不相符。,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 ,1899-1979,本章结构,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一、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

13、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假定使用资本K和劳动力L两种要素生产X和Y两种产品,如果,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假定A、B两个国家,若,则称A国资本丰裕,B国劳动丰裕。,或,二、模型基本假设 要素禀赋模型建立在以下几条基本假设之上: (1)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3)规模收益不变; (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6)假设A国

14、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它贸易障碍。,第二节 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三、H-O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 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推理过程:,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差,生产产品的成本差别,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产品

15、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假定中国和美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技术相同,生产布需要2单位资本和5单位劳动。中国每单位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6美元和1美元,而美国则分别为3美元和4美元,结果中国每单位布的成本为2x65x117美元,而美国为2x35x426美元。,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定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裕,X和Y分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由于假定A国劳动力丰裕,所以封闭条件下A国劳动力价格低,资本价格高;B国资本丰裕,所以B国资本价格低,劳动力价格高。,A国 (劳动力丰裕),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因出口增加生产,因进口减少生产,劳动力需求增加,资本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增

16、加,资本供给增加,需求强,供给强,需求弱,供给弱,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价格下降,B国 (资本丰裕),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因出口增加生产,因进口减少生产,劳动力需求增加,资本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资本供给增加,需求强,供给强,需求弱,供给弱,劳动力价格下降,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均等化,资本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国际贸易使得价格上升部门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其它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赫克歇尔俄林萨谬尔森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

17、m, H-O-S Theorem):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不仅使得两国商品价格均等,同时使得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妨碍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各国生产技术并不相同;,生产要素并非同质;,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存在。,Paul A. Samuelson, 1915,一、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Balanced Growth),X,Y,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向外移动,结果只是原有生产规模简单扩大,不会改变产品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因而对贸易的影响是中性(Neutral)的。,O,二、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

18、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本国生产的产品代替一部分进口品,降低一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X,Y,O,进口品X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品Y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资本价格下降,在X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X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会低于市场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增加X的生产,在国内对X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生产的增加会替代和减少X的进口,结果该国进口规模缩小。,同时,当X生产增加时,X部门不仅需要增加资本投入,还需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劳动力增长有限,所以需要Y生产部门释放劳动力,这意味着Y的生产量减少,从

19、而Y的出口会下降,该国出口规模也缩减。,由此可见,一国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缩减,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反贸易”的。,三、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本国出口品产出增加。,X,Y,O,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出口品Y的产量增加,这就扩大了出口商品的供货来源,因而会扩大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为了增加Y的生产,需要减少X的生产以释放资本,在国内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X的进口会增加。,由此可见,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扩大,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亲贸易”

20、的。,四、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原因在于,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时,要将其投入生产,必须与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在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就要求另外一个部门释放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结果使得释放生产要素的部门的产品产量减少。,五、悲惨的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悲惨的增长是指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从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当

21、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比重或市场份额时,再增加供应并为市场所吸收,它必定降低出口品的价格。如果商品价格下降,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由商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出口量的增加,从而带来的收入增加,可能被单纯的价格下降所抵消,甚至是收入水平的绝对下降。例如,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是5元时,其销售量是2个,当厂商将价格降到3元时,其销售量只增加到3个。从总收入的角度看,价格变化前,总收入是10元,而价格变化后则是9元,总收入反而减少了。,X,Y,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 (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六、

22、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增长和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要素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X,Y,O,如图,A国在要素增长之前,在Y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开始阶段出口Y,进口X。但由于要素增长偏向X部门,最终比较优势由Y商品转移到X商品,A国也变为出口X,进口Y。,历史上,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1920年以前,美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之后,随着要素积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变得具有比较优势。,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

23、f Paradox) 按照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发现美国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有悖于直觉的现象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Wassily Leontief, 1906-1999,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出口商品,进口商品,资本(1947年美元价格),劳动(人年),资本劳动比例(美元/人),2550780,182,13991,3091339,170,18184,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

24、、人力资本,3、要素密集度逆转 (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2、自然资源,4、需求逆转,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 基本假设 模型的均衡解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第一节 短期中的生产要素,“短期”的定义 第二节 特定要素模型 一、基本假设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

25、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充分就业,二、模型的均衡解,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其在两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两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在图中即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

26、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 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重叠需求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 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

27、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y,yA,yB,O,P,C,D,E,F,G,H,q,如图,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现在,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 ,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为基点,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 ,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G为基点,上限点为H,下限点为E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

28、商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图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国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可能成为贸易品。但在E和F之间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结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

