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3960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PPT 页数:335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5页
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5页
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5页
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5页
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经济学:中国经验,2,目 录,序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篇 发展基本理论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第三章 城市化理论 第四章 市场化理论 第二篇 经济增长、发展阶段与二元经济 第五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六章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七章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3,目 录,第三篇 经济发展路径与内生发展理论 第八章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与战略设计 第九章 分工与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十一章 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理论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十四章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五章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4,目 录,第四篇 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自由的扩展 第十六章 产权

2、、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第十七章 权利、自由与反贫困化理论 第五篇 国际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第十八章 国际经济发展理论,5,1 导论,1.1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广义: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狭义:研究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学科。,6,1 导论,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发展的概念,7,1 导论,发展观的演变 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物质增量型的发展观 均衡性发展观 结构性发展观 可持续的发展观 非均衡式发展观 新发展观 综合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8,1 导论,1.2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

3、理论起源与发展 30年代末、40年代初起源; 50、60年代兴起; 70、80年代贫困;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振兴;,9,1 导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流派 结构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激进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10,1 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中近代中国学者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20年代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 中国发展经济学形成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 中国发展经济学徘徊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展经济学重塑和发展时期,11,1 导论,1.3发

4、展经济学的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性质:跨学科交叉 研究视角扩展到许多非经济领域; 朝着更加精细的科学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注重长期动态发展过程; 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 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注重经济发展同时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12,1 导论,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动态、非均衡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法; 历史和制度分析方法; 计量模型分析方法; 经验比较和案例分析方法; 注重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方法;,13,1 导论,1.4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发展经济学的中国观点的形成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奠基刘易斯、舒尔茨、罗斯托、丁伯根等

5、建立体系70年代之后衰退;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提出改造西方当代发展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2001年中国发展经济学;,14,1 导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创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条件 国际经济社会环境 国内改革发展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 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 社会化、城市化与国际化,15,1 导论,中国发展经济的方法论特点 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的方法: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16,第一篇 发展基本理论,2 工业化理论 3 城市化理论 4 市场化理论,17,2 工业化理论,2.1工业化理论与一般模式 工业化的内涵与实质 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 工业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 工业化还表现为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层次的变革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 工业化阶段演进规律(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内部结构变动),18,2 工业化理论,工业化发动的条件和一般模式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 经济条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及国

7、内外市场 非经济条件:企业家精神、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体制等 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民间自发演进型:英国等 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型:德国、日本等 政府发动型:前苏联、前东欧和中国,19,2 工业化理论,2.2中国的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萌芽与艰难起步 晚清(19世纪60年代1911年) 近代工业化的萌芽阶段 民国(1912-1949年) 艰难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发展与全面推进 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全面推进,20,2 工业化理论,2.3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狭义与广义 特征: 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相比较 与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 推进新型工

8、业化的政策选择 政策导向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实行以信息化优先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1,3 城市化理论,3.1 城市化的含义、测度与类型 城市化的本质与内涵 城市化是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人口城市化指标 土地城市化指标,22,3 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的类型 同步城市化:英国、德国等; 过度城市化:乌拉圭、墨西哥等; 滞后城市化:中国等; 逆城市化:20世纪

9、50-70年代的美国、英国等;,23,3 城市化理论,3.2人口转移与城市化 刘易斯模型(1954)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961) 托达罗模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24,3 城市化理论,3.3集聚经济与城市化 集聚经济的基本理论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 劳动力储备共享、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知识溢出 城市化经济 集聚经济与城市发展 静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图3-3)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图3-4),25,3 城市化理论,26,3 城市化理论,3.4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进程的轨迹 1760-1850年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1851-1950年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10、1951年至今城市化普及阶段 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大城市规模超前发展 城市带相继崛起,27,3 城市化理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28,3 城市化理论,3.5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1949-1957年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 1958-1965年剧烈波动发展时期 1966-1978年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 中国城市化加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见表3-4),29,3 城市化理论,30,3 城市化理论,中国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城市化发展战略 改革和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构建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明确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及行为,31,4 市场化理论,4.1

11、市场化与市场经济 商品化、市场化与市场经济 商品化是指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市场化:狭义的含义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活动以及调节上产要素的流动;广义的含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切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一般意义上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市场机制。,32,4 市场化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化 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被迫产生和进行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互补的。,33,4 市场化理论,4.2我国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的思想; 1984-19

12、86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4,4 市场化理论,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 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完整市场体系是由多类型、多层次、各种规模的市场构成的;价格由市场形成并调节;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 特殊的内在规定性: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分配制度的特殊性;宏观调控的特殊性;,35,4 市场化理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 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 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 对国有企

13、业改革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要素市场; 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 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 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先是模着石头过河,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协调、配套地整体推进: 先易后难,先从易改革的领域人手,然后进行攻坚战。,36,4 市场化理论,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经济调节 管理国有资产 市场与政府监管、监督 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必要的行政控制 制度创新,37,4 市场化理论,4.3市场

14、化改革的新问题与政策取向 新阶段市场化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市场化制度配套缓慢,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市场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资源配置实现了市场化,提高了效率,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市场化改革偏重效益,忽视公平,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市

15、场体系发言不平衡,从而导致区域、城乡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经济杜会中亟须更好的协调与配合。,38,4 市场化理论,4.3市场化改革的新问题与政策取向 新阶段市场化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但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族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到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和市场拜物教的侵

16、蚀,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成为经济运行的潜规则,社会弱势群体日益边缘化,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不可低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道德亟待构建。,39,4 市场化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场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具体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实现什么目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引导和保证我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市场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我国市场化改革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40,第二篇 经济增

17、长、发展阶段与二元经济,5 经济增长理论 6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7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41,5 经济增长理论,5.1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5.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5.3 索罗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5.4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42,5.1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要素。我们分两个部分分别考察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劳动分工是生产规模的函数; (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43,(1)劳动分工是生产规模的函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财富的增长有着必然的联系。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定会带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促

18、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的扩大会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44,模型构建 Y表示总产出, W表示工资, S 代表剩余, w代表工资率, L代表劳动数量。则有: 上式表明生产者如果从剩余 中分割一部分出来,作为工资 ,继续雇佣劳动力,则生产者存在扩大经营的可能。,45,上式表明生产者如果从剩余S中分割一部分出来,作为工资W ,继续雇佣劳动力,则生产者存在扩大经营的可能。 假设生产经营者的消费边际倾向为c ,则生产经营者消费为c ,剩余的投入雇佣劳动新增资本为 ,新增劳动量为 下一阶段的劳动量为: 产量为:,46,根据上述过程,又得出新增对劳动量 这样,只要社会生产力

19、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存在, 这样的分割就不断的延续下去。如果记各个时期的资 本积累为 用Y表示收入,在生产开始的时候有 这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劳动量,还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分工。,47,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外生的,即要增加国民总产出,就必须通过增加生产工人对数量来实现。 根据 ,得到 ,那么得到收入的增长率 得到总产出 是第一次剩余分割以后的剩余, 是生产经营者和雇佣劳动的消费。,(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48,我们得到增加的劳动量 将其展开成几何级数为: 可以看出,包含增加一定单位量劳动所用对资本客运分解为为了显著雇佣劳动量对资本支出,以及过去各个时期为增加劳动量所必需的

20、资本投入。,49,对于斯密增长理论的评价: 经济增长的收益递减:斯密认为农业经济也存在着收益递减,但是他没有考虑技术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是动态的。他认为利润的变化能够通过自由贸易带动市场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分工,打破原有的分工结构,达到新的均衡。 总结:斯密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在假设状态下讨论对,它不具有太多对预测性,但它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50,5.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每个时期的投资总量确定了资本的变动率即 其中I为投资。 投资与储蓄相等,当储蓄率s固定时,总产出与总投资有如下关系: 对时间求微分得到: 这表明一个周期内总产出的变化与总投资的变化成固定比例。

21、,51,假定所有资本被充分利用,则有 ,对时间求微分有 这表明一个周期内总产出的变化与资本的变化成固定比例。 考虑 定义 我们得到,52,同样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率 为了使是资本被充分利用,投资与产出必须同步增长。同样,考虑劳动,为了达到充分就业, ,令劳动增长率 。为了满足这一条件,总产出与劳动力必须同时增长 即得到 我们得到的结论:为了保证一个经济体中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总产出的增长率就必须与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一直。,53,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1)开创了新动态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 (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假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可替

22、代不符合现实。 (3)强调了不稳定的内生性,即模型中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 (4)忽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54,5.3 索罗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模型假定 假定经济是封闭的,居民不能购买外国产品或资产,也不能向国外出售产品或资产。 假设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投入,即物质资本K与劳动L,生产函数形式为: 其中Y是产出。 假设产出是一个齐次产品,它可以用来消费C、投资I或生产新资本K。 假设储蓄率S是外生给定的。 假设资本存在折旧率,55,假设经济关于时间是连续的,初始的资本和劳动水平永远给定,分别为 , ,并且人口以不变的增长率n增长, ,那么t时间的人口活劳动就为,56,新古典生产函