29、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第二节 技术差距模型 (Technological Gap Model),1961年波斯纳(Posner)提出技术差距模型,他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

30、A国(创新国)出口B国(模仿国)进口,A国生产,A国出口,B国进口,A国进口,B国出口,B国生产,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t,t1,t2,t3,从创新国创新成功并开始生产一种新产品到模仿国完全掌握这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能满足国内需要,不需再进口这种产品时为止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模仿时滞进一步又可分为反应时滞(Reaction Lag)和掌握时滞(Mastery Lag)两个阶段,其中反应时滞的初期称为需求时滞(Demand Lag)。,显然,只要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创新国就可以依据其技术领先地位,向模仿国出口其创新产品,模仿

31、时滞超过需求时滞的时间越长,创新国向模仿国的累积出口量就越大。,第三节 产品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该理论最先由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是解释二战后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引入期(Introduction); (2)成长期(Expansion); (3)成熟期(Maturity); (4)下降期(Decline); (5)衰亡期(Demise)。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引入期

32、,成长期,成熟期,下降期,衰亡期,创新国销售量,净出口,O,O,发展中模仿国(如新加坡)贸易,发达模仿国(如日本)贸易,创新国(如美国)贸易,t,t,t1,t2,t3,t4,t5,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新产品逐渐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劳动密集型转变,从而决定产品生产优势的因素,也逐渐由技术垄断优势向低成本优势转变,从而使不同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不断的变化。,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

33、品产业内贸易,绪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 一、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中大部分贸易发生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种类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 。,二、规模经济的引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34、)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 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入这一因素,又会带来两个难题,一个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不像前几章所假设的那样;但最大的难题还是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冲突的。,Paul Krugman,Avinash K. Dixit,Herbert G. Grubel,A. Michael Spence,Joseph E. Stiglitz,三、本章研究思路,当规模经济对厂商来说是一种外部效应,而不是内在的时候,市场结

35、构则仍然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规模很小,厂商行为仍是价格接受者。 为更好地理解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本章首先从外部规模经济入手,然后再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介绍两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模型。,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36、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

37、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确定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

38、的影响,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

39、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产品,那么这意味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要小于B国的产品的进口需求,于是的价格就要上升,Y的价格就要下降。 随着价格的变化,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会增加,B国X产品的进口需求则下降,最终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这时国际均衡价格pw= 要高于图61中的国际均衡价格(等于TT的斜率绝对值)。两国的消费均衡点如图62所示,A国的消费点为Ca,B国的消费均衡点为Cb。 A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好处要多于B国。,国际分工格局的确

40、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差异产品(diff

41、erentiated product)的存在,那么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所谓的垄断竞争市场。 在需求方面,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love of variety),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带来的结果是每一厂商一般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 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 ,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

42、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

43、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异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典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q=M/n。,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 RC曲线,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三)

44、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开放后情形,市场规模的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无论是A国厂商还是B国厂商,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市场均衡也发生变化 。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 。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 ,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 。,在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

45、品,而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但是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究竟生产哪些种类的产品 。 贸易形态:开放后其消费品一部分由本国厂商提供,另一部分则完全来自于国外,由于这种贸易是发生在具有差异产品的同一行业内,所以贸易型态是一种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

46、针对两个部门)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开放后 A国的消费者会从国购买产品,但在X部门,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导致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将一部分来自于本国,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外国,所以,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但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在开放后的均衡状态下,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

47、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二、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很显然,由于厂商数目很少,并且每个厂商拥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大,所以 每个厂商的行为或决策很容易或很快就会被其竞争对手所觉察

48、。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寡头厂商间的敌对倾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争夺市场份额。但寡头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妥协,因为既然没有一个厂商有能力可以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达到独自控制市场和制定价格的目的,那为什么不互相合作或合谋达到共同控制市场的目的呢?,(二)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为方便起见,称这两个厂商分别为和F。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 在非合作情况下,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

49、(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图67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决策的。,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那么它所面对的需求就应该是市场总需求减去对方的产量,即D(P)qf,图67中,市场总需求曲线向下平行移动到RDh,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Residual demand curve),其与总需求曲线的水平距离为qf。剩余需求曲线确定后,厂商H的边际收益曲线MRh也就随之而确定了,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由图可知,对于不同的qf,厂商H的产量选择也会不同,也就是说,针对对方每一种可能的产量,厂商H都有一个最佳产量选择,如果把该厂商的最佳产量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教学全套课件2.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