23、数的性质 假设生产函数 是二阶连续可微的,并满足如下性质: 对于所有的K0,L0 , 是一个非递减的函数。 是一个其次函数,具有规模效率不变收益。 满足条件: 是一个凹函数。,57,满足: 根据收益不变的假设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人均形式 固定L对K求微分有 固定K对L求微分有,58,模型的基本形式 在考虑不变的资本折旧 的情况下,一般具有动态形式: 记 对人均资本求导得到索罗斯旺基本的方程式 当每个工人的出现恰好和增长着的投资率保持一致时,存在资本-劳动比 是经济处于稳定状态。,59,平衡增长 索罗斯旺模型意味着不管经济初始位置如何,经济总会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使得经济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以常数增

24、长。此时产出增长率等于给定的人口增长率,若人口增长为零,经济增长为零。 这一不切实际结论是该模型的致命缺陷。,60,劳动扩大型技术进步的索罗-斯旺模型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L是有效劳动,A以常数率增长,即有 得到人均资本积累方程: 稳态的方程为,61,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储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校园而没有增长效应,它改变平衡增长路径,并由此改变某一时点的人家收入水平,但它不会影响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家产出增长率。,62,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稳态的人均消费水平是 可见c是关于S的函数,当 时,消费c取得最大值。 记 为消费最大时的稳态值,人均消费水平为,63,黄金法则与动态非效率问题 当且仅当储

25、蓄率等于黄金储蓄率时,经济体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储蓄率大于黄金储蓄率事,称为动态非效率。,64,索罗-斯旺模型的评价 提出了有效劳动的概念; 强调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65,5.4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模型假设:工业资本家是价格的制定者,他们通过在劳动成本的基础上加价来制定价格。 农业耕种的土地是非再生资源资源:存在着比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数量更多的劳动力;工业部门潜在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劳动价格不能低于维持生活最低费用水平;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贸易取决于工业部门内部因素。,66,Y表示工业部门产值, 表示货币表现的工业品价格水平,L表示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量, 表示工

26、业部门的货币工资。那么利润可以表示为 令 表示平均劳动生产力,就得到利润在工业生产中的份额 表示农业部门产品价格水平,67,记 为工业部门实际工资,记为 卡尔多认为农产品表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 不变的。 得到 ,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贸易条件:,68,对卡尔多模型的评价: 第一次用较严密的数理逻辑分析了凯恩斯市场的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是第一位不仅从供给方面而且从需求方面分析工业和农业有效均衡和相互影响的经济学家。,69,6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6.1 马克思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6.2 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发展理论 6.3 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6.4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70,

27、6.1 马克思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马克思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发展阶段论 三、理论意义及局限,71,一、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一)生产工具演化阶段论 1、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微观形的综合标志; 2、生产工具的演化发展趋向:物质型工具物质能量型工具物质能量信息型工具; (二)所有制演化阶段论 马克思指出:所有制形式是划分经济时期的重要依据,并且通过长期的研究将所有制形式的演化阶段总结为“公-私-公”的模式。,72,二 、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发展阶段论,(一)我国学者的生产阶段演化论 将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简单工具阶段; 复合工具阶段; 天然动力工具阶段

28、; 蒸汽机器体系阶段; 电器机器系统阶段; 自控机器系统阶段;,73,二 、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发展阶段论,(二)梅诺蒂的多元演化论 1、原始社会是人类共同经济的社会形态; 2、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多元的; 3、不能跨越生产的中分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东西方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赋予不同 演化阶段不同特点;,74,三 、理论意义及局限,生产工具演化阶段论从微观层次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梅诺蒂的多元演化论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目前的发展经济学领域中很少有人提及。 生产工具演化阶段论只是从定性的微观角度大致概况了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足以全面说明经济发展过程。,75,6.

29、2 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发展理论,一、费希尔的三阶段理论 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理论 三、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实证研究,76,一、费希尔的三阶段理论,第一级生产阶段,即处以产业革命之前的世界经济; 第二级生产阶段,即工业生产阶段; 第三级生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失去主体地位,服务业不断兴起,闲暇在人们生活中地位不断提高。,77,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理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的变化趋势; 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依次转移的原因。克拉克认为劳动力转移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所造成的。,78,三、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实证研究,纵向分析: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中所占

30、份额的变化趋势,与总产值的相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横向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的比例越低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越高。,79,6.3 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 、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 二 、罗斯特的主导产业演化理论,80,一、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假设条件:工业生产分为两个部门; 两个部门分为四个行业; 霍夫曼系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只能是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之间净产值的比例,这一比值被称为“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把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霍夫曼定理:随着工业化的升级,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下降的。,81,二、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化理论,主导产业的三个

31、基本规定: 能够有效的吸收新技术; 本身具有高增长率; 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既具有扩张性。,82,二、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化理论,发展阶段,83,6.4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一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二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84,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85,二 、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进行; 政府的主导作用; 市场是国际竞争的手段,而非发展战略的主宰; 创造了市场经济下民主制衡的新方式; 建立了中国式的发展模式;,86,7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7.1 经典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7.2 二元

32、经济结构理论的修正与进展 7.3 二元经济理论在我国对应用与发展,87,7.1 经典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三、乔根森模型模型 四、托达罗模型,88,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假设 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 劳动力无限供给; 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89,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模型,刘易斯模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型来表示: ON 为工资或边际产品,OL代表劳动力, W为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A为农业部门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 刘易斯假定现代部门只使用两种要素:资本与劳动力。 现代部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生产

33、,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 当资本投入为K1时,劳动力雇佣量为L1,OL1Q1W为工资,WQ1N1为企业化利润。,90,91,从刘易斯模型可以看出,利润最大化推动了资本积累,使N1Q1移动到N2Q2甚至N3Q3,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 当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工业部门要想继续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到工业部门就业,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就会上升。,92,刘易斯模型的意义,第一、强调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经济

34、发展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路径,开创了结构分析方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二、简明扼要地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致之处。,93,第三、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在一起,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作是同一个过程。 第四、将工业化与资本积累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强调工业化与资本积累的特点。,94,刘易斯模型的缺陷,第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现实中是不可行的,关键是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并不是无限的。 第二、强调了现代工业化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是忽视了农业发展对促进工业化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农业

35、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先觉条件。,95,第三、忽视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量的影响。如果工业化同时使资本密集型技术得以广泛推广,那么NQ曲线的移动状况就会变形,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就不会全用于提高就业水平。 提醒发展中国家,应防止对生产技术的资本密集型偏好,尽量采用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以有效防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损害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96,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刘易斯模型只描述了现代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而拉费模型则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讨论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关系清楚的表现了

36、出来: 第一、工业部门的扩张(图示)。 NQL为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或边际生产力曲线,S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拉尼斯接受了刘易斯的观点。将劳动力的供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限供给,曲线为直线。第二阶段劳动力变为稀缺,无限供给结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97,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图示),98,依据拉费模型,工业部门扩张的影响因素有: 一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即工资水平。 二是工业部门的创新程度与偏向。随着工业资本积累的加强与创新强度的加强,形成了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N1Q1L1移向N2Q2L2以至N3Q3L3。,99,第二、农业部门的扩张(图示) OP为劳动力供给,OA为农业

37、总产出。 ORCX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曲线。 它由两部分组成:ORC 上凹,表示随着农业 劳动力的增加,总产出是增加的。水平的CX 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0,随着农业劳动 力的增加,农业总产出不变。,100,农业部门的扩张(图示):,101,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意义,第一、这一模型强调了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扩张的意义。认为农业部门的发展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而且为工业提供剩余产品。 第二、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的两个途径,10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缺陷,第一、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假定农业部门有剩余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与现实不符。 第二、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由农业部门决定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

38、。 第三、以封闭经济为基础展开分析,忽视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粮食和原材料的可能性。,103,乔根森模型,模型的基本假定: 第一、将发展中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 第二、农业部门的产出只需投入土地与劳动,土地是固定的,农业的产出是劳动的函数:YAF(L)。 第三、工业部门中土地不作为生产要素,工业产出只是资本的函数。YIF(K)。 第四、两个部门的产出是自动增加的。,104,模型的基本内容,第一、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均的粮食供给。如果粮食的供给是充分的,人口的增长将达到生理上的最大量。 第二、当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农业剩余就产生了。 第三、农业剩余一旦出现,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就向城市工业部

39、门转移,工业部门就开始增长。 第四、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越大,工业部门发展得就越快。,105,对乔根森模型的评价,第一、乔根森模型是建立在农业剩余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认为工资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 模型忽视了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同时也忽视了城市的失业。,106,托达罗模型,模型的假定: 第一、决定人口流动的不是实际收入,而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只有当农村劳动者估计它在城市预期收入高于它在农村的收入时,迁移才会发生。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不仅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且取决于城市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预期收入很大,劳动力也不会流动。,107,模

40、型基本内容,托达罗模型的假定,人口从农村流入。 城市的动机在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这种关系表示如下:MF(d), F0,M为迁入城市的人口数, d为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 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城乡差异的增函数。 进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预期实际收入就业概率W 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dWr,r为农村的实际收入。,108,托达罗模型的评价,第一、把城市失业作为分析的前提与目的,把就业概率的分析作为分析人口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强调传统部门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认为城市工资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原因是城市的工资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不断上升的工资,导致了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

41、引起了人口流动速度快于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速度。,109,7.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修正与进展,一 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二 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新进展 三 二元经济理论背景下的相关问题研究,110,一、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与反思,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批评机器反驳: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分享规则;对传统农业社会劳动力零边际产出的批判。 对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解决路径的反思: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水平的演进使使二元经济结构经历了“出现强化消失”的动态过程。,111,二、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新进展,对各类次级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内部与国际贸易两个方面。 对二元经济中

42、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将合作因素引入到模型当中,得到结论:正规企业具有较高安全度,促进长期合作获取较高劳动生产率。次级企业具有灵活调整员工的优势。,112,三、二元经济理论背景下的相关问题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劳动力流动问题 教育与人力资本问题,113,7.3 二元经济理论在我国对应用与发展,一、关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认识:二元论、三元论、二元半论、“新三元”论、“四元经济结构”论、“环二元”论等 二、关于农村工业化的认识和发展 三、关于农业发展的认识与发展 四、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认识与发展,114,二元论 三元论:即由农业部门、农村工业和城市部门构成; 二元半论:认为农村工业不能算是

43、独立的经济部门,算是半个; “新三元”论:信息产业推动了城市化的扩张构成了三元产业; “四元经济结构”论: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 “环二元”论:大小不等的二元经济的环叠;,115,第三篇 经济发展路径与内生发展理论,第八章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与战略设计 第九章 分工与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十一章 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理论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十四章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五章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116,8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与战略分析,8.1 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8.2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与大推进理论 8.3

44、 发展级理论 8.4 非均衡发展理论 8.5 我国经济发展路径分析,117,8.1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一、路径依赖的概念 属于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化,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 现在的“路径依赖”被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中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118,二、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托马斯.谢林 微观动机与宏观经济学经济结果严重依赖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也可能非常流行。 基于报酬递减假设,传统经济学认均衡是一种最

45、优化的结果,资源点配置是最优的,经济行为因为均衡更具有可预见性。阿瑟认为经济行为不止一个均衡点,经济运行存在收益递增的正反馈,一种路径的选择意味着不会选择其他更优的选择,因此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动态过程。,119,三、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与运行机理 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凭借其先占的优势,利用巨大的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流行起来,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一种品质更为优良的技术会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者,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规模收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46、运行机理:给定条件、起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120,8.2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与“大推进”理论,一、“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121,二、“大推进”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理论,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使

47、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大推进”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大推进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第二、实施大推进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的双向投资。第三、大推进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第四、大推进理论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组织实施。,122,三、“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和“大推进”理论评价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关注了投资规模的积极作用和人口压力造成的消极作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过分扩大了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小资本投入量也可以达到作用。 大推进”理论基本符合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它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大推进理论的三个不可分割性在

48、现实中很难实现。其次,大推进理论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中国家难以实施。再次,大推进理论过分强调计划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123,8.3 “发展极”理论,一、发展极理论产生的背景 弗朗索瓦.佩鲁1955年提出,他认为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空间中,经济发展应当以非总量的方法来安排发展计划,经济增长不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相同的速度平衡增长。相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的速度增长。一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作用,从而不仅是

49、所在部门和地区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20实际4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挑选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投资,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另一方面,法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得二战后的法国迅速从战争的影响中走出,也为“发展极”原理的实施建立了基础。,124,二、发展极理论的形成于发展 勒施:1939 年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极集中的趋势。 佩鲁:1955年提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理论,具体而言是以虚拟经济空间为出发点,存在一个磁场,磁场中存在一个发展极,通过发展极吸引、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布代维尔在抽象虚拟经济空间的基础上引入地理空间因素,强调区位关系和地域结构关系。 赫希曼强调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提出“关联效应。 弗里德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